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皇史宬对档案的管理与保护

2020-08-16张筠

兰台世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档案保护管理

张筠

摘 要  皇史宬初名“神御阁”,又名“表彰库”,是仿照古代石室金匮建造的最高等级宫殿建筑,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沿用至清。明代皇史宬主要贮存列朝皇帝的宝训、实录等皇家档案,以及《永乐大典》副本、部分的文渊阁藏书等重要典籍。它由皇帝最信任的司礼监宦官群体看守,管理制度严苛。与此同时,皇史宬在收进档案前后都十分注重对其的保护,具体表现在外部建筑设计、金匮装具以及晾晒制度等方面。

关键词  明代皇史宬 档案 管理 保护

中图分类号 G273.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12-01

Abstract The original name of Huang Shi Cheng is "Shenyu Ge", also known as "Biaozhang Ku", which is the highest-level palace building modeled after the ancient stone halls and golden chests. It was built in the 13th year of the Ming Dynasty Emperor Jiajing, and it was used until Qing Dynasty. In Ming Dynasty, Huang Shi Cheng mainly stored imperial archives such as the words and records of emperors, copies of the Yongle Dadian and some important Wenyuan Pavilian collections. It was guarded by the emperors most trusted eunuchs of Si Li Jian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was very strict. At the same time, Huang Shi Cheng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archive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llection, which was embodied in the aspects of exter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golden chest container and air drying system.

Keyword Huang Shi Cheng of Ming Dynasty; archives; management; protection

皇史宬是一座廡殿式建筑,屋顶盖以黄琉璃瓦,东西两头各有一个吻兽相向,是最高等级宫殿建筑,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是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室金匮,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秦国经在《石室金匮皇史宬——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房》一文中主要介绍了皇史宬的兴建到后代维修扩建的过程,明清两代皇史宬所藏的档案文献种类与管理以及清末八国联军对皇史宬所藏档案的破坏等[1]33。李松龄的《皇史宬:明清皇家档案库》从建造缘起、建筑设计以及历史价值三大方面对皇史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8-11。刘钟的《试析明清皇史宬之异同》主要介绍了明清两个朝代下的皇史宬在典籍收藏类型、人员设置以及典藏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并以此来说明清代相较明代皇史宬神圣地位的淡化[3]70-71。苑红的《明清档案库房——皇史宬》简要介绍了皇史宬的地理位置、外观构造以及皇史宬档案工作的分工[4]94。当前研究主要着眼于明清两代皇史宬的发展状况,对于单个朝代皇史宬的具体情况介绍较为概括,现拟单就明代皇史宬对档案的管理与保护方面的具体表现作一个较为详细全面的总结。

一、明代皇史宬对档案的管理

1.人员设置。皇史宬由于尊藏着明清两代皇帝的《实录》《圣训》及皇室家谱等珍秘档案文献,所以人员设置也非常严谨。

刘若愚《酌中志》载:“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墨、砚、绫纱、绢布、纸剳,各有库贮之,选监工之老或勤敏者掌其锁錀。所属掌官四员或六员佐理之,并内书堂亦属之。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藏、道藏,皆佐理之。自提督以下,则监官、典簿十余员。第一员监官提督皇史宬,并新房。”[5]93-94在明代由宦官机构司礼监来管理皇史宬。司礼监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五六员,掌管日奏文书批红等事,随侍皇帝左右,是最亲近皇帝的太监。司礼监设提督官一员,之下又设监官、典簿十员。第一员监官掌管督查皇史宬。

明中期以后,部院题请、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构成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内阁票拟后由皇帝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称为批红,后来司礼监秉笔太监取得代皇帝批红的权力。由此,明朝形成宦官当政的专权现象,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批红这一具有行政决策地位的权力。因此,明代皇史宬由皇帝最信任的人群,即司礼监宦官群体看守,几乎可以说是皇帝的私人档案馆。

2.典籍收藏。

(1)《宝训》《实录》。“中贮列朝《实录》及《宝训》。每一帝山陵则开局,幕修告成,焚稿椒园,正本贮此。《实录》中诸可传送宣布者曰《宝训》。”[6]161

实录是我国古代纂修史籍之一,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皇帝一生的事迹。与起居注不同,实录是每当某个皇帝去世,由继位者指令史臣撰修先皇一朝的事迹,历代相沿,成为定例。中国最早纂修的实录,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是南北朝梁时周兴嗣等修的《梁皇帝实录》,记述武帝一生的事迹。中国历代帝王为了总结统治经验,扬绩遗烈,以垂范后世,都十分重视实录的编纂。《明史》的纂修,即是以明朝实录为依据的。

宝训即指皇帝的言论诏谕、宝贵格言,是实录当中可以供传送学习的部分。明代在开馆修每朝实录的同时,还要选择实录中“可供传诵宣布者”,编辑《宝训》。每届实录修成后,除选择吉日进呈外,还要将原稿在椒园焚毁。因此,《实录》《宝训》只送到皇史宬尊藏,别无副本。

