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方案的改进
2020-08-17江苏许军楼
◇ 江苏 许军楼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是高中物理重要的力学实验之一,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原理、实验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导致系统误差比较明显.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在分析传统实验局限性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测量手段、实验原理”等途径入手,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实现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改进方案1 改变研究对象
物理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加速度根据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的点迹直接计算得出,小车的动力由悬挂物的重力提供,借助木板倾斜时小车重力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a 与F、M之间的关系.该实验方案中系统误差来源于m ≪M(m 为砝码与砝码盘的总质量,M 为小车的质量)的情况下绳子拉力近似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但是实际操作中m 不断变大时不再满足上述条件,进而出现系统误差,在图象中出现弯曲的现象.
图1
基于此,实验中以小车和钩码整体为研究对象,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钩码的重力mg 充当整体的合外力F,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显然a 与F 成正比,与M +m 成反比,这样无须测量绳中拉力,无需满足m≪M 的条件,系统误差被完美消除,实验大大简化,操作性变强.但是此方案存在一定的缺点,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图2
改进方案2 改变测量手段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方案建立在m≪M 的条件下,绳中拉力近似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基于此,可以引入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出绳中拉力大小,改变盘中砝码个数来改变绳中拉力,改变小车受到的合外力,进一步讨论小车加速度与合外力之间的关系.此方案无须满足m≪M 的条件,完美克服原实验原理中存在系统误差的缺陷,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图3
但是此实验方案也存在明显缺点:1)实际实验操作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弹簧测力计读数带来的偶然误差较大;2)该装置无法实现F 一定时,a 与M 之间关系的探讨,因为改变M 时整体加速度也发生改变,难以实现绳中拉力F 为定值.当然在改变测量手段的优化方案中,还可以引入传感器进行实验,克服弹簧测力计和打点计时器带来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
图4
改进方案3 改变实验原理
上述几个改进实验方案中均以小车与砝码盘(含砝码)整体为研究对象,细绳牵引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借助实验仪器测量相关量进行实验探究.这里还可以借助气垫导轨、滑块和光电门等实验仪器,从实验的原理上进行改进设计,如图5所示.
图5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表示滑块的合外力F 的大小,剪断细线后滑块沿着斜面匀加速下滑过程中,遮光片通过光电门可以记录时间,通过数据处理得出加速度的大小;滑块合外力的大小取决于导轨的倾角变化,滑块质量变化可以借助配重片的添加与减少来实现,另外可以用游标卡尺测出遮光片的宽度d.此实验方案中弹簧测力计直接读出滑块合外力的大小,无系统误差;利用光电门与数字计时器所得数据可以得到加速度的大小(误差比较小).a 与F、a 与M 之间关系均可探讨,整体实践操作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
总而言之,物理实验方案的优化是物理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作为一线物理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物理实验资源价值的挖掘,通过实验方案的优化,不断提升实验的实用性,进而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