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中暖新闻报道的探索和思考
2020-08-18胡晓颖
胡晓颖
【摘 要】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容易带来信息混乱与复杂舆论,媒体实时跟进、发布权威信息的同时,也承担着安抚公众、引导舆论的责任,暖新闻是发挥媒体作用不可缺少的一环。本文从国内媒体报道暖新闻的实践入手,探讨在突发公共事件期间,暖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暖新闻未来发展探索更大的可操作性空间。
【关键词】暖新闻 突发公共事件 媒体 传播效果
一、认识暖新闻
暖新闻并不是一个定义准确的新闻类型,而是对易引发受众感动的、温暖人心的正面新闻报道的通俗说法。暖新闻在我国媒体中一直有着深厚的观念和现实土壤。
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部署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媒体纷纷开设专栏,报道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2014年8月,《人民日报》推出“点赞中国”专栏,旨在“发现生活真善美,传播社会正能量”。
2015年4月,凤凰资讯推出“暖新闻”新闻栏目,倡导的宗旨是“为生命倾注力量,为心灵点盏明灯”。而后《中国青年报》、搜狐网、腾讯新闻等各新闻媒体接连推出暖新闻专题,将分散的正能量新闻整合归纳,形成全方位的正能量传播场域。暖新闻逐渐在中国普及开,后来发展成报道社会正能量事件、展示人性温暖的新闻类别。
暖新闻一方面符合人们内心对良善的追求,有助于纾解负面消息带来的戾气,衍生积极的社会心态。另一方面暖新闻隐含的价值观念凝聚社会共识。尤其那些把关注点放在市井民生、普通人身上的暖新闻,与百姓切身的生活状态相贴近,极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唤起受众对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正能量信息为民众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助于社会文明氛围的良性循环。
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民众焦虑情绪也在升级,媒体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穿插报道正能量暖新闻,能及时安抚民众消极情绪。积极的暖新闻如“定海神针”,以正能量的叙事契合受众的情感诉求,化解群众焦虑,凝聚社会力量。
此外,暖新闻传播产生的正面效应能有力地增加媒体公信力。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暖新闻报道
1.合适的暖新闻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不少媒体聚焦突发事件中的普通人物,以小见大,记录了突发公共事件背后的生动故事,对缓解民众心理压力发挥“定心丸”的作用。
2019年3月,江苏响水发生重大爆炸事故,随着救援工作的开展,群众忧虑、恐慌的情绪也在攀升。在紧急的救援现场外,不少群众听闻医院用血量告急,纷纷前往响水县附近的移动献血车自愿献血,献血工作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人民日报》及时报道了这个感人事件,很好地安抚了民众的消极情绪,起到了稳定民心、振奋精神的作用。
也有媒体注重突出报道一线工作者的暖心与伟大。2020年3月30日,四川梁山西昌的森林火灾引起公众普遍关注。在事件发生后,央视新闻、凤凰网等媒体实时跟进灭火情况的同时,把镜头朝向了英勇扑火的消防人员,讲述发生在这些“逆行者”身上的温暖故事。央视新闻在微博发布以《救火官兵看到自己的照片哭了》为题的新闻,报道了消防人员在艰辛工作过后,看到自己和队友奋斗时的照片而流泪。该新闻在发布的11小时内,获得600万次的播放,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取得了积极的传播效果。
除此之外,不少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涌现的正能量事件积极关注,带领受众感受普通人的坚毅勇敢、一线人员的艰辛、政府干部的担当作为……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纷杂的信息引发社会民众产生焦虑和恐慌情绪,这些媒体充分利用了自身的传播力优势,通过报道暖新闻来正视听、稳民心,传递出凝心聚气、鼓舞人心的正能量。
2. “尬暖新闻”为暖而暖
《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曹林提出了“尬暖新闻”这个说法,指那些生产者觉得温暖,但传播中却让读者觉得尴尬又不走心的暖新闻。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尬暖新闻”,这些新闻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背离新闻专业素养,报道未经调查与证实。
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大考面前,未经现场采访、缺少核实的信息,最容易造成 “乌龙”。2020年年初,非洲国家爆发蝗灾,巴基斯坦政府在2020年1月底宣布全國进入紧急状态。2月27日,“浙江10万只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多家媒体相继接力这一话题报道。直至中国经济网第一次辟谣“鸭子出征子虚乌有”,网络上已经出现不同版本的“鸭子出征”报道。新闻虽经过辟谣,但不断反转的新闻事件仍引起网友对媒体职业素养的质疑。
不难发现,这类尬暖新闻没有现场采访,只通过网络消息拼凑成文,看到了故事的“生动”,却忽略了新闻的基本要素——真实性。省略了采写和严格把关的环节, 以文学笔法造新闻,是媒体人职业素养缺失的体现。随着暖新闻报道的增多,虚假暖新闻也随之“水涨船高”,从接力传谣到辟谣的过程,都在不断消耗公众对暖事件的善意和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其二,忽视人性,通过煽情化报道拼凑感动。
奉献和牺牲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引发群众的感动。但过度煽情化的暖新闻会导致新闻报道失真,产生负面效应。
2015年某地发生爆炸事故,在救援的过程中,消防员牺牲的新闻不断被滚动式报道,媒体大力渲染消防官兵的牺牲与奉献,传播场充斥着煽情化的信息洪流。随着悲情化报道的增多,关于“消防指挥是否得当”“不要在消防员的伤口上撒盐”等话题开始发酵。煽情新闻的“暖”,没有唤起受众正面情感的反馈,引发争议和质疑。
