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融合背景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0-08-18刘付刚赵金宪张洪全

科技创业月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体系

齐 明 刘付刚 赵金宪 张洪全 时 颖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0 引言

当前,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急剧变化,为校企融合提出新要求。一方面,未来社会的经济格局、产业版图等变革将引发未来职业工作内容、方式和发展路径的立体式重构,社会所需人才需要具备多样化技能、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强大创新能力等素质要求[1,2];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培养的软硬件载体不断向课外、校外甚至国外拓展,高校培养人才体系和评价人才体系更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和融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提升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议题。

黑龙江科技大学电信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关于高校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背景,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为宏观主线,在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基地建设、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构建具有立体式、开放式、网络化、实践性特征的校企共同体。经过近5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贯穿大学生4年学习生活、以老带新、良性循环的全程立体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路

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背景,在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基地建设、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主要解决以下教学问题。

(1)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通过在顶层设计上进行改革,突出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从学科定位、专业层次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根据各专业发展现状,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将企业和行业资源融合到各培养环节中,突出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

(2)理论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融入“个性化模块”和“行业企业评价”,搭建以“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为特征的个性化教育平台。以“尊重个性发展、倡导教育个性化”思想为主线,在人才类型、人才层次的多样性培养方面下功夫,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通过搭建校内外实践实习平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实现新型的一体化教学,解决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层”、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错位脱钩”的问题。

(4)师资队伍培养。以“双师型”、“技能型”教学团队为目标,提升校内教师实践经验;引入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深入开展与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队伍企业经验和实战能力。

2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

2.1 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依据专业内涵及专业发展历程,根据各专业发展现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从学科定位、专业层次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将企业和行业资源融合到各培养环节中,突出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经过同行业专家和企业工程师的反复论证,确立了通信工程专业以通信软件和网络优化设计为主要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电子系统设计和信息安全为特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集成电路嵌入式应用和人工智能应用为培养方向的顶层架构。

2.2 构建“基础平台+个性培养模块+行企评价”的“多层次”理论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根据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平台模块,梳理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共性基础课程,如通识教育课模块、学科与专业基础教学模块等构建“基础平台”。在个性化培养方面,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出发点,邀请省工信委、省网信办、中兴通讯、华为、TCL集团、中软国际等政府和40余家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环节,形成以“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为特征的个性化教育平台。以“尊重个性发展、倡导教育个性化”思想为主线,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低年级校内导师,高年级校内校外双导师)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在人才类型、人才层次的多样性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图1 “基础平台+个性培养模块+行企评价”理论课程体系

行业企业评价体系方面,根据代表性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表现、就业表现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在学科评估、专业评估等引导性评估中积极引进行业专家,建立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动态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制定及培养模式设计、培养目标制定等过程中,广泛纳入行业企业建议,形成有效闭环[3]。

2.3 建立“校企实习+校企实训+校企毕设+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如图2 所示,通过企业“大学计划”、“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先后与凌阳科技、赛灵思、中软国际等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40余家企业合作,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资源,将学生的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迁移至企业端使企业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动参与方和培养成果的分享者,积极推进“校企实习+校企实训+校企毕设+就业”计划,制定了一体化教学制度文件,破解了企业参与高校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4,5]。

图2 “校企实习+校企实训+校企毕设+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2.4 打造 “校内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的教育团队

以“双师型”、“技能型”教学团队为目标,建立师资培训、企业顶岗锻炼、专家聘任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鼓励政策,采用短期培训和长期顶岗实践相结合模式,派出教师深入国内企业进行短期或长期培训,培养教师实践和科研能力。在校外导师团队方面,各专业依据专业方向,遴选合作企业工程师和行业专家,并定期组织校外专家和企业工程师授课或讲座,构建教与学“开环”模式,真正开启企业专家直接入校参与育人的新模式[6]。

3 培养体系改革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和实践检验,黑龙江科技大学在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基地建设、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项目成果在校内外相关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

3.1 校内推广与应用效果

以改革为契机,建设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嵌入式协会、人工智能协会等,带动了计算机学院、电气学院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建成了黑龙江省工控信息网络安全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通信虚拟仿真实验室省级平台,启动了“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建成了以凌阳科技、中软国际等企业为依托的2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40余家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合作,充分拓展利用了校外企业资源,畅通了学生实习、学生就业、学校招生和学校引智的渠道,建成了校企融合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以来,黑龙江科技大学培养了10余名青年教师和1 000余名优秀专业人才,学生经过校内外平台实践锻炼,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均有显著提高。统计数据显示,3个专业近4年就业率均在94%以上,2016-2018年学生在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励13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2项;2016-2019年学生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99项,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3.2 校外推广与应用

在成果学术交流方面,成果中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在“全国部分理工类地方本科院校联盟第十五次研讨会”进行了学术交流;依托本成果发表的“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电气类专业全程化立体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射频课群体系无缝对接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等教学论文被累计下载几百次。

在相关院校对本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项目研究成果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大庆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信通学院教师在课堂中采纳和改进该成果所提出的“个性化培养”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参照该成果的培养体系,建立了“传帮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取得了较好效果;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科学学院自2018年起,借鉴和推广本成果中的“校企实习+校企实训+校企毕设+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和成功经验,有效的解决了学院实习实践、就业等矛盾和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推广应用效果;哈尔滨理工大学测通学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了该成果中“基础平台+个性培养模块+行企评价”改革的创新性举措和成功经验,打造了倡导教育个性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先进教学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推广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校企合作五反思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