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抗挫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08-19李新新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培养幼儿对策

李新新

【摘 要】抗挫能力,是一种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依然能够淡然处之的态度,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自我调适能力。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以幼儿抗挫能力培养困境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幼儿抗挫能力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够用系统教育的方式帮助新生代的幼儿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抗挫能力。

【关键词】幼儿;抗挫能力;培养;对策

调查显示,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抗挫能力方面表现大不一样,年龄越大的幼儿,因为心理更为成熟,所以相对来说抗挫能力更强。幼儿抗挫能力以年龄为段,分成三个阶段:3~4岁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猛涨期,在抗挫能力方面提高较快,如果有成人的引导和鼓励,一般都能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4~5岁段,按照幼儿成长规律,4~5岁的幼儿心理比3~4岁更为成熟,应该比3~4岁抗挫能力强,但是恰恰相反,这一阶段的幼儿在面对困境时,反而表现得退缩、胆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心理调适能力较差,但是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因为对生活方面的事情能够自理,所以在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遇到的挫折相对多一些。5~6岁段,这一阶段的幼儿逐渐步入小学阶段,心理发展显得更为成熟,并且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方面均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对于困境的态度表现得较为积极,愿意尝试去解决问题,并通过学习可以独立处理一些问题。

一、幼儿园实施挫折教育的实践困境

(一)幼儿园挫折教育的实施较被动

国家目前全面放宽二胎政策,并且鼓励生育二胎,但是从当下生育的主流来看,很多人生了一胎之后不愿意再生二胎,因此独生子女依然居多,这就导致家中对孩子过分重视,每一个孩子都是“公主”“少爷”,从而养尊处优,出现困难时,家长都会及时替孩子解决。基于此,大部分孩子在面临困境时,第一反应都是请求帮助,而缺少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孩子们在家没有受过委屈,当在幼儿园或者家以外的地方受到委屈,便悲伤不能自拔,也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的情绪,更甚的是,家长只重视孩子在幼儿园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在人格、品德、性格等方面的塑造和培养。基于上述问题,幼儿园想要对幼儿实施抗挫教育,基本上无法展开。而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有些幼儿园缺乏对幼儿的抗挫能力进行训练的意识,也不知道抗挫训练对幼儿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近年来,多地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和性侵幼童事件,使得大家都过分强调对幼儿加强保护,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更何况,如今幼儿园的现状基本都是幼儿遇到什么难题或者挫折,都会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也会热心地去帮助幼儿,害怕幼儿情绪低落或者受到伤害而被家长责骂。总而言之,幼儿园虽然承担着教育幼儿、引导幼儿的责任,但是同时背负着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使得挫折教育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实施时极为被动。

(二)幼儿园挫折教育的实施缺乏适度原则

前人在幼儿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幼儿只有在面对适当的挫折刺激时,才能运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能力进行调适,一旦挫折的刺激过度,只会让幼儿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和行为,反而容易产生负面作用。可见,适度的挫折教育才能对幼儿的成长起正面积极作用。从我国目前的挫折教育研究现状来看,基本还处于奠基阶段,教师在挫折教育的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往往很难把握挫折教育的度,这就使得挫折教育并不能如预想的那样产生效果。原因有三:第一,幼儿年龄小,需要爱的滋养,所以教师多半会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为了让幼儿有更大的热情,通常也是运用鼓励、奖励的方式,这样幼儿体会不到挫折带来的痛苦感,脱离了现实情境,使得教育并未起到实质作用。第二,幼儿園教师设置的挫折情境过于简单,不符合幼儿挫折教育的强度,幼儿很容易就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和挫折情境,时间一久,幼儿容易误以为挫折非常简单而盲目自信,后续加大挫折强度,幼儿就无法承受。第三,有些教师自身对挫折教育的了解不够,一味设置难度大的挫折,使幼儿无法承受,还一味地打击幼儿自信心,过分批评幼儿,幼儿向教师寻求帮助时,也故意采用某些极端的方式拒绝,这样不适度的挫折教育不仅给幼儿带来了消极的情绪体验,而且给年幼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二、提高幼儿抗击挫折能力的教育策略

本文对幼儿抗挫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提高3~6岁幼儿抗挫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认知冲突策略

