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引领下的微型德育教学课的实践策略探讨

2020-08-19秦红英陈永祥

考试周刊 2020年70期
关键词:策略创新德育教学微课程

秦红英 陈永祥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沟通交流的途径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针对当下的微型德育课的开展,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逐渐提高。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摸索出来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符合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经数据调查分析显示,微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针对当下的教学状况,教师要将微课程与德育教学工作结合,以便高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微课程引领下的微型德育课的实践进行了探究和分析,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微课程;德育教学;策略创新

一、 引言

针对当下的德育教学工作,教师要充分地掌握计算机的相关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微课程与德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的整合,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感,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学素质,微课程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新型创新型教学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现代的德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思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二、 抓住关键,从“小”着手

在当下这个信息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性。不仅如此,微课程的诞生更是进一步推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但是,纵观大部分的德育教学工作,班级中的德育教学常常流于形式,而教师又常常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微课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发挥不了其相应作用,这种问题出现在教师本身的原因,他们对微课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认知还不够到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就是由于对微课程的认知能力不够,导致在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讲课的过程中,使整体的教学效果显得更为空洞,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时候,教师将德育教学工作变成了批评学生的课程,或者经常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课程,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微课程发挥不到积极作用的根本原因。

针对此现象,教师应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在课堂上从“小”抓起,首先需要教师明确德育教学工作的教学目标,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具有一定的高度认知能力,使学生发展成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教师要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缩短课程的教学时间,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教师在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时刻抓住生活中的小事件,并以此作为德育教学内容的拓展素材,通过小事件体现大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例如: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如某班的某位同学的母亲突然生病,这位学生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经常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来回奔波,尽管如此,该同学不仅将母亲服侍得十分周到,在学习成绩方面也没有推后。但是,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同学,仅仅因为一些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琐事,就和父母吵闹。这一素材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欲,并且针对此事件会使学生进行自我的反思,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孝顺父母的道德品质,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 找准方向,以“实”为重

微课程的德育教学工作,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和道德理念,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能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提高学生的生活意识能力。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感,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活动还能够有效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在微课程的德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闲余的时间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素养,在教学中还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例如,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自身的真实案例或者学校中某位学生发生的案例作为素材,供学生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主观意识,更是在短时间内提升了教学效果。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从而提高学生的亲身感悟能力。此外,微课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同时也更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表达机会,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逐渐提高,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会愈加顺利。例如,教师在进行有关安全为主题的德育教学开展时,这是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形式,向学生直观的呈现一些有关安全事故的法律法规,在向学生呈现监控拍的真实的有关安全交通事故,让学生心中引起警觉,在观看后,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后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为了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启发了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在微课程引领下实施微型德育课的实践探索

(一)观察“微现象”,发现“微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微型德育课,应将微课程的视角直接指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通过观察教学中出现的小问题、小事件,对其进行层层剖析,并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生德育水平能力的提升。德育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以课程为本,教师在此基础上要做好长期的规划,并发挥好自身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身份。在实施德育教学工作时更要深入细枝末节,坚持以发展学生为根本,积极地推进微型德育课程化的建设。微型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学生而言,它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微型德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与生成性,有效地促使其进一步校本化,從而进一步突显出了德育微课程的教育性、专题性、模块性以及生成性。学生本身就处在一个身心快速成长的发展时期,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加以重视,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通过微型德育课程的推进,促使学生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品质,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

经调查分析,部分学生在每年暑假新生入学阶段,都会为新生制备一个入学礼仪手册及新生始业教育德育微课程。在整个德育微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其中部分学生参与制作礼仪手册,精准地实现小组分工。整个制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明确目标,并按照微课程的制作流程,首先对脚本做出规划,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稿、二稿的多次修正。最后将礼仪手册的内容化大为小,分为若干个小部分后,由多位教师负责内容的选定。内容要求寻求亮点内容,最终将所有内容汇合后再统一风格。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要求拍摄人员严格进行录制,对于录制的视频内容进行后期的制作。在开展新生始业教育时,这项教育成果会在全年级推广使用,进一步促进了微型德育课资源的拓展。

(二)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

根据学校推展德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首先应创新工作方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专题中,选择相对稳定性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校人格教育体系。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突出教育专题性的核心价值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作用,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把控组织能力,倡导发散性延伸,提倡多元评价,加强德育教学工作的趣味性以及实效性。学校要积极地为学生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发“微产品”,实现“微体验”

推进德育教学工作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时可以积极地利用本地独特的民间资源。通过介绍独特的历史背景,可以极大程度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加入德育教学工作的建设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文化在青少年的脑海中已经消失殆尽,教师可以以此为着手点。将地方文化资源与微型德育课程进行有机地整合,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地方文化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带领学生去探索文化特色,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提升。此外,学生对家乡的教育文化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热爱上家乡的理想教育。

例如:三门石窗文化是三门湾畔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同时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我国地方的文化特色。同时它已经被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不仅如此,它还被浙江省列入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有效增加学生的“微体验”,该地方学校将其石窗文化纳入校园中,并利用数控机器进行操作,同时通过考察与摸索,运用古老工艺创作出来精美的石窗艺术品。在整个创建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行观赏,并将整个石窗工艺制作的过程利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它可以作为微型德育课程资源,供学生进行细细揣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仿佛回到了千百年前,感受着当时人们所凝聚的辛劳与智慧。利用微型德育课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怀,同时学生也有了切身的体验,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 德育微课程制作的具体注意事项

在制作德育微课程的过程当中,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这样能够切实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德育微课程的制作流程中,首先,要制造好相关的脚本,脚本是基础内容,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综合地方文化特色进行深思熟虑。其次,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想法,将创作角度变得小而精,争取做到一个主题一个微课程,突出重点内容,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思考。不仅如此,微课程的内容的选定需要教师不断地寻求亮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推动德育微课程工作的进展。最后,教师在内容上最好利用学生拍摄的作品,或者活动过程中记录的照片,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看去学。

六、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新型的微课程德育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质文化理念,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为学生拓展教学素材,从小方面着手继续深化德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熊红红.网络环境下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探讨[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2]张健,王丽萍,杨艳.专业教师参与德育教育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以攀枝花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7,2201:150-152.

[3]赵鹤澄.中学德育模式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4]王伟华.中职德育课教学前策略研究[D].廣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5]李露露.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秦红英,陈永祥,江苏省南通市,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小学部。

猜你喜欢

策略创新德育教学微课程
对小学科学实验评价的思考
企业市场营销品牌策略的创新研究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学
互联网渗透下企业招聘策略创新
试论高中语文中的德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