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篮球训练特点及其教学方法探究
2020-08-19王剑
摘 要:篮球是高中体育课程的基本球类运动之一,要求学生掌握篮球技巧,形成终身运动理念。文章以加强篮球教学为目的,从篮球运动的重要性入手,结合篮球特点和教学实践,对篮球训练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讲解示范法、游戏法、因材施教、小组合作法等方面提出了篮球教学方法,以搞好高中体育篮球教学。
关键词:高中篮球;训练特点;教学方法;重要性;因材施教
一、 引言
篮球是最常见的球类运动之一,早已纳入高中课程,在多年来的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成熟的教学经验。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步展开,高中篮球教学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偏低等。面对当前的教学情况和教学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要以篮球训练特点为基本,积极探索篮球教学的新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应用,积累更多有益的教学经验,改善篮球教学现状,促进篮球教学水平提升。
二、 篮球运动的重要性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运动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第一,掌握篮球运动技能。篮球运动有着系统的运动理论和技术,进行篮球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习掌握篮球技术、技战术等,形成一定的篮球运动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篮球作为一项运动,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了解篮球,体会到篮球运动的魅力,逐渐喜欢上篮球,把篮球视作为自己的运动爱好;第三,为学生强身健体。篮球作为竞技性运动,要求学生有耐力、有较好的体能,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篮球训练得到。因此,篮球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第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篮球运动可以一人进行,可以多人进行,但是正式比赛都是多人参加的团体运动。这样的团体运动是需要参与者相互配合的,否则难以完成技战术。在打篮球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扮演不同的位置角色,如中锋、后卫等,彼此间相互配合,互为协助,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第五,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篮球训练与篮球比赛过程中,学生相互的交流想法,理解彼此的训练方法和技战术意见,有助于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 高中体育篮球训练特点
(一)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篮球训练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体力、耐力、毅力,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有着很高要求。但是有的学生体能差,不能承担高负荷的运动训练;有的学生意志力差,不能长时间地参与训练;有的学生基础水平高,不喜欢参加单一的基础训练。所以,高中篮球训练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篮球水平等合理安排训练强度、训练时间,使篮球训练和学生的身体状况、篮球水平相适合,这样才能保证篮球训练的适合性,让学生的篮球技术有所提升。
(二)突出游戏特点
篮球运动起源于游戏,具有游戏特点,所以高中篮球训练不能一味强调技术、技战术等训练项目,要突出游戏特点,赋予篮球训练一定的趣味性,这是篮球运动本身起源与发展所决定的。从过往的篮球教学经验看,教师经常把游戏作为教学前的热身运动,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都是单一、重复性的动作训练。时间长了,学生不可避免地感到枯燥无趣,参与的积极性逐渐下降。所以,教师认为要把篮球训练和游戏结合起来,以篮球为载体的游戏活动实施训练,尽可能地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训练、在训练中享受篮球运动乐趣。
(三)坚持竞技性
篮球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掌握篮球技术,懂得篮球规则,所以看球训练一定要坚守住篮球的竞技性。简单地说,就是把篮球技术、技战术等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篮球技术和规则意识。
四、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方法
(一)示范讲解法
示范讲解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高中体育篮球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一直沿用传统的讲解示范法,通过自身的亲身示范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篮球技术,指导学生进行篮球锻炼。示范讲解教学分为两大步骤,第一步是示范,第二步是讲解。
示范要点:第一,动作示范标准流畅。吃透篮球动作,课前勤加练习,保持篮球动作标准、流畅;第二,注意顺序。一些篮球技术动作是有一定顺序的,示范时要注意动作顺序,不能混淆动作顺序,把动作技术完整地分解示范给学生看。如,讲“投篮”时,先右脚跨出一大步,同时手部拿球,再左脚一小步向上起跳,身体向上腾起,手“瞄准”篮筐投球。整个顺序不能有差,完整、连贯的示范出来;第三,突出重点。对于一些复杂、难度大的动作,示范时要突出重点,让学生看清,清楚指导一个技术动作;第四,错误动作示范。把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动作示范给学生,让学生明确知道怎样动作是错误的,并引以为戒,避免做错动作。
讲解要点:第一,有针对性。根据篮球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训练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所要解决问题进行讲解。如,掌握动作阶段,针对性地讲解篮球动作的要领、结构等,不严格要求动作细节。巩固动作阶段,针对性地讲解篮球动作难点,进行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对比讲解,改进学生篮球动作细节;第二,语言形象、精练。体育教师吃透篮球教材,用一些符合篮球动作特点、结构的形象语言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篮球动作的印象和记忆。如,防守技术“盖帽”,战略战术“挡拆”,进攻战术“二加一”等;第三,注意结合实战。篮球是一种竞技性很强的运动,讲解时要结合实战详细讲解一些技战术和动作技术等。如,结合实战讲交叉步突破、同侧步突破等,有助于学生进行技术动作操练,提高篮球练习效果。
