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钓了,但没放掉!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基于学情视角下的教学反思刍议
2020-08-19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张珊珊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 张珊珊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揭示着生活与人生的道理。这篇课文记叙了汤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钓到的大鲈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公共规定;还要反观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关系,思考和谐共生的道理。本文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通过预习,借助课文拼音、字典认读,识记本课10个生字并组成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3)体悟汤姆必须把大鱼放掉的道理,树立严格要求自己,无条件地遵守社会公德的思想。
结合课标,长课文短教是笔者设计的初衷。整合课时推进阅读,是这节课的本意。定位在运用语言文字、品悟心情变化为教学两大环节目标。看似一条大“鱼”就等学生上钩啊!可是实际的教学结束后,笔者真的发现“鱼”钓了,但没放掉!
一、套上“鱼”钩,但没能甩起鱼竿
教学过程:
1.前学检测字词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默写一组词语,看看同学们昨天的前学掌握情况。
PPT出示:
第二组:旭日初升的反义词——夜幕初垂(垂的笔顺)
2.梳理课文脉络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板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猜猜我为什么用红笔写“必须”。
预设:这是爸爸说的话,并且是不容置疑,没有商量余地的一句命令。
师:爸爸是怎么说的呢?(出示“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预设: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低沉、没有商量的余地、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师:爸爸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这句话呢?说了以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快速默读课文,试着在前后各加一句话。(出示“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
在以上教学设计中不难看出,从前学检测的鱼—渔、钓—钩、秆—竿的对比积累,让学生在积累中学词;观看“垂”的笔顺书写,在习字册中练写评价;在辨析课题中,突出“必须”理解爸爸说话的意图,明确引号和感叹号的意义,都是笔者预先设计的鱼饵,套上鱼钩等待学生像小鱼一样静静上钩。实际的教学过程却大相径庭,因为忽略“钓鱼”的重要一步:甩起鱼竿——充分阅读!因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没有充分地走进文本,学生读文不充分,没有让“小鱼”在课本里畅游痛快。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每篇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第一题皆为“朗读课文”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连“积累运用”里也都有“读读、背背”。“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读,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只有加强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和说写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已知”和“能知”,准确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养成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一次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咀嚼文本、体味文本,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花心思、给时间的读才能呈现出与学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共学氛围。
二、泛起涟漪,但没能见“鱼”的惊喜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4段,像这样的“套上鱼钩——甩起鱼竿”四字词语还有哪些?勾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这些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自由读文并勾画)
预设: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察觉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师:反复读一读,看看有什么联系?你能快速记住它们吗?
小结:精准的动词连续出现才能让文字更生动、更形象、更有画面感。
师:如果让你描写钓鱼的场景,用上这些词语你会说了吗?
预设:谁愿意试一试?
在“钓鱼”的第1~4节,指导学生勾画表示汤姆动作娴熟的词语时,给学生范例,现场勾画,看似指导学习勾画,花费时间自主,但当笔者问道“读读这些词语,他们有什么内在联系”时,学生们懵了。课后反思笔者认为理念优先,以生为本,忽略学情,怎能以学定教?三年级的学生没有与父母垂钓的经历,不能准确把握语言之精准,动词之恰当。作为教师不要只关注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要带领学生揣摩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样写。运用比较还原法,就能发现作者情感深处的密码。如果笔者引领学生将这些词语做动作感受一下,试试调换顺序,“你觉得汤姆是钓鱼能手吗?”可能问题立即就能解决。“模仿汤姆钓鱼,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呢?”这样依托文本、贴近学生的语言训练又怎会看不见浮出水面张嘴觅食的小鱼啊!所以,无论课堂如何变革,让学生站在最中央才是教与学的根本,教基于学生的学情,学依托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三、授之以鱼,但没能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汤姆是怎样钓鱼的,现在我们研究汤姆是怎样放鱼的。请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5~12小节,关注描写汤姆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前学交流讨论,体会一下汤姆的心情。
小组汇报,教师指导朗读:高兴—难过—舍不得—可惜(板书)。
预设:我关注了这句话:“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我体会到他的心情很高兴,因为“哇”语气词、感叹号、“从未”等大都能表现汤姆很激动、很高兴。
师:结合板书汤姆的心情从高兴滑落到可惜,他和爸爸的对话一定能让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愿意就和你的爸爸妈妈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和老师、同学读一读,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汤姆的心情如此跌宕起伏。
预设:指名分角色朗读,生生评价。
小结:汤姆心情变化的原因正是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接下来,让学生练习复述。
预设:抓住汤姆心情变化的语句或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是复述的方法,谁愿意来试一试?
在第三板块,笔者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前学勾画出表示汤姆心情变化的语句来体会他的心情。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和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尝试角色演读,加上老师、同学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语感悄然提升,用语言、动作、神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形象,对课文进行再创造。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指导,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陶冶性情。本文课后要求复述课文,从汤姆心情的变化感受父亲的话语内涵。在学生理解、熟知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组整合,最后通过口头表达出来。原本设想,“鲜活”的复述是有层次、有侧重的。但是在课堂实际中,学生结结巴巴,只能照背课文内容,反思后,笔者认为复述环节时间不够,不能耐心等待,评价、鼓励之外更多的是“复述之法”没能渗透其中。例如,转换角色、续编“留白”衔接情感基点等方法在练读中创造、再创造中得法,让学生在“无声”的世界里尽情地接触文本后所进行的理解、概括和整合都是为下一阶段钓到“有声的表达”——为这条大鱼而做足准备。
通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反思,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彼此成就。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先进教育理念,新课标也提出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师要舍得给予学生读文的时间,教师要给予学生提升能力的脚手架,教师要给予学生敢于试错的体验,这样学生才会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在清晰教学流程的引导下,在有效能力提升的训练下,在课堂有所得。语文教学如同姜太公钓鱼,钓起还需放下,教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教学行为的适当改良就是告诉大家:钓的不是鱼,意在放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