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背景
2020-08-21沈泉平薛庆云
沈泉平 薛庆云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18)
引言
2016 年10 月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第四节“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以数据化的形式明确规定,要确保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强度,以及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配置等目标问题。《纲要》的颁布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指明新方向。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课的延伸,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的、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纲要》颁布的背景下,提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提出建议,虽是老调重弹,但旧题新做,是顺应新时代要求,是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实现国家体育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福建省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量统计法。根据研究需要,在49 所高职院校中发放学生问卷7350 份,回收7350 份、有效问卷7350 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发放教师问卷98 份,回收98 份、有效问卷98 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意识行为特征的现状分析
1.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意识的分析
体育活动意识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情感,以及体育活动行为的调节,是对体育本质、特性、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2]从调查结果发现,有79.9%的学生根本没有了解过相关体育法律法规知识,说明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学校体育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了解甚少,对于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掌握还有局限性。
2.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态度的分析
在对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持积极态度,能够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有体育活动需求,有85.5%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但由于缺乏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统一的组织和指导,没有形成课外体育活动氛围,养成活动习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仍相对薄弱。
3.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原因的分析
体育动机是由体育活动的目标引发,推动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以意向、愿望、要求等形式存在。[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福建省高职院校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着积极、明确的动机,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调节情绪、提高运动能力、休闲娱乐,丰富课余生活、健美减肥等方面,从调查数据还了解到,有30.1%的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单纯是为了“应付考试”,说明有一部分女生存在消极态度。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堂多引导鼓励女生参与活动,培养女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活动意识。
(二)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1.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
通过图1 调查数据发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以小团体组织和个人自由活动为主,分别占49.9%和36.1%。有一半男生喜欢跟同伴一起参加活动,占比是52.3%;女生和男生的选择没有差异性,占47.5%的比例,说明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从众心理倾向。而排在第二位的是自己独自一个人自由活动,男生和女生分别占到34.0%和36.1%,由此看出,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其自主性。排在第三位的是学校俱乐部、社团、协会组织的活动,说明福建省高职院校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俱乐部、社团、协会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感兴趣,通过访谈也了解到福建省高职院校团委对体育社团组织也日渐重视。但是,所占比例还是偏低,进一步了解得知:各校体育社团项目少;活动内容单一;活动氛围不好;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参与组织指导。
2.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从图2 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男女生在项目选择中存在差异性和倾向性。男生倾向于身体接触、对抗性激烈、强度大和速度快的项目;女生更倾向于隔网没有身体接触、对抗性小、运动量和负荷相对较小的项目。
图1 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N=7350
图2 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N=7350
3.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
《纲要》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第四节“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明确提出重点人群每周参与3次体育运动的战略目标。运动规律揭示每周运动不少于三次,每次运动不少于60 分钟,每次活动的强度在中等以上,其运动的频度和强度对身体健康的促进才有显著意义。[4]因此,学生每周参加3-4次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增强体质的最佳选择。图3 显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达到3 次以上的男生占21.6%,女生占16.2%,大部分学生只参加1-2 次。这说明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不高,还达不到生理上的最佳要求,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多方式、多渠道地鼓励这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在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这些学生中,男生占7.9%,女生占17.3%,女生比例较高,这些学生更要引起学校、体育教师的重视。
4.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纲要》中明确规定在校学生每周活动3 次以上,每次持续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在校大学生要根据《纲要》的规定,结合自身情况,科学合理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健康意识。图4 说明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明显要比男生短。
图3 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N=7350
图4 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N=7350
5.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强度
《纲要》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第四节“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明确提出在校青少年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要达到中等强度3 次以上,从图5 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整体运动强度男生比女生大。有54.1%的男生和78.0%的女生的运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以下,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运动强度偏低,达不到《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
