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点子图 架起连接算理和算法的桥梁
2020-08-19苏微丹
摘 要:由于算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这就加大了算理教学工作中的难度。如何将算理的讲解更加具体化,通过形象化的方式使学生进行直观的感受,是当前教学中的重点。通过直观的模型教学,将算理知识进行有效传授,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其理解与运用,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的内容。
关键词:模型;理解;算理
目前,小学阶段的教学还是以基础为主,而计算就是小学数学的核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直观感受,算理教学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前的教学中亟需分析教学现状,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保障教学内容的落实。
一、 学生常常“讲法”不“讲理”
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需要的是学生对计算的方法和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理解,而不是简单记住算法。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使算理教学变得抽象化、边缘化。
我们在教学质量检测过程时,时常会出现类似下面的题目(图1):
笔者随机对其中的53名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其中计算正确的学生有35名。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掌握计算的方法,包括数位对齐、用谁乘就和谁对齐等。如果让其分析原因,则大部分学生处于模糊状态或根本不理解,或换个方式提问写成图2的形式,很多学生就不能判断出其正确与否了,在错误的同学中有两名学生对数位对齐还没有掌握。
这样写可以吗?
二、 教学可以“一图抵百语”
在区里的一次备课会上,安排了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如何通过合适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既理解算理又掌握算法?”这引起了笔者和许多与会教师的思索与关注。
一位教师创设了一个“学校举行体操比赛”的情境,然后出示方阵图(图3),让学生了解信息,提问交流后解决“一共多少人?”的问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想法,以下是部分学生的结果:
面对新的问题,学生①至③(图4至图6)都是借助点子图,通过相应的转换方法,把并不熟练的算式改写成熟悉的乘法算式。同样也有学生进行了转换,学生④(图7),通过自己的想法,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12拆分成了10和2,学生⑤(图8)写出了正确的乘法竖式。
三、 应用直观模型的策略
(一)适时呈现,解释疑惑
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口算乘法”一课时也是让直观模型“姗姗来迟”的:先创设“小明和同学3人去游乐园玩”的情境,接着让学生提出并解决玩不同项目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尝试计算20×3,学生想出了“吃0还0”的计算方法,并用加法验证是可靠的。就在学生洋洋得意的时候,笔者抛出问题:“你们能说说这样计算的道理是什么吗。”在学生想用语言表达又表达不清楚之后,老师出示了小棒图、计数器,“看看老师带来的图能不能帮助表达你们的意思。”课件演示捆绑过程(图9)并在计数器上表示(图10)。
学生联系小棒图和计数器理解了“吃0还0”法计算背后所蕴藏的算理。
(二)变化对比,突显结构
我们向学生呈现直观模型时,及时进行变式对比,能加深算理理解,促进学生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规律的特定模型,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将图11展示给学生看)根据图中信息求总块数,谁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生:可以用算式(3+4)×5,也可以用算式3×5+4×5。
师:谁能告诉我在这两种算式中,分别是先求的什么,后求的什么呢?
生:算式(3+4)×5,是先求的所有方塊一共7行,后求出总块数。(用图13进行讲解)
生:算式3×5+4×5,是将白色和灰色的方块单独求出,后求出他们的和。(用图12进行讲解)
师:你们认为这两种算法哪个正确,请说明理由。
生:都正确,它们都能算出最后的总数。
师:虽然这两种算式有着一定的区别,但都是表示7个5块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等号将它们连接,形成等式。
(三)组合应用,多元理解
当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主动联系生活背景思考问题,也是一条直观的途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张红老师在教学“小数除以小数”时,向学生“打包”提供了生活原型和直观模型:
以图14的5.1÷0.3为例,为了带入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题型进行全方位理解:
题型一:现有一根绳子,全长5.1米,需要将其分为0.3米的小段绳子,一共能分几段?
题型二:每块橡皮0.3元,明明手上有5.1元,可以买几个这样的橡皮?
题型三:在5.1里面有几个0.3,请圈出来。(图15)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生活原型为例进行了说明商应该为17。而后,学生依靠在直观模型上圈一圈(图16),对算理进行了解释:首先将5.1进行分析,判断其有51个0.1,然后分析0.3,得出有3个0.1。如果想要计算出5.1中0.3的个数,那么就是要求51中有几个3,最后得出17.显然,这些“打包”材料为解题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思考背景,为完成的同学提供了反思背景。学生自然借助生活原型解决了怎么算的问题,依靠直观模型解释了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
“一图抵百语”,直观模型抓住了“形”与“理”之间的联系,以“形”的方式,将“理”进行有效的展示出来。通过直观的教学,帮助学生清楚方法的同时,对算理进行掌握。
参考文献:
[1]张红.让知识成为学生的真正营养:“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与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9):20-22.
[2]沈惠芬.对计算教学的再认识:解读特级教师丁杭缨“笔算乘法”一课[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3):20-21.
[3]刘加霞.作为“模型”的乘法:对数学概念多元表征的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10):46-48.
[4]侯正海.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算法[J].小学数学教师,2010(7,8):134-143.
作者简介:苏微丹,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