(二)游戏法
兴趣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动力源泉。从以往的篮球教学情况看,很多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偏低,这与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有很大关联。篮球课堂上,教师经常是机械化地讲解示范,很少采用趣味性浓厚的游戏活动,很多情况下学生都普遍缺乏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在篮球练习中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各種形式的趣味游戏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篮球教学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篮球兴趣。
游戏法教学要点:第一,根据篮球动作组织设计游戏活动,如传球游戏、投篮游戏等,使游戏的内容、形式和篮球运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练习各种篮球动作;第二,针对耐力、折返跑等训练项目组织设计游戏活动,如跑步游戏等,在游戏中开展专项训练,以增强学生的篮球体能;第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设计游戏活动,如三人篮球竞赛游戏、五人篮球竞赛游戏等。竞赛游戏有着激烈的对抗性、观赏性,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类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欲和胜负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篮球游戏中去,在游戏中有所获益;第四,男女生搭配分组游戏,借男生的运动天赋带动女学参与,形成全员参与的游戏场面。
(三)因材施教法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个体,有着不同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特长爱好,个性化差异显著。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因材施教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让篮球教学适应于每一位学生。
因材施教要点:第一,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全面地了解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范安排体育课程,设计出符合学生情况的差异性教学流程和教学目标,避免整齐划一的教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第三,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提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篮球教学计划,使实际教学和学生学习相符。
如,对于篮球基础好、篮球学习热情高涨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难度大的训练内容,组织对抗性比赛,以锻炼学生的篮球技能,增加对篮球技战术的掌握与实施,积累宝贵的比赛经验,提升队员之间的默契;对于篮球基础差、篮球学习热情偏低的学生,安排基础性的训练内容,增强他们的篮球基础技能。同时,适当地予以表扬、鼓励,让他们在训练中慢慢地了解篮球,潜移默化地消除他们对篮球的排斥感,并喜欢上的篮球运动。
(四)小组合作学习法
篮球是一项团体运动,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锻炼自身的篮球技能。特别是有些学生刚刚接触篮球比赛,虽然有着一定的篮球技术,但是缺乏团队合作经验,打篮球有一定的随意性。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配合打球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技战术实践能力和队员之间的配合能力。所以,高中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方式完成篮球训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帮助,合作完成训练,既保持了训练的目的性,又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不仅能提升篮球技术水平,还能增强队员之间的默契程度,体会到篮球作为团体运动的魅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要点:第一,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根据学生篮球能力合理分组,确保每一个小组都有篮球技术水平高、中、低的學生;第二,鼓励组内之间相互的学习与帮助,要求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帮带技术水平低的学生,实现以优带差,让水平差的学生有所提升;第三,男女不同组,避免男女同组降低小组合作学习的竞技性;第四,根据学生的特长适当调整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让学生在小组中有适合自己特长的位置。
如,根据篮球技术水平、身高等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一个小组如果有两个个子高的学生,可以把其中一人调至没有高个子的小组,担任中锋,从而均衡队伍实力。合理分组后,安排学生组内训练,练习技战术。稍有成果后,组织学生对抗比赛,以锻炼学生的竞赛配合能力。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篮球运动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法、游戏法、因材施教、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实施篮球教学,增强篮球课堂的活跃性和创新性,使篮球教学突破传统,构建高效篮球课堂,圆满完成篮球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杰.高中体育篮球训练的特点及其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1):207-208.
[2]韦针.探究高中篮球训练特点及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6(5):285.
[3]李培伟.探究高中篮球训练特点及教学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42-43.
作者简介:王剑,福建省武夷山市,福建省武夷山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