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的保障机制探析

2020-08-16高玄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高校

高玄

[摘 要] 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科研育人,建立健全科研育人的保障机制是重要的支撑条件。在宏观政策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整体部署科研育人实施方略:政策方针规范科研育人方向、宏观管理促进科研育人实践、自主发展提升科研育人质量。在高校层面,以学校为主体,完善健全科研育人具体举措:树立正确的“科研育人”培养理念、营造科研育人的良好氛围、健全科研育人的制度保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引导教师和学生树立科研育人的观念、提高教师科研育人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兴趣。

[关键词] 高校;科研育人;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8-0042-02

高校科研育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追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构建完善健全的科研育人保障机制是落实科研育人理念的重要支撑条件。

一 坚持党的领导,整体部署科研育人实施方略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办好教育的根本方针和基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科研育人的体制机制离不开党中央和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宏观调控。实现科研育人模式的新突破必须充分发挥宏观政策的引领作用。

(一)政策方针规范科研育人方向

党中央和国家通过顶层设计,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指明道路。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拓展学科育人功能,“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该项规定为贯彻科研育人理念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宏观管理促进科研育人实践

以“产学研融合”“产教研”融合为契机,促进高校的科研、教学、成果转化和育人相融合。首先,合理配置各类高校比例。各类高校设置应有层次、有区别、有特色。例如,研究性高校、教學型高校、职业类院校,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其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根据社会和各行业人才需求,整合规划专业设置,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社会需要、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设置体系[1]。再次,足额拨付办学经费和教科研经费,促进科研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共同发展,促进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教学和科研互为前提,“育人”则是两者的共同旨归。最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高校产教学研相融合,这也是高校和大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三)自主发展提升科研育人质量

贯彻落实科研育人重要理念,高校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提升科研育人质量,关键在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积极适时根据国家、地方、产业、自身特色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引企入校[2],推进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建设,打造具有“两性一度”的金课,淘汰“水课”。例如,常州工学院“坚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以要素驱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师资队伍、保障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等6个方面实现转变,使各个工科专业更好地服务地方、融入业界,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3]

二 以学校为主体,完善健全科研育人具体举措

高校作为科研育人的主要载体和场所,肩负着为科研育人提供保障和条件、制定实施举措的责任。

(一)树立正确的科研育人培养理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无论是研究型高校还是教学型高校都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而科研又是所有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各类高校都应基于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制定适合自身的科研育人模式。既不能单纯地“为了科研而科研”,亦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既不能偏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又不能舍弃学术发展的康庄大道。“科研”和“育人”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相互促进,良性发展,而不可偏废。

(二)营造科研育人的良好氛围

首先,营造积极的学术气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良好的学术氛围既可以孕育大师,也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高校通过举办定期的主题学术演讲和学术沙龙等形式,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同时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和学习社团,安排专职教师指导学术训练。其次,营造自由的学术气氛。高校既要充分融入社会,也要保持自身独立性。自由的学术氛围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后,确立正确的科研导向。高校科研应以“育人”为导向,避免科研的功利性,更避免科研背离教学而有失偏颇。

(三)健全科研育人的制度保障

高校在设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协调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分配、科研管理、学科建设等等,其规章制度必须保障和有利于科研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作为高校管理者,要提高对科研育人理念的理解,根据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健全科研育人管理机制;作为中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科研融入教学的贯彻落实情况,因专业制宜、因课程制宜,既要深抓科研育人,又要避免一刀切式的僵硬做法;作为教师,应合理分配科研与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恰当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科研实践,切忌成为教学上的“计时工”和科研上的“计件工”;作为教科研辅助机构,例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应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向学生和教师开放,在硬件设施上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教科研活动。

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科研育人考核监督机制,既注重科研育人的结果,又注重科研育人的实施过程。监督和考核内在地包含着评价和激励问题。评价过程应公平公正,评价内容应全面合理,评价方式应多样化,评价结果应公开化。根据评价结果,设置合理的奖励机制,不仅奖励教学和科研成果,更要奖励科研育人的成效,从而凸显科研育人的重要地位。

三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落实科研育人理念

有效的科研育人来自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作为科研育人活动的实施者,其观念、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科研育人的效能;学生作为科研育人的接受者,是决定科研育人成功的关键。

(一)引导教师和学生树立科研育人的观念

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科研育人的观念,正确处理科研与育人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两者的共性和连接点,有机融合科研与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高效协同发展。这样有利于推进科研与教学工作共同发展,有利于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有利于平衡各项工作。正确处理科研與育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不能顾此失彼。在繁重的科研任务考核压力和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会无意识地偏离科研育人的理念,走向重科研、轻教学的道路。因此,教师树立科研育人的观念,就是始终牢记正确处理科研与育人的关系。

作为接受者的大学生也必须树立科研育人的观念。大学生入校之后首先要意识到高校不同于中学。高校的职能不局限于教学活动,更有科研活动。而恰恰很多大学生既缺乏对高校科研属性和职能的理解,又缺乏对科研活动的感性认识,更遑论积极主动开展(或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从而导致很多大学生认为科研活动事不关己。鉴于此,科研育人取得实效依赖于大学生认识到科研活动并非独立于自身之外的事情。作为大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逐步深入科研活动,培育科研素养、锻炼科研精神。

(二)提高教师科研育人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兴趣

提高教师科研育人的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科研的能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自身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这是科研育人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提升科研融入教学的能力。在备课、课堂讲授、内容安排等方面融入科研最新成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研;注重锻炼学生深层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习惯培养方面,教师以身作则,躬身示范,以自身的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最后,提高整体部署科研育人的能力。入校之后,大学生步入科研殿堂并非一蹴而就。让大学生接触科研、理解科研、参与科研、融入科研,是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工作,需要精心部署。比如对于大一大二学生,是否让他们参与科研活动?他们是否具有参与科研的能力?大三大四的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参与科研活动?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必须具有具体规划科研育人活动的能力,其内在地要求教师具有客观评价学生科研能力的能力。

培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方法之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扬弃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发挥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VR实景课堂等新兴教学形式[4]的作用,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方法之二: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包括讲座、沙龙、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意识。方法之三:培养学生的科研自信。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不仅可以参与科研活动,而且能做好科研活动。

参考文献:

[1]贾克斌,等.新形势下地方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4-100.

[2] 王素君,等.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3]他山之石丨常州工学院:融合业界 打造地方高校育人共同体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451282

[4]王雪,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应用能提升学习效果吗?——基于教学设计视角的38项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9(11):61-71.

(责任编辑: 张宏玉)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高校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对新时期完善警察权益保障机制的思考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