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校史编撰工作中口述档案的价值体现

2020-08-16赵瑞红

兰台世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价值体现新时代

赵瑞红

摘 要  新时代的校史编撰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史料收集是一项复杂且需要贯穿编撰全过程的重要环节,口述档案为新时代的校史编撰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史料研究新途径。本文在分析以上逻辑关系基础上,从口述档案的内容真实性、访谈对象、访谈形式等方面总结了其在新时代校史编撰中的价值表现。

關键词  新时代 校史编撰 口述档案 价值体现

中图分类号 G275.9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10-27

Abstract The compilation of school history in the new era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a complex and important link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compilation. Oral archives provide an important new way for the study on school history compilation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ogical relations abov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value of oral archives in the compilation of school history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content authenticity, interviewees and interview forms.

Keyword new era; compilation of school history; oral archives; value reflection

一、以新的视野看待校史编撰

高校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真实记录,具有保存和见证学校历史,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宣传大学文化精神,资政育人等多重功能。自1984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以来,全国高校系统开始启动校史编写工作,1988年成立了校史研究会,不断总结经验,探讨编写规律。校史编撰与研究工作经过30年的发展,成绩斐然,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校史编撰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条件不足等原因,校史编撰中存在种种问题。如梁卿在《校史编研中的“四重”“四轻”及矫正对策》中提到:“目前校史编研中普遍存在‘四重‘四轻现象,即重‘编轻‘研、重‘基于文献的校史轻‘口述校史‘重正面轻‘负面、重‘校史轻‘社会史。”[1]12除此之外,校史的编写倾向“正史化”“上层化”“空洞化”。

在当今“互联网+”及大数据为特点的信息化新时代,校史的内涵和外延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需要我们对校史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要以“大校史观”来指导校史编撰工作。所谓“大校史观”,是相对于正统的校史编撰范式来说的[2]38。目前,国内高校校史编撰多着眼于精英思想和制度形成,研究视角多为“自上而下”,即所谓“正史化”,忽视了学校历史发展中普通人物活动及其事件。

在崇尚人文精神,鼓励文化创新,坚定文化自信的今天,校史编撰要树立“大校史观”,从“大”处着眼,放到国际背景下,国家发展大战略下来写。从“微”处着手,更详尽地记录学校发展历程中一系列历史人物和事件中的复杂意蕴及内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以微见大”,最真实地反映学校历史,最大限度地保留大学记忆的原貌。

二、史料研究新领域——口述档案

在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的大原则下,保证校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开拓新视野和新领域,提高可读性是新时代对校史编撰的新要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史的客观真实、思维创新、可读性高是以丰富、翔实、可靠的档案史料为基础的,史料的收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常态化,贯穿校史编撰全过程。

高校档案是校史编撰的史料基础和依据,然而高校档案馆馆藏档案主要是党政、教学、科研等常规门类档案,内容主要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基本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缺少过程性、细节性材料,载体形式主要以纸质为主,种类单一,特色不足。单单以馆藏档案为史料,不可避免要出现以上所述问题,正史化且缺少历史细节,校史千篇一律,不够丰满、真实,不具可读性。创新史料收集新手段新方法,拓展史料研究新领域就成为写好校史的题中之意。“口述档案”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些缺陷,作为史料收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或是重要补充——口述档案就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口述档案史料的收集与研究,“认为口述史料不仅是文献档案的必要补充,而且对于还原原生态的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价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都较早开展了口述史研究,拓宽了校史素材的来源渠道”[3]88。

“口述档案”出现在“口述历史”之后,20世纪80年代,《档案术语词典》给出了它的解释:“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用档案定义的标准,也可以通俗地将其理解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技文化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由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口述,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4]22口述档案的出现为校史编撰中的史料收集提供了新途径,拓出了新领域,蕴涵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的史料收集线索。传统档案因其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在校史编撰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而口述档案的直观丰富性、生动性、矫正性,恰恰弥补了传统档案的不足,作为校史编撰研究的新领域,口述档案是校史编撰的重要研究资源。