和“渲染牺牲”争议相同,“87岁独居老人捐出毕生积蓄”“临产期孕妇坚守一线”等暖新闻表面“温暖”,却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这些过度煽情的报道专注于悲情渲染,而缺少了客观理性,有消费灾难之嫌,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
其三,刻意将立场拔高,执着于宏大叙事。
不少媒体为了突出暖新闻的“暖意”,报道时刻意将报道立场拔高,试图通过宏大叙事的新闻来增强传播效果。
千篇一律地以国家命运或人类命运为主叙事,或将普通人神化,塑造完美形象。更有甚者断章取义,选择性地放大事实“暖”的一面来迎合受众,缺乏对事实的完整审视,其结果必定引起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质疑和对抗。
这类“尬暖新闻”往往“高处不胜寒”,背离了暖新闻贴近性、大众性的立场,同时类似“医务人员徒步几十里地赶回岗位”等过度拔高的报道,还容易使极端的个体道德标准化变作公共基本标准,会大幅度提高公众的期待,给其他奋力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
三、对暖新闻发展的建议
1.严格内容把关,保证新闻真实性
对受众来说,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满足其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的需求,才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时期,群众迫切期待了解相关信息,这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媒体盲目求快,把关不严,暴露了采编人员的浮躁心态。媒体应当意识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更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即使是暖新闻也要诉诸真实,而不是诉诸情绪,新闻的采写求证互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优质内容的暖新闻才能真正地打动人心,传递温暖。
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应该严格把关,严格把控新闻的质量。尤其通过暖新闻宣传典型事迹时,更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用第一手材料说话,用生动的细节和情节说话,经过多方信源求证确保事实无误,使报道的事实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以防假新闻消费群众善意。
2.要温情不要煽情,理性情感传播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尤其在涉及灾难议题的暖新闻报道时,媒体习惯于让泪水、感动作为报道的重点,以此来贴近受众情感,吸引群众目光。但大量引发争论的“尬暖新闻”也警醒媒体:媒体应该自觉杜绝将新闻“鸡汤化”,拒绝“为暖而暖”,不能一味地迎合群众的情感取向而故意将新闻夸张化、煽情化。在涉及灾难报道议题时,不能忽视灾难本身的严肃性,否则很容易模糊议题焦点,引发舆论对媒体导向和价值的质疑。
尤其在報道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者、牺牲者时,媒体更应谨慎斟酌,秉持“最小伤害”原则,不故意渲染悲惨,避免给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媒体应选取合适的角度理性地传播暖意,控制好“暖”的方向。切忌错判新闻的暖意,忽视其背后的人性,因过度渲染造成群众厌恶。
3.放低姿态,关注民众平凡的小事,保护“暖”之基调本性
暖新闻之所以“暖”人心,就是因为其近生活、重情感、接地气、有温度。暖新闻起源于民生小事,也应该立足于民生。只有立足于群众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关注与群众休戚相关的生计日常,暖新闻才能发挥传递积极情绪,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部分媒体为了传播效果,突出标签化的、拔高的人物宣传,这些报道反而引发受众反感。
相较于“为市长暖暖心”这类报道,“小哥向医疗队鞠躬转身泪崩”等日常的、细节的事件更让人动容。只有建立在共情基础上的传播话语及话语方式,才能被更多民众所理解和接受。此类平民化、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才是暖新闻的基调,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此外,暖新闻的主体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或事,新闻报道应该真实地还原他们的本来面貌,不夸大报道,要防止把报道的主体描述成“神人”或“圣人”,过度拔高的报道塑造的高道德标准反而给公众带来心理压力,献爱心、做慈善大可不必“倾家荡产”“赴汤蹈火”,常人力所能及的事更容易让人效仿和跟随。
四、结语
新闻是客观的,但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沉重之下,人们不仅需要客观新闻,更需要暖流滋润心灵,抚慰情绪。而暖新闻一旦冷了人心,正能量的叙事就会产生负能量的效用,暖新闻就会转变为恶性新闻。
在运用暖新闻酝酿感情、吸引流量的同时,媒体也要时刻谨记其社会责任,提升自己在各类社会事务面前的判断力、甄别力乃至新闻专业素养,用合理的暖新闻贴近民众、引导民众,引导舆论场的正确导向。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背景下讲好暖新闻,构建和谐社会氛围,还得回归打磨新闻产品的老本行,发挥新闻的专业素养,从事实出发进行理性的情感传播,以共情的低姿态,让暖新闻真正暖人心。
(作者学校: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心群.规避“暖新闻”背后的“冷陷阱”[J].青年记者,2016(08):5-6.
[2]陈卓琼.暖新闻走红的背景与社会功能[J].视听,2017(07):131-132.
[3]罗强,张瀚祥.以新媒体视角做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报道——上游新闻客户端“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报道”浅析[J].传媒评论,2020(02):30-32.
[4]王传宝.新媒体时代传播价值排序的重构——对暖新闻的传播学解读[J].青年记者,2016(2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