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20-08-18邓港
邓 港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区域间技术创新合作通常是指科技型企业、国家科研机构、大学等创新主体拥有相同研发目标,携手共建科技合作关系,在规定时间内开展技术或产品共同研发,利益独享,实现综合效益的技术创新活动。其本质是通过地域间技术创新资源共享,提升创新主体获得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从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共同发展[1]。随着各区域联系日益紧密,跨区域协作创新应运而生,步入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最高阶段。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与完善,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核心在于创建全面的区域创新合作策划方案,发挥各省市独特优势及枢纽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在邻近地区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形成科技创新协同规模效应[2]。
2018年,长江经济带创造了44.76%的国内生产总值,沿线9省2市技术市场成交金额约6 175.77亿元,科研经费为6 358.95亿元,占全国34.89%与49.09%,被授予中国“高新技术廊道”称号。雄厚的创新和科研投入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
长江经济带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科技创新产出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且创新投入-产出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创新投入与产出不对称、不平衡导致部分创新资源无效率配置,进而影响区域整体创新机制体制建设,最终不利于长江经济带整体科研技术创新发展。
在长江经济带地位不断提升过程中,本文重点探讨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现状及如何提升区域创新合作水平,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并最终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1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经济相关性
本文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采用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普通高校数(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技术市场成交额(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万元)作为高新技术创新指标,使用2018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指标进行测量。
通过 SPSS25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及其经济影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地区生产总值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关联度最大。这表明,增加科研投入经费有益于区域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创造过程包括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和创新。关联度大小排序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0.9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0.9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0.9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0.9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0.855)>普通高校数(0.795)。
2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现状
2.1 科技创新要素分布不均
从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两种创新投入要素看,长江经济带R&D经费支出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内部差异性特征。
图1 2018年长江经济带R&D经费与投入强度比较
从长江经济带内部9省2市来看,上海、江苏、浙江与中西部省市在R&D经费支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018年江苏省R&D经费最高为2 504.4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是2.7%。贵州省数值为121.6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82%,云南省数值为187.3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5%。由此可见,贵州省与云南省科研经费及强度相对较低。长江经济带中西部省市相对于东部沿海省市R&D经费支出相对较低,存在显著差异。
从长江经济带R&D人员全时当量(见图2)看,与R&D经费支出呈现出类似特征,即东高西低,出现较为明显的两级分化。其中,江苏省R&D人员全时当量数值最大,为455 530人年。浙江、安徽与上海次之分别为394 147、106 744、88 016人年。贵州与云南相对较低,分别为20 041与24 048人年。
图2 2018年长江经济带R&D人员全时当量与R&D项目数比较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看,最高为浙江是77 940项,其次是江苏与安徽,分别为72 426与16 695项。贵州与云南相对较低,分别为2 860、4 216项,其余省市处于中等水平。虽然大致上呈现东高西低特征,但也有中部省份开始赶超,例如安徽。
图3 2018年长江经济带普通高校数(单位:所)
2.2 科技创新主体较多
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组成了各类创新合作主体。大学在高新技术研发中占据核心地位,从长江经济带内部来说,江苏、湖北、湖南高校数量最多,分别为167、128、124所。
2.3 科技创新专利水平有待提高
由表1可知,长江经济带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种类型专利有效发明总量占全国总体的46%。其中,江苏、浙江、上海3种专利有效总量是长江经济带中最高的,分别为954415、901447、383928个。其次是安徽、湖北、四川,分别为256482、202961、259008个。较低的是贵州与云南,数值为55444、62470个。发明类型与实用新型专利有效量最多的地区是上海市、江苏省与浙江省,其次为一些中部省份,最低的是贵州与云南。外观设计专利有效量最高的地区是江苏、浙江,其次是上海、四川等,贵州与云南水平处于底端水平。可看出长江经济带专利有效量呈现东高西低特征,但也有个别中部省份出现赶超现象。区域内水平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说明长江经济带内部专利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仍需进一步提升。
3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3.1 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影响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使用2018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地区生产总值(x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x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x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x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x5)等5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选用因子分析法可以快速得出公共因子,减少问题复杂度,符合研究要求。降维是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思想,其能够简化研究复杂性。数学公式为矩阵:X=AF+B,即:
(2)数据与指标选取,如表2所示。
表2 2018年长江经济带GDP及科技创新数据
(3)实证分析。
由表3知,KMO数值为0.775,大于0.5,证明变量间具备相联度,符合研究要求;显著性小于0.05,适合作因子分析。
