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2020-08-20王雪松

时代人物 2020年7期
关键词:民族大学生教育

王雪松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编号:S201910694032)的研究成果

民族地区创新创业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将会直接决定民族地区创新创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从而培育一批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和理念的创业者,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产业发展和品牌塑造奠定基础。因此,这需要政府在舆论导向、资金支持、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整合社会创新创业资源;企业积极与高校沟通合作,构建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合作、社会协同机制。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89年, 当时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先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 之后逐渐深化为“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年以前, 属于高校自发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为2002-2010年, 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第三阶段为2010-2015年, 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标志,属于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第四阶段为2015年后, 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 进入了多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 资金的不断投入,资源的整合、丰富和优化,理念的普及,高质量课程体系的健全,实践平台的不断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伴随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民族地区高校也主动融入, 结合实际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创新创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制约,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 民族地区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二、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学科,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跨领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尽管高校中很多教师是所属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但未接受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从院校毕业就直接进入教育系统,缺乏对企业工作实践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能得到保障。而专门从事创新创业的教师多以专业教师为主,其知识来源局限于培训层面,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高校而言,由于资金限制,师资水平无法保障,企业与校方合作意愿并不强烈等因素,难以从社会资源中获取支持。

(二)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整合意识,民族地区高校并未根据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很多高校仅依靠线下统一开设讲座,线上利用网络资源,如要求学生选择《职业生涯与规划》、《创新性思维训练》等网络课程达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与学生自身所受的专业教育没有联系,而且模式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详细的标准化设计,忽略了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性特征,难以匹配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的特点,不适应于民族地区环境。

(三)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不足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多以学校层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大赛、基地孵化项目等内容为主,平台种类多样,数量大,但形式较单一,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而现有的实践更多注重对技术能力的训练,未能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相结合。同时民族地区高校缺少与校外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与合作,在社会资源层面缺失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的机会的实践平台,同时很多希望尝试创业的大学生也无法从社会层面获得更加科学、系统的教育。

(四)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不足

由于受到民族地区传统择业观念和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限制,高校大学生大多固守畢业后进入体制内部,获得一个稳定工作的传统想法,对于创新创业实践并不认可,认为与其花费时间精力与金钱,投身一项颇具风险的尝试,不如选择报考公务员等谋求稳定工作的方式,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衷和主动性。同时因为在较长时间内受到的都是应试教育,学生也习惯于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一项任务,被动接受和学习,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期间并没有实质性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五)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质化发展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多是依靠政府力量推动, 很多民族地区高校在落实这项工作时,更多地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指标, 没有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 脱离了校情, 甚至只是单纯模仿, 照搬其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较为成熟的高校,同质化发展现象明显。同时, 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推行过程中, 统一模式,开展全员教育,形式单一,没有考虑学生层次和专业背景, 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背离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

三、完善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一)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综合能力

具有优秀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保证,而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为了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对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明确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不仅需要通过学习与时俱进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还应在掌握丰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转变和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此外, 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 聘请优秀企业家和领域技术专家等, 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师,形成多元化的指导教师队伍。现阶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时, 学生往往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专业开展项目申报,缺少创新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优质资源的介入。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优质、完善的课程资源体系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撑。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应仅依靠线上资源,还需要结合区域特点和学生特质,依据个人对创新创业教育了解程度的不同,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富有民族地区特色的课程设计,全面培养,满足学生需求;同时需要改变言传身教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更主动的角色定位中,增加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最后还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如模拟沙盘、教学资源、学分认定等。

(三)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构建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主要桥梁之一。民族地区高校和校外优质企业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层次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这对高校学生不仅是一次训练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机遇,也有助于开拓自身视野,了解和学习不同领域的基础知识;对企业而言亦是一种后备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储备。民族地区高校可以积极打造跨专业的实验实训平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整合现有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基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将优质的项目推向市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激发热情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育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和受众,大学生树立正確的理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改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使他们主动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权衡创新创业教育与自身长远发展的密切联系,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从而打好自身专业基础,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贡献自我价值。

(五)根据学科特色和民族地区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现成的成熟模式可以直接套用, 各高校发展层次不尽相同、区位和地理要素存在差异、所处的区域经济大环境各有差别, 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之时须注意因地制宜, 考虑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后,选择适合本校的发展道路。创新创业教育提倡求同存异, 鼓励探索和尝试。创新创业教育究其本身更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民族地区高校要传承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要求, 结合自身校情, 融入民族文化基因, 打造属于自己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民族地区高校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充分利用社会、企业、高校三方合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对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大助力;这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和理念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为塑造民族品牌奠定人才基础和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能缓解民族地区就业问题,拓展高校应届生的就业思路,选择更多形式的就业观,而不单是停留于保守的就业选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也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未来面临的就业、择业、创业储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从而提升了民族地区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凤.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65-68

[2]曹大宏.对我国高校深入推进创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 2011(06)60-63

[3]安万明.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体系完善[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8,27(06):104-108.

[4]范文翔,马燕,刘纯静.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1):126-128.

[5]祁丽,苏佳萍,林丽.西部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03)

[6]童晓玲,冯艳飞.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628-632.

[7]韩瑞平,付建军,陈立永.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05) 154-155.

[8]何志华.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建设——以成都某高校为例[J].科技创业. 2016(18)61-70

猜你喜欢

民族大学生教育
MINORITY REPORT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传承 民族 文化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