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武汉军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探究
2020-08-18陈婵
陈 婵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00)
0 引言
国际瞩目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简称“武汉军运会”)圆满落幕,中国在武汉发出的“和平荣耀”之声依然余音绕梁。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之一。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现役军人同台竞技,全球数千名媒体记者聚焦此项赛事,数以亿计的观众观看赛事盛况[1]。“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在武汉也得到生动体现。大型运动会结束以后,赛后场馆运营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在不断探索,这次武汉举办军运会,面临着后期的场馆运营和利用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爆炸式增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在“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武汉军运会的场馆赛后利用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1 武汉军运会场馆概况
1.1 分布情况
根据《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3-2020)》,军运会按照“满足赛事需求、方便赛事运行、体现绿色生态、益于赛后利用”的原则,将25个比赛项目、2个表演项目全部安排在武汉市内各城区进行[2],布局安排在武汉市长江主轴两侧的后湖(7个)、沌口(10个)、光谷(14个)、黄家湖(4个)四大区域板块,共35处场馆设施项目(共41个子项)。
1.2 改造及赛后利用规划
1.2.1 后湖板块
后湖板块共安排7处场馆设施项目,其中2处新建项目、4处维修改造项目、1处临时设施项目,承担了空军五项、海军五项、足球、游泳(水上救生)、乒乓球、田径、跆拳道等军运会项目的比赛。
1.2.2 沌口板块
沌口板块共安排10处场馆设施项目,其中5处新建项目、4处维修改造项目、1处临时设施项目,用于举办开闭幕式、新闻发布、赛事转播等活动,承担了跳伞、射箭、马术、高尔夫、现代五项、射击、游泳(含跳水)、排球(含沙滩排球)等项目的比赛。
表2 沌口板块军运会场馆改造及赛后利用规划
武汉体育中心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体育中心,拥有“一场、两馆、一园”,5.6万座体育场、1.3万座体育馆、3500座游泳馆、860亩武汉国际体育文化休闲园。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武汉体育中心确定作为本届赛事的主会场,承担了开闭幕式、田径、排球、跳水、空军跳伞比赛等场馆保障工作。为满足赛事功能,武汉体育中心对已运营10余年的主体育场贵宾区及一场两馆进行综合改造,同时为满足赛事新闻发布直播转播需求,新建了一座主媒体中心。对于赛后场馆的营运与利用,武汉体育中心有着较为详细的规划。
(1)武汉国际体育文化休闲园。该公园位于武汉南太子湖南岸,总占地面积约860亩,园区分为A、B、C三个功能区,主要规划建有足球公园、水上运动游乐公园及体育培训特色学校3个主题园区以及环太子湖休闲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项目及设施。
(2)中国车都全民健身中心。项目位于休闲园A区(临近游泳馆位置)建设全民健身馆,主要规划有:有6个网球场;24个羽毛球场及及相应配套;体育商务配套服务业、青少年培训托管、地下停车场等。
(3)武汉中国车都城市足球公园。该公园总占地约10万m2,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配套设施最佳、生态环境最优的湖畔足球主题公园,被湖北省体育局授予省内唯一“湖北省全民健身足球训练示范基地”。
(4)武汉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心。该项目拟选址在武汉体育中心游泳馆周边,主要为世界第七届军人运动会主媒体中心,包含国际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等,赛后拟改造成溜冰场、击剑馆、射箭馆、综合商业区、体育超市、体育用品展示及停车场等,项目总占地约23亩。
(5)武汉国际赛车场。武汉国际赛车场总用地面积约3600亩。赛道等级按照一级标准规划,二级标准设计,可容纳观众67500人。武汉国际赛车场建成后将成为湖北省第一个国际赛车场,将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按照F1标准规划的国际赛车场、第一个建设在天然河畔的生态型赛车场、第一个可以完全分割成两条国际赛道并具有多种功能的国际赛车场。
(6)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WFE)项目。随着我国低空空管限制开禁在即,通用航空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了推动我国航空运动、科技体育及其通航产业的快速发展,武体中心(代表省市政府)已于国际航空联合会签订了合作打造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WFE)的协议,藉此引导航空科技体育产业和通用航空产业链发展(通航飞机生产、展示展销、飞机4S店、飞行体验及培训等业务),促进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机场规划用地面积约15km2,2017年10月举办了首届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
1.2.3 光谷板块
光谷板块共安排14处场馆设施项目,其中5处新建项目、8处维修改造项目、1处临时设施项目,承担了军事五项、羽毛球、篮球、拳击、自行车、高尔夫、柔道、帆船、射击、游泳(公开水域)、马拉松、沙滩排球、摔跤等项目的比赛以及体操、网球表演赛。
1.2.4 黄家湖板块
黄家湖板块共安排4处场馆设施项目,其中,1处新建项目、1处维修改造项目、2处临时设施项目,承担了击剑、定向越野、空军五项(定向越野比赛)、铁人三项等项目的比赛以及承担参赛团队的居住、餐饮功能。
分析以上军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及对外开放情况,除了部分军事院校体育场馆及临时建筑、设施赛后不面向社会开放之外,其他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13个)及高校体育场馆(10个)对外开放。这些体育场馆在赛前都进行了升级维修改造,甚至有部分是按照高标准的新建场馆,理念先进、功能齐全,设施和服务都得到了明显提升,给市民健身活动带来了极大便利。
