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使用概要
2020-08-16邹畅
邹畅
摘 要:在新闻、调研等应用及公文拟写过程中,为了说明现状、表现成绩、反映问题或计划目标,都需要一定的数据分析。有的甚至只有用数字才能准确表达,从而加深人们对事物和问题本质的认识、理解,使新闻、调研及公文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本文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平时的实践,对此作了基本提示。
关键词:写作;数字使用;倍翻番;序数;二和两;大小写
娴熟、准确地用好数字,是新闻采编人员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就中又以下面几点较为重要:
一、注意比较。注意在材料中用好比较,就显得更为鲜明具体
例1:“今年的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一定要大搞,要当作一项关键性的技术来抓。我县今年要力争完成16万8千亩的棉田移栽任务。”
解说:尽管这段文字没有毛病,但“大搞”的“大”字含义不清。如果同时作出比较,或先交待棉田总面积,或举出去年的营养钵育苗移栽面积相对照,或标明16.8万亩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受众就会从相比中得出“大搞”的结论。
二、把握倍字
“倍”用来表达某一事物的增长或提高状况,比百分数更为简捷。但有些人在材料中却把它弄混了,或弄反了。
例2:“我村开展多种经营后,村民的收入由原来的4821元提高到现在的22870元,人均负担由过去的15元降为3.2元,比原数额降低了四倍。”
解说:不难看出,这句话里包括了两层意思:提高和减少,所以,单用“倍”字就很不恰当。第一层意思应是提高了4.7倍;第二层表达实际是“几分之几”的意思,表示降低或减少的幅度。不如改为“约等于原来的五分之一”,或“下降了78.6%”来得更为准确。
使用倍字还应注意“增加了”和“增加到”的区别:“增加了”不包括原来的数字,“增加到”则包含了原来的数字。如果小李原工资是1000元,现已增加了3倍,则是4000元; 现已增加到3倍,却只3000元。
三、用准翻番
翻番不等于倍。有的来稿把“翻番”与“倍”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原数加原数叫翻一番,即2倍;原数之和与原数之和相加称翻两番,两个“两番”之和即翻三番……以2为例,翻一番是4 ,翻两番为8,翻三番则是16。而倍却是“与原数相等的数”,几倍即以几乘原数。
例3:“稻谷亩产由1977年的110多公斤跃升到1993年的600多公斤,翻了两番多。”
解说:这里把“翻了两番多”作为鼓舞人心的结论就有点让人费解,不够有力;而如果改用倍数,直接指出“单产上升了将近6倍”,显然就更为准确和突出。
四、“二”和“两”的用法有讲究
(一)读数目字时,应当用“二”,比如:一二三四、零点二(0.2)、三分之二;用作序数时,应当用“二”,比如:第二、二姐、二战。
(二)在与量词连用时应当用“两”,比如:两本书、两个月、两次;表示双方用“两”,比如:两便、两可、两全其美;表示约数或不确定的数字用“两”,比如: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在新的度量衡单位(米、公里、公顷、平方米、立方米等)前一般用“两”,比如:两米、两公里;在“半、千、万、亿”前多用“两”,比如:两半、两千、两万、两亿。
五、要经得起内行的推敲
新闻采编人员写进书面报道中的数字,一定要经得起内行的推敲,以力求准确无误为度。一是文字上的推敲,如例3就显得疙瘩;下面的例4则自相矛盾、前后不符。二是实际知识的检验,要符合实际,使人确信才行。
例4(某蜂场的汇报材料):“今年全县补种的19万亩荞麦丰收在望,两万多蜂群正赶着花汛,预计可产荞麦花蜜三百余公斤。”
解说:据此,我们可计算出每亩荞麦花的产蜜量为:300万除以19万,等于15.75(公斤);每群蜂的酿蜜量则为:300万除以2万,等于150(公斤)。
然而据养蜂专家介绍,一个蜂群的年酿蜜量才75公斤左右,每亩花的含蜜量也不过10来公斤-----明显都只有材料上所写的二分之一左右。不难想象,行家对这份材料的信任度还剩下多少。
约数要用好。在引用未经核实或无法核实的数据时,就不应、也不能太绝对。
重看本文上面所举的例2,四个数字后都没加“多”、“许”、“左右”等约略标记,说明是充分肯定的绝对数;那验算两边的人数就应该相等。然而事实却是:
22870除以15,等于1524.6(人)
4821除以3.2,等于1506.5(人)
上下相差,就隔了18.1人,这让人怎么理解或解释呢?更何况人都是整数的,又怎么会出现零点几的怪事呢?这就是该用约数而未用约数的后果。假如当时真有人这样去算,这样来问,恐怕执笔者的脸就只能红得出血了。
六、层次序数应规范、分明
层次、序数要规范、分明,前后一致。原则上要求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第五层为“①”。
七、数字使用要统一
同一文稿中,前面为“3万平方米”,后面也应写为“3万平方米”,不应写为“三万㎡”。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尤其要留意,例如前面为“2.6千米”,后面为“3.8km”;前面为“三分之二”,后面为3/4等,这些都是很不规范的,应予避免。
八、大小写要用正确
(一)總的原则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特别是当所表示的数目比较精确时,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遇到特殊情形,可以灵活变通,但应力求保持相对统一。
(二)应当使用小写(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小写即阿拉伯数字,是指“0、1、2、3、4、5、6、7、8、9”。一般使用在:
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分、秒,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比如: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221年、20世纪80年代、1949年10月1日、15时20分45秒等。年份要写全,不能简化。比如:2020年,不应简写成20年。
2.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比如:1302、1/16、4.5倍、34%、3:1、45万元、500多种、60多万斤等。
3.物理量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比如:300kg、15cm、35℃等;非物理量,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比如:235元、11个月、100名。但小学和初中教科书、非专业书刊的计量单位可使用中文表示。比如:200kg(200千克)。
