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生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2020-08-20丁祎黄姗
丁祎 黄姗
本着“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带动幼师实践教学,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课教学质量”的参赛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在大赛引领下的实践探索道路上,也暴露出如下问题:
一、校领导及师生对大赛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许多学校在政策的引领下已经开始转变,但仍有部分院校处于对比赛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参赛机制;其次各个学校中由于领导感兴趣的专业不同,他们对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见解,偏爱音乐或偏爱美术,这就间接导致了对一些专业的参赛积极性很高,但有些专业却受到了冷处理;再次,由于学生训练需要用到很多的工具材料,但学校领导对参赛资金配备不足,申请报销程序繁琐还拖延了训练时间,有时甚至还需要师生自己垫资,这样的情况出现后,师生参与的积极性都会降低直接影响了比赛结果。
在教师层面上,学生选拔都是由专业教师在班级直接挑选参赛选手,没有做到人人参赛、逐级选拔,存在专业教师由于主观原因导致选手被误选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教师晋级需要评职称,评职称又需要荣誉,这就导致一些教师只因为重视自身荣誉才去争取参加比赛的资格。其次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角是学生,但在职业技能大赛备赛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常常出现颠倒。在美术的技能比赛中,有些教师直接将制定好的绘画模板交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和记忆,虽然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参加大赛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学生真正的指导幼儿活动创作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自主创作主题画的实力也没有发挥出来。
在学生方面,首先对技能比赛的认识不足自身韧劲也不够,且由于选拔上来的学生经过长时间单一训练,不少同学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所以不能认真尽力的完成比赛任务。其次,部分学生认为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是为教师而参赛,他们有这样一种心态:老师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遇到难题就找老师,老师如果能解决就继续参加比赛,解决不了就退赛,比赛这件事与自己无关。最后,学生缺乏技能大赛的意识,对参赛项目和需要具备的能力知识了解匮乏,缺少相关的学习经验。没有看到参加比赛自己能够学到什么,对就业有何帮助。而且目前幼儿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幼儿教师大多没有编制,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导致幼儿教育难录取最优秀的学生,以至于学生水平不高,影响到竞赛的质量。
二、技能大赛未成为学校教学的常态性工作
很多参赛选手确定参赛后,就脱离了原有的班级,进入全天候、全封闭的强化训练,每天就是根据比赛任务制定学习计划,单纯的为赛而练;但伴随着技能大赛的落幕,集训随之结束,技能大赛的强化训练与平常的实际教学产生脱节,独立于教学之外,难以成为学校教学的常态性工作,参加比赛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甚至有学生因为期望值过高,面对自身和学校带来的压力,以及枯燥的训练而产生心理障碍,还有的在训练中遭到淘汰后心理失衡进而出现厌学情绪。笔者有次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备赛时,因参赛学生是从学籍库中随机抽取,所以水平参差不齐,刚开始有七人备赛,但经过三天的集训后,就只剩四人,其余三人都因顶不住压力和训练强度而弃赛。
同时在备赛的过程中,出现了为赛而赛,并没有充分发挥参赛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让其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要让学生对照比赛的评审指标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修改办法。教师需在此基础上引导和点拨学生,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如何应对问题。这样参赛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挥出来,学生的能力也切实能够在大赛中得到提高。
三、协调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技能大赛的参赛项目纷繁驳杂,这就需要各科教师通力协作指导学生,但在大赛进行中却由于分工不明确大家“各扫门前雪”,未能第一时间搭建好各部门间沟通的桥梁。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自身的“荣誉”,在已经排好上课课表的情况下还去“抢”学生,使教学工作失去了原有的严肃性,进而出现推诿扯皮等消极现象。
四、不能及时把握学生近况与大赛动态信息
参赛教师除了平时的正常上课外,未能关注到最新的消息,及时搜寻新的比赛案例,在棘手的问题面前缺乏简洁有效的处理办法。特别有两点表现尤为突出,第一参赛教师与参赛学生沟通和交流有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赛前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迅速解決和疏导。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不足,造成信息闭塞,集体意识淡薄。第二部分教师赛前调研不足,对大赛最新动态缺乏了解,被动地盲目跟从比赛要求、教学大纲。面对大赛的最新信息“只听说、不深入”,甚至会因此茫然制定学生训练计划,没有明确的思路,导致教学工作与大赛核心内容相去甚远。
参考文献
[1]李河江.技能大赛引领下的幼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职成教(下),2019(02)
[2]潘洪生.技能大赛——教师成长的催化剂[J].成功:教育,2013(08)
[3]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