(2)部分文渊阁藏书。皇史宬所尊藏的除《实录》、《宝训》外,还有“列圣御制文集,四书五经性理等书”[7]。嘉靖中,文渊阁曾发生火灾。火灾后,一部分文渊阁藏书被转移到了通集库及皇史宬收藏。

(3)《永乐大典》副本。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超級类书。《春明梦余录》载:“永乐中,命解缙纂集类书,为文献大成。嫌其未备,乃命姚广孝重修……永乐五年十一月告成,凡二万二千二百一十一卷,装成一千九十五本,各以韵为类,赐名《永乐大典》,贮文渊阁,副本藏皇史宬。”[8]155-156

《永乐大典》始修于永乐年间,明成祖命解缙编修大典,解缙街道命令之后当即召一百多名博学之才开展编修工作,不到一年,初稿著成,即为《文献大成》。之后,明成祖朱棣认为解缙主持所修并不完备,又命黑衣宰相姚广孝等重修,前后启用2180人,于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修成,共22211卷,赐名《永乐大典》。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为避免火灾,皇帝下令命重抄一副本,于是聚集108人共抄六年,到隆庆元年(1567)四月才抄写完成。从此,《永乐大典》才有正副两部。正本藏于文渊阁,副本存于皇史宬中。明末,正本毁于战火,副本得以保存。

3.入藏仪注。进实录仪定于永乐年间,在万历五年(1577)续定时,增加了送皇史宬尊藏的仪注。明朝时的进书仪中,数进实录仪最为隆重。进实录仪分两天完成,送皇史宬尊藏是在第二天进行,其仪为:“司礼监官自内殿送实录下殿,仍置宝舆中,用伞盖,与监修总裁副总裁官,同送至皇史宬尊藏。”[9]17

进圣训仪则定于嘉靖十五年(1536),也是分两天完成,送皇史宬尊藏在第二天进行,其仪为:“鸿胪寺官诣华盖殿,请宝训、实录于宝舆内。执事者举舆,由殿中门出。鼓乐前导,监录等官并司礼监及各监内侍官后从。由奉天门、左顺门、东华门至皇史宬门外。钦遣官以次,捧太祖高皇帝训录及捧列圣训录,各尊藏于金柜内,不掩,恭候上亲临阅视。阖固毕,各官以次列阶下,行叩头礼。”[10]19向皇史宬进呈实录、宝训不仅要选择吉日,皇帝还要亲自到场查看,确认无误之后,随从官员行叩头礼,仪式才算完整。

4.使用制度。明朝葛昕所撰《集玉山房稿》中有“皇史宬恭藏国史,皆缄置以金匮石室,从诸庙、宝训俨然星列于天府。一经金縢下键之诏,即辅臣亦未易索而读之”[11]23的评论。顾炎武的《日知录》也有相似的记载,“明则实录之进,焚草于太液池,藏真于皇史宬。在朝之臣,非预纂修,皆不得见”[12]。这从侧面说明,明朝时期藏于皇史宬的文献,仅有少部分人诸如编纂人员在编纂时期查看过,一旦编纂结束存于皇史宬中,无论是亲信还是重臣皆不可随意查看。

二、明皇史宬对档案的保护

目前,我国存有的明代档案主要收贮于中国第一历史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一史馆大约有三千多件,辽宁省档案馆大约有一千多件。这些档案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主要是因为明代皇史宬不仅着眼于对《实录》《宝训》等基础的典籍收藏工作,在收进相关文献前后也十分重视对档案的保护。它充分体现了建筑学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档案库房建筑的典范,采用了当时适于档案保护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加之金匮装具以及晾晒制度才使得明代档案能够跨越数百年的历史风雨保留至今。

1.建筑结构。皇史宬整个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正殿、东西配殿和御碑亭等。

(1)砖石结构。它的正殿全部为砖石结构,这样既可以防火、防震,又经得起风霜雨雪的侵蚀,经得起千百年的风雨考验。

(2)疏水漏口。汉白玉石栏环绕宫殿一周,宫殿四个角落筑有四个大的螭兽。之所以修筑螭兽是因为它是传说的龙生九子之一,肚子里特别能盛水,所以将其筑在宫殿四周以便排水。如此一来,宫殿的便不会存在积水等问题,为档案的存放营造了一个防水防潮的适宜环境,非常有利于对档案的保护。

(3)墙壁厚实。皇史宬正殿南北墙厚6米,东西墙厚3米。厚厚的墙壁,加之正面五座石门,一扇重达2吨,坚固又严密,既可以承重硕大砖石构成的殿顶负荷,还能够使殿内的温湿度处于一种较为平衡的适宜状态,不会出现急剧的温湿度变化。“冬天保持在15℃左右,夏天不超过25℃,常年平均气温在14—18℃之间。”[13]51-53这使得殿内一年四季温湿度处于一种比较平稳的状态,有利于档案文献的恒温保存。

(4)对开窗。对开的窗子开在东西墙上,位置很高,屋内光线较暗,有利于防光。窗子上还安装了绸布材质的窗帘以抵挡灰尘。同时,对窗加拱形屋顶又有利于空气对流,库内通风换气,有利于调节室内温湿度。

