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陪伴”理念下高校三全育人的思考与探索

2020-08-16刘仕晨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刘仕晨

[摘 要]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使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同国家发展方向相统一。“成长陪伴”理念下的三全育人工作通过组建全员陪伴育人队伍、构建全程陪伴育人体系、创建全方位陪伴育人格局来陪伴学生成长成才,最终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 成长陪伴;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8-007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表明我们现在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我们将不仅面临新的变化、新的困难和问题,而且我们所肩负的使命也将面临新的要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肩负的任务和使命就是,努力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的时代新人。换言之,也就是要回答好一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目前各大高校正奋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答好上述的这一根本问题。此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一味地干预和说教,还是有温度的成长陪伴。或许“成长陪伴”理念的三全育人工作是顺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之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成长陪伴理念旨在通过陪伴的方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基本保障,发挥教职员工主体作用和朋辈激励作用,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合理需求,尊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成长中的学生提供指引、排解困惑,最终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 “成长陪伴”理念对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成长陪伴”理念下的三全育人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在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发展学生的品质和精神,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1]。高校承担着我国高等教育任务,其教育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高校中学习到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为今后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高校综合改革的新目标,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这必然要求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成长陪伴”理念的三全育人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多方面、全方位,让学生在高校成长的全过程中,从之前的指导调整为引导,由教育调整为陪伴。“成长陪伴”理念的三全育人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成长陪伴”理念下的三全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立德树人是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而0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他们喜欢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但又欠缺自我约束能力;他们独立自主、个性张扬,但又渴望获得教师的关注;他们价值观总体上积极向上,但又思想多元,急功近利。此时,进入高校的学生希望能和老师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交往,因为对他们来说,老师再也不是基础教育时候的完全服从、高高在上的角色了,他们更需要的是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下,陪伴他们成长的“朋友”和“父母”。由此可见,“成长陪伴”理念的三全育人是与立德树人的理论宗旨相符合的,也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顺利实现的保证[3]。

(三)“成长陪伴”理念下的三全育人是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国家最紧缺的就是综合性和全面性人才,而高校所肩负的使命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高校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这都决定了高校教师对学生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伙伴的心态去全过程、全方位陪伴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发展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成长陪伴”理念下的三全育人是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重要手段

高校原有的“看管式”育人比较单一,甚至有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就是请假、考勤和查寝的,这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是失败的,且影响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成长陪伴”理念的三全育人突破原有的单一育人路径以及单一片面的陪伴育人,取而代之的是及时、持续且有温度的陪伴。这样的成长陪伴不只是一次团辅、一次谈话、一场讲座抑或是一场活动,而应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长期浸润式的陪伴育人[4],以期实现全面育人的效果。

二 “成长陪伴”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探索

进入新时代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且相对于以往任何时候而言,都更加艰巨、更加重要。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政治立场正确、理想信念坚定的党的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结合学生实际与新时代特点进行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这都离不开“成长陪伴”理念的三全育人工作。

(一)完善机制,组建全员陪伴育人队伍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全员陪伴育人队伍,需要坚持高校和家庭的共同陪伴,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的所有教师和员工都担负着成长陪伴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正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员育人就是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前提。成長陪伴式的陪伴育人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或其他几个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陪伴,也不是高校某几个部门的陪伴就可以构建的。“成长陪伴”理念下的全员陪伴育人鼓励学校各部门间、各单位间、教师与党政管理间、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间合作协同陪伴,共同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逐步形成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全员陪伴育人的良好氛围。最终在全校范围内组成党政领导成长陪伴、导师成长陪伴、辅导员成长陪伴、班主任成长陪伴、管理与服务人员成长陪伴、朋辈成长陪伴六位一体的“成长陪伴”全员陪伴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党政领导应积极参与各类成长陪伴育人活动,发挥率先垂范作用,以促进成长陪伴育人在全校范围逐级放大。导师在专业课程、学科竞赛等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融入思想教育,兼顾教书与育人。管理与服务人员在成长陪伴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和睦共处的能力,以更好实现服务育人目标。朋辈的成长陪伴是一种榜样力量的陪伴育人,能利用其自身的优点和成长的经验开展朋辈教育,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家庭都是每个学生的第一所学校,虽然家庭不能像在学校中那样进行系统化的教育,但都有责任帮助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过微信、QQ等搭建家校协同陪伴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家校陪伴育人作用。