表3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由表4可知,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一个公因子即地区生产总值,可将变量表达到96.523%,说明表达得很好,发展区域经济有利于科研创新能力提高。
表4 总方差解释
由表5可以看出,江苏、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得分最高,而云南、贵州综合得分最低。但也有中部省份如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正在赶超。上海得分不是特别高,原因可能是上海创新主体成熟度较高。历史研究表明,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同时期,研发投入对企业产出效益的影响也不同,成熟度高的创新主体产出相对较低,而处于起步或高速成长阶段的创新主体绩效相对更高。上海市企业成熟度已经很高,成长速度放缓更加追求科研质量,因此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作用反而不理想;而某些中部省市如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正处于快速上升时期,近些年一直加大城市科技创新力度,尤其注重科技研发能力提升[3]。
表5 主因子及综合得分
综上所述,长江经济带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差异化趋向,区域间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
3.2 科技创新效率评价
(1)数据指标选取。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BC2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BC2数学表达如下(η为各DMU的综合效率值):
Minη
表6 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样例
(2)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根据DEA投入产出指标选取数量规则,采用3个投入指标: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普通高校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1个产出指标: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使用Deap2.1对长江经济带9省2市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计算得到2016-2018年长江经济带省市综合效益crste、技术效益vrste、规模效益scale,具体如表7所示。
表7 2016-2018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结果
由表8得知,2016-2018年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创新技术效益总体高于综合效益,规模效益总体大于综合效益与技术效益,也有部分省市等于综合效益与技术效益。其中,2016-2018年上海、江苏、四川、贵州、云南综合效益、技术效益、规模效益数值均达到1.000,达到DEA有效。
长江经济带区域间创新效率差异显著。上海、江苏、浙江的综合效益、技术效益、规模效益数值均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其对创新投入利用程度较高,产生的效益较为明显。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创新效益水平较高,其中四川、贵州、云南的综合效益、技术效益、规模效益长期以来都维持在1。中部地区湖北综合效益、技术效益、规模效益数值较高且均呈上升趋势,重庆市技术效益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益与规模效益呈下降趋势;湖南3种效益均呈下降趋势,安徽规模效益数值较大且呈上升趋势,综合效益与技术效益数值较低但呈增加趋势;江西省规模效益数值相对综合效益与技术效益较高。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益分布格局是整体呈上下游省市效益大而中游省市效益小的特点。
(3)科技创新超效率评价。进一步采用超效率DEA的BCC-I模型对各省(市)进行重新评估,使用两个投入指标:普通高校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以及两个产出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进行评价。该模型克服了BC2模型无法对多个决策元素作出更深层次评估和对比的不足。应用DEA-Solver-pro8.0计算得到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值,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2016-2018年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超效率值
由表8可知,2016-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科技创新超效率的平均值为1.039,超过1。这表明,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超效率近年来处于不错水平。其中,上海科技创新超效率平均值为1.501,排名第一,处于高效率状态。浙江省排名第二,科技创新超效率平均值为1.224,同样处于高效状态。2016年,长江经济带有5个省(市)创新超效率超过平均值;2017年,长江经济带有4个省(市)创新超效率超过平均值;2018年,长江经济带有5个省(市)创新超效率超过平均值。
按照三大地区平均值分类,东部发达区域(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分类为最高的超效率地区,此地区平均值为1.241,居于第一位。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4省地区平均值为0.895,属于中等水平超效率区域。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4省市地区平均超效率值为1.031,属于稍高超效率地区。
4 促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协同发展和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要实现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同发展带的目标,上、中、下游地区应携手互动合作,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高端产业比重不够高等矛盾的有效路径;积极加快区域间携手治理,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的必要措施[4]。
在东部沿海地区日益实现经济增长与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趋势下,更应关注中西部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如何追赶发达地区,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最终实现整个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
推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的实现,应提升各创新主体将创新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的能力。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区际科技要素无阻碍流动,能够加快创新资源高效汇聚,形成紧密的区际创新网络,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并实现协同创新效率最优化的先决条件。同时,还需完善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采取措施保护科研成果;加快培训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为长江流域高科技产业发展输送优质人才。最后,实现生态效益,建立生态保护与奖惩体系,树立绿色科技发展理念;减少各区域间各自为政,建立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4.1 保护专利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在科技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决定利益主体是否有动力将科研成果投放到市场中并转化为科技成果。政府应发挥主体作用,制定相关法规与政策保护他人科研成果,为创新主体提供科研利益保障制度。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实现创新资源收益最大化,有效减少投机主义与学术不端行为。加强专利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宣传尊重、维护原创科研成果的思想,在思想源头上杜绝山寨侵权现象的产生。同时,促进当代长江经济带高新科学技术产业发展与完善,增加产品高新技术含量,丰富科研产品类别,紧跟新时代步伐。