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其中提到认知是对某种事物的了解程度。而认知冲突指的是现在对某事物的看法与原来的看法和观念不一致,二者产生冲突。冲突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同化的感染,逐渐被消除,实现平衡。其中,简单地说,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历程,冲突可以促使幼儿不停地改变认知、获得更多新的认知。

认知发展策略,还有另一个理论依据,出自于美国的艾里斯教授的ABC挫折理论。A代表诱发性事物,B代表人对挫折的看法,C代表人的情绪变化和行为结果。ABC挫折理论提出,诱发事物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的间接原因,引发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人对挫折的看法。将该理论运用于幼儿抗挫教育,从幼儿的挫折反应训练来看,面对同种挫折时,不同的原因、不同的动机,引发的幼儿的情绪和行为都不同。也就是说,如果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引导幼儿面对挫折,幼儿才能用积极的情绪来回应,并逐渐改变对挫折的看法,提高抗挫能力。具体的训练有以下这两种。

1.讨论法

所谓讨论法,指的是通过讨论和谈话的方式向幼儿介绍挫折,并引导幼儿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对待挫折,从而形成正确的挫折观和逆境观。这一方法起源于苏格拉底的教育观,他日常向学生传授知识都不是通过直接讲述的方式,而是采用讨论和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无知变成睿智,从矛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事实上,在幼儿的抗挫教育中,讨论法通常用于引导幼儿进行归因,帮助幼儿找到挫折存在的原因,从而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用这种方法后,通常幼儿也会逐渐向成就和奖赏的动机靠近,明白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初始的抗挫教育并不是让幼儿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幼儿在谈论中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出办法。另外,对一些性格内向、敏感、不善沟通的幼儿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讨论法。

2.迁移法

迁移法本质上是指,将处理某事务的一种方法或者能力运用到另一个事务上面。对于幼儿抗挫教育,指的是把幼儿在某事务上具有的较强的抗挫能力迁移到另一个事务上,从而尝试解决更多的挫折和困境。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感情和自信心的培养方面,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

(二)行为强化策略

行为强化理论源自于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的反射学说,他提出对行为变化进行溯源,可以发现是强化作用对其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说,控制强化作用就能控制行为的改变。在幼儿的抗挫教育中,他认为幼儿只明白对待挫折的态度还不够,还要在行动上尝试去解決挫折,面对挫折,从而感知到面对挫折和解决挫折的感觉,在实践层面强化抗挫能力。

1.两难法

两难法指的是在两个困难情境中进行选择,使之做出二选一的行为。在幼儿的抗挫教育中,对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以及面对挫折想要逃避、退缩的幼儿,适合使用这种方法。也就是说,当幼儿对某种困难情境表现退缩时,可以营造一个更困难的情境,使其在二者中选择其一,此时幼儿面对两种困难情境引发心理冲突,从而消除对之前困难情境的畏惧心理。

2.体验法

这种方法就是让幼儿自身去体验挫折,感受挫折。因为幼儿年纪小,独立处理能力差,所以正常情况下体验法会由教师带领幼儿一起面对挫折情境,与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悲伤。通常,教师带领幼儿面对挫折会让幼儿在挫折中感受愉悦,从而消除对挫折的畏惧感。

3.家园合作策略

培养幼儿的抗挫能力,并不是单靠家长和教师某一方就可以实现成功教育的,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互相支持与配合,而配合的前提就是教师和家长具有同样的教育观、挫折观。所以家园合作就显得极为必要。对于幼儿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如果在幼儿自身能力可以解决的范围内,家长和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自己克服挫折,直面挫折,而范围外的挫折,也要引导幼儿正确看待。

三、结语

挫折教育表面上与素质教育倡导的爱的滋养恰恰相反,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挫折教育和爱的教育本质上都是培养幼儿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只是教育的方式有差。或许在教育中,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幼儿,适当给予责备,并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付诸实践,我们定将收获一个更有爱、更坚强的孩子。

参考文献:

[1]任静.母亲教养行为和儿童抗挫力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袁王骏.以绘本为载体对大班幼儿开展挫折教育的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3]张妍.绘本教学对小班幼儿抗挫折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9.

[4]徐乐,刘忠原.浅谈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4(35).

[5]李利.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01).

猜你喜欢

培养幼儿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