(二)贯穿始终,构建全程陪伴育人体系

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有着不同的时期和各自的特点,且每个时期中环境对个体的要求都不同,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动态、成长需求和心理状态都有一定的把握和关注。全程陪伴育人正是这样一种及时、持续且有温度的过程,它将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部过程。

以高校学习的不同阶段来看,大一新生告别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最熟悉的环境,到高校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自然对所有的事情都感觉陌生。面对不同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室友、同一课堂却不一定是同一班级的同学,以及和高中时候老师完全不同的授课方式,他们需要的是陪伴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为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在陪伴育人的过程中可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纪校规教育以及专业课程适应教育,打好高校求学期间情感养成的基础。经过一年的成长,到了大二和大三阶段,大学生开始向自我理解和自我设计发展,他们的自主管理、自我负责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在逐步加强。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他们将形成独立的价值评价体系。在这一阶段的陪伴育人中,更应注重在实践活动中的陪伴,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莙政学者科研项目、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到了最后的大四阶段,则更多的是毕业季陪伴。可以通过创就业指导、考研指导与帮扶、举办专场招聘会等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引与方向,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完成从高校到社会的衔接。“成长陪伴”理念下的全程育人,并不完全指从学生进入校门到离开校门这个过程的陪伴育人,我们更加鼓励通过校友会等形式,在学生毕业离校后也给予相同的陪伴,真正做到良师益友。

构建全程陪伴育人体系还必须重视假期中的陪伴育人,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假期时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防止学生放任自流。除了暑期社会实践,专业老师也可以在假期中给学生安排与专业相关且有一定思考性的实践课题,并与学生保持联系,坚持线上指导沟通。通过实践进行过程的陪伴,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潜移默化让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可以在假期中进行家访,特别是针对“三困”学生,通过家访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关注以及支持,同时能增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家校陪伴育人作用。

(三)聚合资源,创建全方位陪伴育人格局

全方位陪伴育人是对全员陪伴育人和全程陪伴育人的重要补充,“成长陪伴”理念下的三全育人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全方位陪伴育人要求多角度和多渠道开展成长陪伴育人活动,比如,通过“三困”学生帮扶陪伴、党团建设陪伴、校园文化建设陪伴等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其中。

有相关统计表明,大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占整个大学生涯的80%以上,这充分说明了第一课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地位。为充分发挥第一课程的陪伴育人功能,不仅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课放在与专业课同等的地位,更要求在专业课中逐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对于困难学生群体,在第一课堂的陪伴中还应提供更多的陪伴与支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老师的陪伴疏导,帮助他们加强信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并顺利完成学业。除了第一课堂的陪伴,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让大学生在参与陪伴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高。通过实践活动的陪伴,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可以更好地走出校园,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增强学习获得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高校陪伴育人过程中,党员和团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团建设陪伴,构建良好的陪伴育人组织环境。高校各级党组织应以党建带动团建,团支部各项工作要以党支部工作为中心,比如通过主题党日活动、专题党课和团课、专题读书会、青年大学习等活动的陪伴,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党支部和团支部作为学生学习新思想的主要阵地,对党员和团员的要求十分严格,这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警示作用。党员和团员在党支部和团支部的成长陪伴中,不断反省与反思,不断提高个人综合道德素养。优秀的党员和团干部要明确责任意识,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服务,在陪伴同学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优秀党员和团干部的魅力感染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优秀的党员和团干部应成为一面旗帜,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陪伴、引领、带动身边的同学,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突破了成长陪伴育人的时间和空间壁垒,使得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智能+”和“大数据+”的创新教育载体,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比如:苏州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云总苏大”、2020年春节期间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学校纷纷推迟开学后的线上授课,等等。高校已加强“两微一端”的陪伴,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移动app的陪伴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堂,提高学生思政课堂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他们提供引导与陪伴。希望能通过“成长陪伴”理念的三全育人,努力做到个性化、精细化的陪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优势成功转为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方璇.新常态下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J].广西教育, 2015(39):94-95.

[2]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3]安静,牟艳娟.“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维度[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4]柯征,黄锦程.关于高校学生成长陪伴计划的思考与探索——以苏州大学敬文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10).

(责任编辑: 张宏玉)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