表3 光谷板块军运会场馆改造及赛后利用规划
表4 黄家湖板块军运会场馆改造及赛后利用规划
2 军运会后场馆赛后利用值
通过对武汉军运会场馆的分布及赛后利用规划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场馆赛后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对于这些大型的标志性的体育场馆,可由市政府牵头制定《后军运时期军运场馆经营管理方案》,同时要充分对接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文,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文件精神。赛后作为全民体育运动健身的场馆对外进行开放,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充分发挥场馆的利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场馆利用率。
2.1 全民健身服务
军运会场馆的改造升级和赛后利用给全民健身功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要打造以军运场馆为主体的全民健身活动阵地,依托场馆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回归群众需求,进一步形成“活动有组织、健身有场地、锻炼有指导”的全民健身模式[3],使全民健身运动更加广泛、深入开展,覆盖带动更加全面。同时,要将科技手段充分运用到全民健身服务中,通过PC端、移动端的资源整合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健身体验,以大数据为基础,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
以军运会开闭幕式主会场武汉体育中心为例,其赛后场馆运营要以体育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原则,在加大力度做好传统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人民所需所求研发新产品。以“互联网+全民健身”作为攻坚重点,积极寻求与优质互联网平台合作,将信息集成及应用嫁接全民健身服务,通过提供线上支付、智能硬件、数据监测等手段使传统健身产品内容升级,品质升级,打造“互联网+全民健身”新格局。也以此为契机,军运会场馆将更好地链接体育产业云端大数据,这无疑会对全市范围内的“智慧场馆”建设产生较好的示范作用和引领效果,同时也能为其它军运会场馆提供一流而全面的运营经验,进一步创造场馆增值空间。
2.2 体育培训服务
与其他类培训相比,体育培训对场地要求更高,场馆是体育培训服务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军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可以充分发挥体育培训的重要功能。近年来我国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是体育培训要求不断提高、培训项目不断增多、社会体育培训市场不断扩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场馆租赁或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军运会场馆资源。同时,加强对场馆的复合利用,将传统项目场地空间多样化使用,例如在足球场地上可开展橄榄球、棒球等培训项目,游泳馆可再开发花样游泳、浮潜等项目,提高场馆利用率。
2.3 军运文化传播服务
军运会场馆是传播军运文化的重要载体,军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为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打造区域品牌提供了有利契机。借助军运会深厚的精神内涵,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的底蕴,依托军运会场馆,组织开展军运文化活动,展示军运文化遗产,传播军运精神,推广武汉精神,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3]。通过结合军运元素,深入发掘以体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品牌、会展品牌、餐饮品牌和酒店品牌[4],并通过军运文化和体育产业文化,及地方文化的耦合,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
2.4 文艺展演服务
举办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明星大型演唱会等,来不断丰富民众视野与精神需求,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擦亮军运会场馆这张经营城市的名片。
2.5 应急避险服务
将军运会场馆作为城市应急避险的重要场所,纳入城市应急避险场所空间体系建设和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军运会后,场馆的硬件部分和配套设施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场馆应急避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例如,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疫情防控期间,武汉体育中心、武汉体育馆、武汉全民健身中心等军运会场馆均被临时改建为方舱医院,接收治疗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为打赢疫情防控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军运会场馆赛后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中明确提到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军运会的成功举办,无论是在经济效益,还是在社会效益上都有相当深远的影响。但是大型体育赛事结束后,运动场馆及配套设施的运营管理,是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3.1 场馆对外开放、场地空间限制
部分场馆当前对外开放场地面积不足,开放区域不够,开放程度较低。例如武汉体育中心当前对外开放场地面积仅为6000 m2,与其它同规模体育场馆如北京工人体育场、南京奥体中心、上海东亚体育中心等存在一定差距。