4.2 加强对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
以高素质人才带领长江经济带创新型区域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不仅需要引进与培养高科技人才,给予其丰厚待遇,留住人才;还要加强建设创新型平台,加快储备高技术人才,从而加速科技导向型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集聚与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循环模式。大学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在技术层面上为企业参谋划策,企业委托创新研发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述前沿科学技术与工程项目知识。校企合作共同进行高新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丰富创新交流合作内容。
东部发达地区应加快人才引进,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优秀高新技术人才来当地落户发展。营造友好氛围鼓励外来优秀人员在当地工作,为拥有国际高含金量证书的人才设立专项奖金。改良落户政策制度,吸引高学历优秀毕业生来当地安家发展,为外来优秀科技人才提供良好住宿、交通条件,有助于他们留在当地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工作。
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大实施培养人才制度,由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当地人民接受高等教育,注重高科技人才教育。例如,增加培养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大学生数量,使他们去发达地区上大学,接受良好教育,鼓励他们毕业回到家乡服务,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力量。相关科研机构及创新型企业应完善高科技人才培养制度,增进培养人才深度与广度,丰富科研项目种类。
4.3 构建创新主体联合的有效信息平台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为增强创新型企业技术开发实力,具体措施包括:改善企业技术进步资金环境,淘汰落后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最终开发新产品[5]。相关创新主体从事研发活动必须以市场为中心,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根本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转变研究方向。
政府在高新技术研发方面,经常设立科研项目或基金赞助鼓励高校技术研发。同时,也会为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一些税收优惠及减免、加大转移支付等政策扶持其发展[6]。高校与科研院所研发能力强,运行体制类似,方便协调,拥有很强的研发人才、研发载体及设备,协作优势明显,但市场成果转化率不高。因此,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效益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这时,就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力构建联动共享信息平台,同心协力将技术成就转化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市场绩效。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信息平台建设程度在不断加深,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甚至不同平台的相互交流。因此,应切实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间重要信息的公开,使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时获知企业真实需求。根据市场变化设置课程、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着手具有实际用处的实验项目,开发满足时代需要的高新技术,最终实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互联网信息平台设立有利于中西部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促使相关科研机构积极吸收与借鉴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科学技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获取相关创新要素,如资金、人才、机器设备等;在线上智慧信息平台与东部沿海地区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合作、办学合作等,共享可用的科技资源、成果,促进科技要素流通共享,提升自身创新发展水平,最终有利于实现科学技术协同发展。
4.4 促进绿色创新发展,实现生态效益
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首要要求,而创新是驱动区域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随着资源的日益滥用和重工业发展,严重阻碍了长江流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导致植被破坏、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等。如何以环境友好方式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生态保护能力间缺乏良性协调发展,因此,应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技术对绿色发展的主导性作用,加强绿色科技创新[7]。
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解决当今人力、资源、环境间污染。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鼓励企业积极加速绿色可持续科技研发与生态、清洁能源引进,并给予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减免等,在设置生态惩罚机制的前提下,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行罚款[8]。科研机构应及时跟进行业发展动态与技术前沿,注重利用绿色新知识,进行相关实验项目等;同时,积极开展绿色创新研发活动,推动开发节能减排项目和采用绿色环保新技术、新工艺[9]。长江经济带各高校可设置绿色清洁能源与绿色科学技术课程与学术讲座,鼓励在读大学生参与课程吸收绿色科技知识,相互探讨与科普绿色创新建议措施等。
4.5 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
要建设跨区域科研同盟,就要打破地理距离的空间阻碍,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模式,进行跨区域协同交流与合作。各省市要本着互利互补原则,共同构建协同创新机制,而不是各自分裂式发展。跨区域创新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整合技术、资本、人力等创新资源、通过团队协作形式、加深对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共同开发,开发先进科学前沿技术。
实现跨区域创新合作,东中西部地区需联动起来,在利益共建的基础上,促成创新要素互通,而不是单方向流动。新型跨区域合作形式旨在实现创新知识成果区域间流动,这是一种增进发达东部地区和欠发达中西部地区实现共赢的交易形式。相较于历史方式,更容易突破行政区域经济的局限性[10-11]。
跨区域协同合作形式有:知识技术流动、人力资本引进、科研项目协同合作等。中西部地区可向发达东部地区借鉴先进的知识技术,发达地区可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引进优秀劳动力。创新型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合作可增加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效率。科研项目合作,基本上是高校与企业间、高校间及企业间进行创新科技突破研究、创新咨询、科技信息服务等。以市场化形式合作研究项目,也是经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与发达东部地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科研合作过程实质上是各区域间扩散知识的过程,研发效率提升促使各主体更有动力增加科研投资与实现协同创新合作,进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知识交易成本,最终促成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