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2020-08-15田雪莲
田雪莲,付 瑶
(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心内一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主要会出现前胸压榨性或者阵发性的疼痛,而且疼痛的感觉会延续到心前区以及左上区,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心肌梗死并发症,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所以在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起到治疗的辅助作用,而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对患者展开护理中,能够根据患者实际的症状,对下一步可能要发生的症状展开护理准备工作,能够更好地提高对患者的干预效果。因而本次研究以9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例,使用对比的方式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接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8例,按照抽签的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观察组:男21例,女28例;年龄57~69岁,平均(63.00±3.00)岁。对照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54~67岁,平均(60.50±3.25)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没有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定期对病房消毒、通风;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展开各项护理。
观察组:展开预见性护理干预。(1)预见性用药护理:指导并监督患者定时以及定量服用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生命体征;向患者展开用药知识的讲解,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增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特殊药物进行针对性护理,比如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控制速度,防止出现突发性血压下降以及心悸;指导患者救心丸等药物服用的正确方法,保证病情发作时可以立即服下。(2)饮食护理: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引导患者多喝水,防止出现排便不畅的情况。(3)心理护理: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诱发原因,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劳逸结合;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倾听患者的感受,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比如听音乐和写字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焦躁不安的情绪。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接受护理干预前后,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包括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胸痛发作时间统计项目。指标越低表明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 21.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
2 结 果
2.1 干预效果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没有明显差异,干预前:①心绞痛发作频率:观察组(7.35±2.61);对照组(7.24±3.47);P=0.43。②心绞痛持续时间:观察组(8.43±3.67);对照组(8.72±3.88);P=0.35。③胸痛发作时间:观察组(17.52±2.33);对照组(17.06±2.04);P=0.15。干预后:①心绞痛发作频率:观察组(1.27±1.03);对照组(3.55±2.02);P=0.00。②心绞痛持续时间:观察组(2.86±1.22);对照组(5.47±1.71);P=0.00。③胸痛发作时间:观察组(8.42±1.33);对照组(14.52±1.87);P=0.00。两组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差别;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其中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展开针对性护理,并且在护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预见下一步可能会发生的症状,并根据将要发生的症状展开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4]。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展开预见性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学会正确用药,提高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并保证患者病情发作的时候能够及时控制[5]。而且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通过预见性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并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并且在护理过程中能够提高患者对用药和护理的认知程度,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也能够通过饮食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使患者避免心绞痛发作的诱因,从而更好地提高护理效果。对患者展开预见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以及胸痛发作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以及胸痛发作时间,更好地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进一步增强护理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