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2020-08-20李建华

时代人物 2020年7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华文化共同体

李建华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及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到同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又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由此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从自在共同体到自觉共同体的转变。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同时这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形象的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深刻的揭示了,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鲜明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其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磅磗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是应对新时期新疆意识形态反分裂的现实需求

新疆意识形态安全从属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并对国家意识形态产生重要影响。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同时有9个跨境民族。自古边疆稳,则国家安,边疆乱,则国难安。新疆是我国西北边疆的重要的战略屏障,是西北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和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运输通道,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做好新疆工作对于全党全国的重要性。基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背景,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尤为复杂。意识形态方面,冲击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現了许多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由此,新时期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对于做好新疆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解决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历史领域的现实问题,对于统一各族群众对新疆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效回击外界敌对势力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干扰,对于推进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各项工作具有决定性作用。

 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56个民族是组成这个大家庭的家庭成员。56个民族之间之间的关系就是命运共同体。各个民族起于多元,源于本土,互相吸收。而新疆一直以来都是多民族并存的地区,也是在全国范围内56个民族成分最全的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新疆各民族和谐共存,相互融合,各民族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的独特分布格局,特别是许多民族在同一地域内交错散居,密不可分,形成了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的根本基石”,不断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内部大团结最长远和最根本的途径和方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强化的过程,也是新疆各民族对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相互之间文化认同不断深化,民族力量不断凝聚的过程。同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的中,新疆各少数民族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认可和弘扬,逐步形成了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充分的包容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在和谐共生、平等互助的大环境中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所形成的一致的精神与情感的归依,这种归属感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具体而言,就是指各族人民共同形成的、对中华文化进行肯定的基础上的一致的民族文化心理场,在这一心理场中,各族人民把自己划归到中华民族这一群体中,有共同的归属感,整个民族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所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是新疆长治久安、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境内外“三股势力”极力否认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让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证明,我国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的结果。生活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的各民族同胞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创造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和谐的好局面。让各族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向人们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该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坚持什么,抵制什么。让各族群众清醒地认识到,今天新疆团结稳定局面和美好生活是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努力奋斗的结果,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新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措施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解决中国国内问题的基本政策,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有利于贯彻实施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与民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而且为我国制定和完善区域发展扶持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载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首先要坚持国家统一是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以加快民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同时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保障自治地方行使一定的自治权,解决好自治地方的一些特殊问题。培养一批政治立场明确,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有群众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以凝聚人心,聚力同行,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新疆工作的重要保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要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建立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要进一步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做好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活动,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扎实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在工作生活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巩固民族团结成果,切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着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只有不断加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加强文化认同就是不断要坚持以中华文化为引领,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要促进相互认同、形成共识、实现文化共享,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建造和构筑起抵制外部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的牢固防线。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华文化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