三、口述档案在校史编撰中的价值体现

随着新时代校史编撰研究范式从精英转向大众、从中心转向边缘,由单一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口述档案的特点决定其在校史编撰中的作用及价值愈发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彌补校史空白,印证历史,构建完整的高校记忆。就学校的常规门类档案而言,除了前文提到的内容单一,形式以纸质档案为主外,还存在着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档案损坏、流失的情况。学校的管理活动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更丰富、复杂,包含了党政、教学、科研、基建等等,本应形成十分丰富、厚实的学校历史记忆,但却存在诸多令人遗憾的空白点和存疑点,编撰校史,构筑学校历史的真实足迹仅仅依靠现有的馆藏档案是远远不够的,真实的校史应该是多种声音,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事件本身,这就需要掌握全面的史料,有充分的口述档案作为补充。

口述档案是一种承载学校发展和师生过往、富含人文精神的档案资源,载体格式是音频、视频及照片等声像材料。大多数受访者为学校历史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亲身经历与感受的叙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凭证性。它能够再现更多的历史细节和空白,为学校校史编撰提供鲜活史料,与馆藏档案相互印证,使得校史成果具有真实性、连续性、大众性,真正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构建完整、厚实的学校历史记忆。

2.提供新的史料收集线索。弥补历史空白是基于口述档案的内容,具体到口述档案的访谈对象,除了学校领导、院士外,大多是各学科、各领域的教授、学者等,甚至扩展至广大师生校友,涉及学校各个职能层面。根据访谈计划优先考虑比较年长的访谈对象,他们从教几十年,经历了学校发展的各个时期,有丰富的育人经验、科研阅历和工作资历,也是学校各时期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掌握着档案所没有记载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在访谈中提及的人和事,事件的详细过程和背景为史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关联线索和收集方向,为校史编撰系统推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史料积累,这也是口述档案严谨性和延续性的体现。

3.增强校史的可读性。从口述档案形成过程来看,受访者叙述的是自身的真实经历,涉及教学科研、工作生活、校园变迁、留学交流及人生感悟等多方面细节,充满了回忆、乐趣。从口述档案的表述方式来看,语言通俗易懂、亲切而有感染力,在展现学校历史发展脉络、学科的变迁、校园文化等方面更具表现力。因此,口述档案比理性枯燥的常规门类档案中冷冰冰的数据和文字更能打动人,基于此编撰而成的校史更能把握住教育史的主基调,更注重学科建设情况的连续性,更具可读性。

4.为校史衍生品提供丰富的素材。校史的编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是学校几代人的治学治校理念、教书育人精神的凝聚和传承,也是对史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收集研究的过程。这些不是几本书就能表现出来的,需要深入、系统地挖掘史料,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系列的校史研究成果,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史衍生品。有计划有步骤的口述访谈工作,形成的是以学校职能、学科或是重大项目、重大历史事件为经进行的选题,每个相关的访谈对象为纬的经纬结合、分类明确、访谈内容系统连续的口述档案资源。这些资源经过研究考证可直接用于校史专题成果的编撰,是校史衍生品源源不断的第一手素材来源。

5.校史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实现手段。校史编撰的目的是凝聚学校精神和传承校史文化,一所学校校史文化的建设程度关键在于怎么利用校史编撰成果。在倡导校史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口述档案成为实现此目的的重要手段。诸多高校也利用此方法来丰富校史文化,使校史文化更加多元化。从口述档案的表现形式来看,主要以音频、视频为主,访谈过程中档案馆还收集了访谈对象的照片、手稿、备课笔记、实验标本等实物或扫描件。相比其他类纸质档案史料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可以利用口述档案制作学校相关专题纪录片或是音像制品,通过多媒体宣传,更能扩大其影响力。口述档案这种利用形式使校史成果在校史文化建设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丰富了校史文化的表达形式和内涵,在大学文化精神的传承方面也具有比其他档案和史料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卿.校史编研中的“四重”“四轻”及矫正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8(11):12.

[2]杨东.“大校史观”下的高校微档案内涵研究[J].兰台世界,2017(3):38-40.

[3]张斌贤,杜光强.高等学校校史研究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2015(5):87-94.

[4]杨艳.“高校记忆”中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思考[J].北京档案,2014(6):22-25.

猜你喜欢

价值体现新时代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在舞台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数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体现研究
意见领袖在微营销中的价值体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