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覆盖全过程的劳动效率提升机制
2020-08-16赵建彪马廷博
赵建彪 马廷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四十多年,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和要素供给条件的改变,已出现减缓趋势,处于跨越“中低收率陷阱”的关键时期。如何克服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并提高劳动效率,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从制度机制、劳动定额以及企业文化方面入手,以覆盖全过程的视野思考企业和员工关系以及探讨劳动效率提升的机制及措施。
【关键词】制度机制 劳动定额 企业文化 劳动效率
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机构的升级,我国正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后工业时代”,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劳动效率及增加值率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层次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其中劳动效率的提升尤为关键,劳动效率即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之间的比率,提高劳动效率意味着投入较少的劳动来获得更多的产出,所以劳动效率指标是一项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业绩的综合性指标。针对劳动效率提升问题,卓桂明在《劳动定额员应用对标管理提高企业劳动效率》一文中从劳动定额方面入手采用对标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张燕玲在《浅析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途径》一文中以煤矿行业为例从人员构成及变动、工人劳动时间利用以及技术装备程度等方面剖析了对于劳动效率的影响;宋圭武在《论提高劳动效率的根本途径》一文中指出提高劳动效率,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本人基于之前学者对于劳动效率的相关研究,以覆盖全过程的视角探索影响劳动效率的综合因素并加以整合,接下来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讨论。
一、制度机制的改进
(一)用工制度的改进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的用工形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定工模式逐步转变为临时工、劳务工、合同工等市场化形式,针对目前市场用工形式的多样性,用工制度的改进应从全方面多角度共同进行。①应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是市场化现代化用工制度的核心,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对劳动合同实施常态化管理;②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岗位管理是市场化用工制度的基础,应严格定岗定编定员,围绕岗位管理优化劳动组织结构,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科学设置岗位,避免人力与资源浪费,严格控制人员增长,减员增效,完善职工结构;③保障合法权益,派遣工与正式员工应做到一视同仁,在市场化用工的制度下,无论竞聘上岗还是职位晋升,不可以身份作为界限标准。针对派遣员工,应建立专门的工资台账,满足员工相关社会保障的定时、定量缴纳,做到派遣员工社保缴纳基数满足国家基本要求,不可随意克扣派遣人员工资,保障其合法权益,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安全感以及忠诚度,激发派遣员工积极性并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
(二)激励机制的改进
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从自身角度出发提高企业整体实力,而激励机制很大程度升可以激发员工劳动热情,提高员工能力素质,调动生产积极性。激励机制,主要是利用一套理性化的体系来反映激励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领导者对管理对象的行为从精神、物质等方面进行鼓励,从而达到促进管理对象持续发展的机制。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素质与工作积极性,还能够帮助企业稳定人力资源结构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企业对于激励机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重视程度不足,口头承诺不予兑现,极大地打击了员工劳动的积极性,甚至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工作效率及产品质量无法保障,对企业未来发展造成不利的恶性循环;②对于激励机制存在某种误区,认为激励机制只是单纯的物质奖励,缺乏精神激励方式,“涨工资”只能给员工带来短暂的愉悦,完善的激励机制应具备物质和精神激励双重属性,而如果想保证员工持久的积极性,企业领导者应注重潜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工作环境、公司福利、晋升机会等,并在此过程中保证公平公正,避免员工产生消极情绪,充分调动员工持久积极性,保障工作效率和质量。
针对目前企业激励机制所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激發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①提高重视程度,建立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机制,在物质激励方面主要采用年薪激励,股票期权激励,虚拟股票激励等,让员工充分感受到积极工作所带来的价值。员工报酬按照其工作绩效而定,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使个人工作的量和质与个人收入紧密联系,杜绝“干多干少一个样”,吃集体绩效现象存在,同时对优秀人才增持更多股票数。在精神激励方面,提高员工参与管理,提高管理公开化(资金、管理计划、工作重点、绩效考评),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同时开展进行合理化建议、自我评议、同事互评、领导评议等相关活动,提高员工主动为企业献计献策的意愿,自发投入到管理工作中来,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②建立内部岗位竞争机制,受传统思想和长期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安于现状、凡是求稳的心态,这种现象极大的削弱了企业内部的竞争积极性,内部竞争压力小,很多员工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工作,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应建立公正公平的竞聘上岗和员工考核机制,同时设置淘汰率,让员工有被淘汰的危机感,根据考核情况调整员工职位,为表现优秀者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培训机制的改进