(5)石基加石台。皇史宬正殿坐北朝南,建在1.42米高的石基上,进门后再上1.42米高的石台才是放金匮装具的地面,因此“金匮”距地面实际距离高达近3米。同时,殿内石台四周,各与墙壁离开了一定的距离,这样殿外有台基,殿内又筑石台,台上加台,既可泄水,又能防潮。

2.金匮装具。明朝时期,殿中有近20个石台、19个“金匮”,而最早的一个金匮所保存的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实录。它用铜皮包裹,内里为樟木材质的柜匣,所存档案资料即放置在此木匣之中。金匮分上、下两层,用隔板夹档。“柜高132厘米,长154厘米,宽约71厘米,整个柜重达166公斤,柜外东西各安铁环一个,用以搬抬。”[14]53-54金匮的正面和上盖铸有形状各异的云龙花纹以及两条浮龙戏珠的图案:一龙昂首向上,一龙俯身朝下。制作金匮的人是将“皇权天授”、“君临天下”的统治理念寄予在了金匮之上。

“金匮”是用金子包着青铜制成的大箱子,外部金属强度高,利于防火、防盗;在金匮里排列着许多精制的樟木匣子,内部的樟木材质又具有较好的防虫、防潮性能。与此同时,保存在其中的档案还要用绫布包裹起来后再放入其中,相当于又给档案的防潮加了一道“安全门”。但是,金匮的造价很高,经济实用性低,柜重达166公斤,如果发生突发紧急事件,不利于搬运。

3.晾晒制度。由于定期曝晒能够有效地帮助典籍防虫、防霉,于是定期晾晒典籍档案成为古代嚴格的典籍管理制度之一。明代,为了给典籍档案筑起远离虫霉的屏障,“皇史宬每年六月初六日,奏知晒晾。司礼监第一监官提督董其事而稽核之,其看守则监工也”[15]。每年六月初六,皇史宬都会派专人即司礼监第一员监官严格监管晾晒所藏典籍档案这一事宜,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定期将典籍档案曝晒在阳光下,不仅能够去除纸张日常所吸收的多余水分,防止档案因为受潮而变形、霉烂,而且能够借助强烈的阳光紫外线杀死纸张中的害虫,还可借此机会清除纸张中的虫卵、粪便等,这是将蠹虫扼杀在摇篮里的有效物理方法,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档案的寿命,对于档案的保护十分有益。

三、结语

明代皇史宬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更是我们今天认识古代“石室金匮”的典范之作,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在今天也有许多借鉴意义。与清朝时期的皇史宬相比,二者之间的变化不大,只是存在着些许的差异,诸如典藏方面,清朝不仅保存《实录》《宝训》,还包括清玉牒、《大清会典》《开国方略》以及一些印信等等;人员设置方面,明清两代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群体看守,前者是司礼监宦官群体,后者则由礼部监管,由以满族为中心的旗人看守[16]70-71。总的来说,清朝对皇史宬虽有多次小的修缮与维护,但没有大的扩建以及改建,其原貌保留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皇史宬分成北院与南院。两院分由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使用。之后,部分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职工搬入南院。由于住房紧张,皇史宬南侧居民区出现了私搭乱建、消防通道被堵、乱拉电线和使用明火等现象,使得院墙受到了污染和损坏,周边还存在诸如火灾、水灾等安全隐患问题。由于两个机构产权纠纷,南院居民的腾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使得经历数百年风霜而屹立不倒的皇史宬处于“水火之中”。目前,北京东城区房屋征收中心组织召开皇史宬文物腾退项目协调会,研究了皇史宬文物腾退项目各环节工作流程以及安置房源等事项,将尽快启动皇史宬文物腾退项目入户调查工作。皇史宬作为了解明清时期政治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在新的时代下,期待能够尽早解决产权纠纷,完成腾退,加强对皇史宬的修缮与维护,重现明代初建时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秦国经.石室金匮皇史宬——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房[A]//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六辑上)[C].北京:中国紫禁城学会,2007:33.

[2]李松龄.皇史宬:明清皇家档案库[J].北京档案,2012(4):8-11+52.

[3]刘钟.试析明清皇史宬之异同[J].兰台世界,2009(7):70-71.

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63.

[4]苑红.明清档案库房——皇史宬[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94.

[5]刘若愚.酌中志:卷一六[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93-94.

[6]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六[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161.

[7]叶方蔼等.御定孝经衍义[M]//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卷59.

[8]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一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155-156.

[9]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二十二[M].四库馆,1868:17.

[10]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二十二[M].四库馆,1868:19.

[11]葛昕.集玉山房稿:卷六[M].四库馆,1868:23.

[12]顾炎武.日知录校注:卷十八[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13]袁萍萍.浅析明代档案库房建设[J].云南档案,2013(5):51-53.

[14]王学信.我国现存最早的档案库 皇史宬[J].建筑工人,1984(3):53-54.

[15]刘若愚.明宫史[M].金集.古籍出版社,1980.

[16]刘钟.试析明清皇史宬之异同[J].兰台世界,2009(7):70-71.

猜你喜欢

档案保护管理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