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患者疼痛程度、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0-08-17常聪,张飞,李韵
常 聪,张 飞,李 韵
(郑州大学附属南阳中心医院,河南 南阳,473000)
颅面骨缺损是临床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是指颅面骨正常生理形态及颅腔密闭性被破坏[1],导致颅面骨缺损的主要致病原因为脑外伤或脑部手术创伤所致[2]。较小面积的颅面骨缺损对脑组织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小,可出现失眠、多梦、头疼、焦虑、不安全感等颅面骨缺损综合征,对面部外观无明显影响;而缺损面积大于3cm2或者合并有严重颅脑损伤症状者,则需要借助自体颅骨或数字化塑形钛网进行颅面骨缺损修补术[3-5]。目前临床尚没有系统的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患者护理措施,我院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报道,将集束化护理应用于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颅面骨缺损整形修补术的100例颅面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插管全麻下行颅面骨缺损整形修补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6~63岁,平均(32.7±4.6)岁;缺损原因:脑外伤31例,颅脑手术19例;缺损部位:额颞部19例,颞额顶部18例,颞顶部13例;修补材质:数字化塑形钛网修复33例,自体颅骨修复17例;缺损时间:2~21个月,平均(5.7±0.7)个月;缺损面积:5.9cm×7.9cm~12.4 cm×28.3cm,平均9.1cm×12.3cm。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33.5±4.9)岁;缺损原因:脑外伤33例,颅脑手术17例;缺损部位:额颞部17例,颞额顶部17例,颞顶部16例;修补材质:数字化塑形钛网修复32例,自体颅骨修复18例;缺损时间:2~20个月,平均(5.5±0.6)个月;缺损面积:6.1cm×7.7cm~12.7 cm×29.1cm,平均9.3cm×13.1cm。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缺损原因、缺损部位、修补材料、缺损面积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健康宣教、护理配合要点的指导,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做好术后口腔护理、体位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由护士长抽取专业素养高、专科知识掌握牢、工作积极认真的护理人员6名,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主要负责集束化护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②召开集束化护理小组会议,对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患者护理要点及本科室易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并总结,然后带着需求在知网、万分、维普等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查询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治疗相关护理报道,选取符合本科室护理需求和实际条件的护理技巧,指导本科室护理方案的实施。③经分析结果可知,颅面骨缺损患者不仅担心损伤对机体神经、生理功能的影响,同时还担心损伤对容貌的影响。此时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护患心理通道,促进患者接受程度,告知颅面骨缺损的治疗方式、预期效果,通过图文式健康宣教手册、宣教视频、口头指导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以提升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的认知能力,帮助树立积极乐观心理,改善患者心理状态。④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护理依从性和舒适度的主要因素,此时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帮助患者分析导致疼痛的主要诱因,一般颅面骨缺损术后疼痛多为头皮疼痛,是修复材料和组织修复所产生的表面张力所致,此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疼痛原因,并指导患者通过转移注意力、减轻头皮张力、镇痛药物应用等措施缓解患者疼痛感。⑤加强术后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伤口渗血,局部加压包扎,对于皮瓣水肿严重者,可拆除部分缝线,以降低局部皮瓣张力,不仅减轻患者疼痛感,还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散。⑥鼓励患者合理进食,促进机体营养摄取,提升机体抵抗力和耐受力,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等,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自我护理要点和技巧,做好患者出院指导等。
1.3 评价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在一张纸上画一10cm长的横线,并将其分为10小段,每段代表1分,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横线相应位置标记,得分越高表示越疼痛。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SAS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4分,各条目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取整数为量表得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越严重。生存质量量表包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各维度得分均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 讨论
颅面骨缺损整形修补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颅面骨缺损的主要方法,修补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和数字化塑形钛网,自体骨虽然生物相容性好,患者反应小,但增加机体的二次伤害,增加患者痛苦;数字化塑形钛网作为主要修补材料,虽然可有效恢复颅面骨缺损,但容易刺激神经引发头痛,增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影响舒适性[6];而术后舒适度又与依从性密切相关,间接影响整形效果,进而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此外,颅面骨缺损患者不仅担心对颅脑损伤程度,以及术后康复效果,而且对容貌影响的担心也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7],因此如何帮助患者树立健康心理,消除负性情绪,不仅可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修补效果,同时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术后VAS 评分及护理前后SAS 评分比较(x±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比较(,mm)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比较(,mm)
常规护理主要注重手术进程的推进、围手术期的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导致护理措施较为固体化和模式化,忽视了患者的个体性,甚至有些护理措施过于经验化,缺少理论依据,不仅影响护理质量,而且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不利于和谐医疗环境的建立[8]。本研究运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在充分提取颅面骨缺损整形修补术患者的护理需求和护理特点的前提下,查阅大量护理文献,选取适合本疾病和临床实际需求的护理措施,使护理措施有据可依,有效保证了护理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合理性。临床实践表明,颅面骨缺损整形修补患者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同时患者对护理的要求不仅限于缺损颅骨的修补和对颅脑组织的保护,同时还对患者的美容修复有较高的要求[9]。本研究采用的集束化护理模式给护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针对术后疼痛患者,护理人员能够从诱发疼痛的机制入手,紧密结合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疼痛的敏感性,对其实施护理干预,同时结合健康宣教手段,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和预后预期的认知能力,从而实现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作用[10]。另外,本研究所采取的集束化护理措施不仅影响有效保证患者在院期间的康复效果,同时在护理过程中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护理指导,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配合科学的出院指导,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颅面骨缺损整形修补术患者焦虑情绪,缓解术后疼痛程度,保证修复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