4.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须用阿拉伯数字。比如:386195部队、总3211号、国办发〔2020〕n号文件、T37/T38次快车、HP—3000型电子计算机、90号汽油、维生素B1等。
5.公文成文及发文日期中的数字改用阿拉伯数字。2012年印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明确指出“成文及发文日期中的数字改用阿拉伯数字”。2012年最新版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也有相关说明,“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年份应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比如,2012年以前用“二〇一〇年五月三日”,2012年以后用“2019年8月7日”。
需要注意的是:尾数有多个零的整数值的写法,可改写为以万、亿等来作单位。比如:345000000可写成34500万或3.45亿,但不能写成3亿4千5百万。
表示数字的范围也有写法的讲究。比如:3万~8万,不能写成“3~8万”;5%~15%不能写成“5~15%”。
(三)应当使用汉字及大写的情况
汉语数字通常是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及其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数字。
1.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比如:一律、第三世界、第四季度、零点方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两学一做”主题教育、“一国两制”、“两个维护”、“三严三实”、“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
2.概数和约数
(1)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应使用汉字,并且两个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隔开。比如:三四天、五六米、七八十岁。
(2)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须使用汉字。比如:十几天、几十年、一百几十次、几十万分之一。
(3)星期几一律用汉字,比如:星期三、星期五。
(4)中国历史纪年、干支纪年、夏历月日、各民族非公历纪年等,均使用汉字。比如:万历十五年、丙寅年十月十八日、二月十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重阳节等。有时为了表达得更加清楚,可以在它们的后边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比如:万历十五年(1587年)、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1964年10月1日)。
(5)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词组,应使用汉字。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應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以避免歧义;涉及其它月份时,则不用间隔号。至于是否使用引号,当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 比如:“一·二八”事变(1月28日)、“一二·九运动”(12月9日)、五四运动、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九一三”事件等。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不能断开移行。第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值的范围时,使用连接号“----”或波浪式连接号“~”。比如:1990年----2006年;10元~50元;200米----500米。
(四)可以灵活变通掌握使用的情况
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有的情形选择是惟一而确定的,有的如遇特殊情形,为避免受众发生歧义或曲解,也可以灵活变通使用。
1.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字表示的约数一般使用汉字。但如果
稿件或公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约数时,为保持稿件或公文局部体例上的统一,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
例5:会计学会举行全国性评奖十余次,获奖作品有一千多件。学会吸收了四千名会员,其中三分之一是有成就的中青年。另外,在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设有分会。
例6:省金融学会召开课题调研交流会7次,共收到课题调研文章800余篇,其中有200多篇获奖。
2.标题涉及数字时,可以根据版面实际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使用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比如:《2018国际十大思潮》、《金句来了!习近平这16句话催人奋进》
3.在公文标题中,年份,汉语数字和阿拉伯数字都能用,怎么用?当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二〇一九年工作要点》、《2020年党建工作要点》。需要注意的是:“二〇一九”中的“〇”不是阿拉伯数字“0”。
总之,在新闻、调研及公文写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数字的运用,注意数字运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新闻、调研及公文更加美观得体,更加准确地表情达意,更好地发挥新闻、调研及公文的上传下达作用。
参考文献
[1]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GB/T 9704-2012 )
[2]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国家标准(GB/T 15835-2011 )
[3] 江西省秘书学会: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实用手册.2012.12
[4] 梅雨霖:实用公务文书写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5] 梅雨霖:会务文书写作规范.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