3.2 运行成本限制
目前随着全民健身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需求的不断提高,各体育场馆在能耗、管理、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需不断增加投入;但由于场馆的可经营资产匮乏、收入低下、现金流有限,不足以支撑新增对外开放项目的拓展。
3.3 配套服务不全
对外开放的综合配套设施不全,难以培育稳定的消费群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亟需围绕“一场两馆”衍生出新的配套服务项目。
3.4 公益性大型文体活动开发难度高
收入结构单一,自身能力难以平衡对外开放成本,无法为公益性的公众开放项目“输血”。导致场馆在承接活动的过程中会过多地去考量与偏好项目的经济性而忽视其社会公益性,相关的文体活动举办量将递减,影响到全民开放服务水平的提升。
3.5 缺乏专业服务平台
赛后对外开放的军运会场馆分布在各区,市民熟知的场馆集中在少数几个知名场馆中,对于其他军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情况知之甚少。各场馆资源的信息缺乏专业的服务平台进行资源的整合、共享,市民获取场馆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有待解决。
4 军运会场馆赛后运营及利用对策
4.1 重视互联网技术在场馆赛后利用中的应用
结合武汉“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尝试“互联网+场馆”模式运营,建立军运会场馆健身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场馆查询、预定、活动赛事发布、报名等功能,以大数据构建模型助力资源配置,实现军运会场馆的资源共享。
军运会场馆之间建立友好协商、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全市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加强联合,打造“武体通”,从而实现一“卡”在手,场馆通用的消费模式。在日常场馆运营中应积极探索开发和引入 APP、微信小程序、公众号、微博等体育服务平台,开通线上支付方式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快捷支付方式,改变以往现场开场、现金支付的传统消费模式,方便顾客进行便捷体育消费,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4.2 引进场馆运营专业团队和人才
在“互联网+”背景下,军运会场馆的运营和赛后利用不仅需要体育专业人才,更需要高科技互联网人才。场馆要想由“建设性”走上“经营性”,提高场馆运营水平,离不开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管理团队[5]。体育场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场馆运营的好坏,专业化的服务和运营不仅能够提高场馆的利用率,节省管理成本,还能为场馆赛后活动资源的引进和开发提供极大的空间[6]。
首先场馆运营机构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形式来招聘部门所紧缺的专业人才,包括有创新意识的体育运动员、高科技信息技术人才以及体育特色人才等;其次,注重场馆现有人员的培养,建立场馆自身的培训机制,对在职在岗员工进行专门的业务、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培训,提高场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最后,通过绩效考核的形式来及时发现表现杰出的人才,给予薪酬和晋升方面的奖励[5],从而提高场馆消费服务质量。
4.3 创新场馆管理运营机制
军运会场馆的有效运营,想要既能满足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等社会公益需求,又能充分发挥赛后利用价值,需要明确场馆功能定位,结合场馆自身实际情况,从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和体制上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专业化管理,将激励机制、风险机制、竞争机制引入场馆经营,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场馆运营发展活力。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调动体育场馆经营者的积极性, 促使场馆积极参与社会市场竞争, 提高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 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7]。同时,也要考虑到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场馆的有效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具有公益性质的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
4.4 完善政府购买场馆公共体育服务政策
加强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体育服务力度,尝试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丰富政府购买方法与手段,出台政府购买实施细则和内容清单,进一步提升场馆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更好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场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除此之外,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协同参与促进公共体育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军运会场馆赛后利用价值。政府应积极引导,借助网络平台等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组织各类公益体育活动、公益体育大会等,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动员市民主动参与健身活动,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及公共体育服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