图5 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强度N=7350
(三)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1.主观因素
从表1 数据可以看出,排前五位的主观因素是:没有兴趣占60.9%;运动技能差,害羞占50.7%;没恒心、不能坚持占39.7%;没时间、学习任务重占35.7%;对课外体育活动认识不到位占17.4%。没有兴趣排在主观因素的首位,人们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研究其渊源,规律、发展。[5]兴趣决定了人的内动力,要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首先都要有发自内心的内生动力源。因此,学校要多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丰富课外体育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运动技能差,害羞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兴趣。高职院校的学生怕被别人嘲笑,属于心理上的问题,因此,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体育教师要多关注体育“困难生”,关心他们的练习情况,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促使他们多做动作、敢做动作,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表1 影响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分析N=7350[6]
2.客观因素
从表2 看出,客观因素前五位的依次是:缺乏场地和设施占80.7%;缺少组织与指导占50.0%;内容不够丰富占36.7%;没有活动气氛占22.6%;没同伴、找不到合适的团队占15.0%。经过走访了解到福建省高职院校近几年的体育设施虽有所改善,但总体还是缺乏。体育设施和体育教师组织指导的缺乏是影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最直接的两个因素。如表3 所示,有80.3%的同学对目前体育场馆、器材设施不满意,说明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等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各高职院校在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等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提高体育场地的质量、增加场地的数量、优化场地的种类、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如表4 所示,有63.3%的体育教师从不指导课外体育活动;每周指导3 次以上的体育教师仅仅占4.1%;说明福建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参与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重文轻武”的文化思想依然蔓延,体育被边缘化、体育教师不受重视,这样的现象一直存在,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因此,在《纲要》背景下,学校领导要重视这些方面的工作,要早准备、早谋划,切实为实现国家体育战略目标不断努力。
表2 影响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分析N=7350[6]5
表3 学生对体育设施配备的满意度N=7350
表4 体育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N=98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福建省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不足,有80.3%的学生对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不满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场地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学生的运动热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重文轻武”的思想依然长期存在,高职院校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办学经费主要投入各专业教学设备,对体育场地的建设不够重视。这与《纲要》提出到2030 年学校体育设施配备达到100%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2.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都比较低,体育活动达不到正常要求,这也导致了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从而与《纲要》对重点人群提出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
3.福建省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政策法规不了解,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淡薄。
4.福建省高职院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大部分体育教师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5.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选择活动项目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篮球、足球、羽毛球是男生首先的三个项目;女生首选的三个项目是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由于福建高职院校校园大部分都是几所中职学校合并升格,校园分散,各分校规模较小,体育场地设施有限,学生选择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相对单一,主要还是以传统的项目为主。
6.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观因素前三位的是没有兴趣;运动技能差,害羞;没恒心、不能坚持;客观因素前三位的是缺乏场地和设施;缺少组织与指导;内容不够丰富。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发现,每个因素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二)建议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王登峰说:“体育课如果没有课余训练,没有课余作业、课后作业,不是真正的体育课。”各高职院校要在《纲要》背景下,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视学校体育发展,切实抓好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着力发展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实现《纲要》战略目标而不懈努力。
1.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要加大体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改善场地器材设施,保证课外体育活动顺利开展,满足广大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活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
2.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培养学生兴趣
开展形式多样、新兴有趣的活动项目,满足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特别是体育困难生)、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群体,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增强学生体质。
3.提高体育教师待遇,鼓励体育教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指导工作
把体育教师的心收回到学校的体育工作中来,促使体育教师心甘情愿组织指导课外体育活动;比如:多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师生互动展示更活跃的体育活动氛围;多参与举办校园文体活动:定期举办全校性的体育节和各系部组织的各种体育竞赛、联谊赛、趣味运动会等。
4.摆脱传统体育项目的固有模式,开展创新有趣、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纲要》在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第二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出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1]7因此,各院校可以在落实国家规划纲要政策的同时,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鼓励尝试开展新兴、民族民俗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让更多的新兴、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扎根校园,丰富校园课外体育活动氛围,切实达到在校园人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