培训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一定形式的教育,增强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培训不仅能够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实力,同时还能够激发职工创新思维和观念,充分挖掘职工潜力,从而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长久发展。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的培训机制已经落后,无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主要面临以下几点问题:①培训观念不够重视;②缺乏整体培训计划;③培训内容未紧密结合实际需求;④培训专业性和持续性不足;⑤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针对企业培训机制,应以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因此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①将培训理念上升到战略层面,员工培训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计划性的活动,投入与回报在时间上存在延迟,无法得到立竿见影的回馈,但对企业中长期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企业只有重视培训,创新培训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保证劳动效率,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②制定系统的人才培训计划,明确员工培训内容及员工特点,根据“有教无类”原则,对员工进行不同模块的侧重教育,满足各员工专业技能的短板,避免采用单一式培训,丰富培训方式,促使员工发展为多技能人才;③完善人才培训评估机制,如何检验培训效果,避免资源浪费,培训评估机制的作用至关重要。培训评估是一个系统的机制,应将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综合考量,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使其与薪酬、绩效形成联动机制,准确把握员工动态变化,以及培训效果。
二、劳动定额及管理方式的改进
劳动定额是指在正常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规定的劳动消耗标准。劳动定额有两种表现形式: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劳动定额管理被广泛应用在产品设计、生产组织、制造以及销售的多个环节,有效应用劳动定额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切实达到企业提质增效,节省成本的生产目标,推动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
目前,企业在定额管理中大多存在定额标准陈旧、管理观念落后、定额人员素质和能力层次不一等问题,许多企业在定额管理过程中太过随意,对于定额标准存在认知缺陷,仅仅将劳动定额作为一种分配手段,并未基于当前的标准工艺和生产管理模式对相关作业系统展开全面的研究,盲目增加劳动定额,导致生产数据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改进劳动定额管理的方法:①应用对标管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对标管理又称标杆管理,有横向对标和纵向对标两种方式。纵向对标是指从企业自身的历史指标数据中,筛选出最优值进行对比;横向对标是指在同类企业、行业之间,选择合理的标杆单位的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对标管理实施过程中,企业内部单位劳动定额的完成情况与企业的定额标准的对标和单位间劳动定额的完成情况对标分析,查找对标差距形成的原因,在对比分析中找出影响因素,进一步采取技术和组织措施,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管理水平,同时修改劳动定额标准,使得劳动定额保持先进性与合理性,保持对于生产和管理的促进作用,保障劳动效率;②提高定额管理人员素质。企业劳动定额工作的有效性与管理人员素质息息相关。定额管理涉及面比较广,不仅需要了解统计学知识、财务知识以及生产技术知识,还要熟悉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定额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定额人员的选择上应倾斜于工作认真负责、具有相关定额管理知识与经验的老员工,并且应组织定额管理人员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交流会,实时进行相关培训,了解定额管理的发展前沿,学习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③推进劳动定额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依旧处于“经验管理”阶段,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传输等受生产设备及加工技术的制约,大多都是手工作业,将劳动定额工作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技术消除定额人员知识和经验的不同导致在制定过程中的差异,使定额工作尽可能实现合理性和统一性。
三、重视企业文化发展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灵魂,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统一价值观、行为标准和习惯规则。
企业文化能够扩大企业的影响范围,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及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借助企业文化凝聚员工的心,发掘员工的智慧,调动员工的创造积极性。企业文化带来的效益无法估量,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出路和新方法。
对于如何有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营造企业文化的环境,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展示企业发展成就和员工先进事迹,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褒扬员工为企业所做贡献,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这样才会激发员工的激情和热情为企业去付出;其次,科学地制定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核心内容建设应与时俱进,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模式,兼容并蓄,博采众長,借鉴不同民族和企业的优秀文化,重视文化个性。
四、结论
针对目前企业劳动效率的现状,本文从用工制度、激励机制、培训机制、劳动定额管理方法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及措施,尽可能从劳动生产的全过程加以覆盖,从各个环节促进整体优化,以到达劳动效率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卓桂明.劳动定额定员应用对标管理提高企业劳动效率[J].福建建材,2014(04):101-102.
[2]张燕玲.浅析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途径[J].市场周刊(商务),2004(12):31-32.
[3]宋圭武.论提高劳动效率的根本途径[J].中国劳动,2013(07):15-17.
[4]郝永富.分析国有企业市场化用工改革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12):64-65.
[5]房德山.浅析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论,2020(04):137-138.
[6]方雨濛.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9(33):63-65.
[7]张博雅.加强劳动定额管理提升基础管理水平[J].现代国企研究,2018(14):166.
[8]汪海峰.探索以信息化促进企业劳动定额标准化发展的思路[J].国防技术基础,2010(04):11-14.
[9]贾继鹏.企业文化核心内涵及其建设路径[J].中外企业家,2020(09):151.
作者简介:赵建彪(1988-),男,山东聊城人,现供职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助理经济师,学士,主要从事劳动定额及薪酬分配相关工作;马廷博(1993-),男,山东聊城人,现供职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研究,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