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与流行的碰撞:论《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审美意蕴

2020-08-14杨凯

声屏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审美意蕴诗词

杨凯

摘要: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自开播后好评如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与具有流行元素的音乐相融合,擦出了闪亮的火花。文章从形式之美、意境之美和崇高之美三个方面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审美意蕴进行分析,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 诗词 音乐 审美意蕴

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关于“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号召,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使中国经典诗词与当代流行音乐产生碰撞,通过“和诗以歌”的方式,创造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带给大众,提升普通大众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一代代文人骚客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不管是内容形式上还是思想主题上都极具审美价值。而流行音乐又因为其通俗的唱法,朗朗上口,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同时,节目组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了与节目相适应的舞台效果,使大众的审美体验进一步升华。

“和诗以歌”的形式之美

《经典咏流传》节目在经典诗文的呈现形式上,选择了“和诗以歌”的方式。“诗”与“歌”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理论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尧典》中对于诗舞乐三位一体的叙述,“诗言志,歌永言”,“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西汉《礼记·乐记》也有“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的说法。而“和歌以诗”的实践,在先秦时期就开始出现,反映早期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成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期成立的汉乐府专门收集民间歌谣或者将文人的诗配以音乐,用以朝廷祭祀或宴会演奏。通过史书记载可了解到,古代的诗词常常通过“吟唱”的方式传播。诗歌艺术以文字为表现内容,以音乐作为承载文字的载体。诗的语言凝练,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而音乐艺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其强烈的旋律感和节奏感。“诗”与“歌”二者的结合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发挥到极致。但由于技术落后加上年代久远,许多乐谱没有保留下来,只留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字。

《经典咏流传》节目为已经失去乐谱或者没有乐谱的中国经典诗文配上音乐,使古典传统文化与当代元素发生碰撞,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时代的灵魂。参与歌曲演唱的不仅有当下热门歌手,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节目还邀请到康震、廖昌永等文学界和音乐界相关的知名人士对诗文本身、为诗文创作的音乐以及诗与歌的融合进行专业性的点评,最后由经典传唱人向大众推广歌曲。在第一季第三期节目中,尚雯婕将“乐府双壁”之一的《木兰诗》进行歌曲创作,歌词提取出原诗中最精华的内容进行组合,构成一条有序的叙事线,简短的文字却完整地展现了木兰在在从军前后的心路历程,加上尚雯婕本身浑厚独特又具有爆发力的音色,将木兰替父从军的壮志豪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此外,这一首极具流行感的现代歌曲中还插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唢呐和豫剧元素,真正做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也多方面的显示出“和诗以歌”的形式之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季第四期的节目中,因《忐忑》而被观众熟知的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龚琳娜演唱了一首《离骚·上下求索》。她选择了屈原创作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中的八句,将其重新谱曲。在伴奏上,《离骚·上下求索》选择了中西结合的乐队编制“中国民族乐器以编钟为主,伴以中阮、笛子和笙,加上西洋乐器大号与圆号,伴奏配器既有浓厚的中华民族古典韵味,又具有强烈的现代色彩。”以古代的诗作为歌词文本,通过现代的作曲方式将经典与现代进行融合。龚琳娜的雄浑壮阔的演唱,用现代的方式为观众展现了一个虽遭遇磨难,道路受阻,抑郁不得志却不断“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形象。

舞台表演的意境之美

舞台表演呈现的意境是多方面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将诗分为三境,分别是“物境、情境、意境”。物境就是自然中客观存在的景,情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而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诗中主观与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中国诗词历来讲究意境之美,这种意境之美通常表现为借景抒情和虚实相生。诗词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意境,需要读者咬文嚼字,细细品味,在脑海中构建图像,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经典咏流传》中的节目表演,则使观众实现了单纯的文字品味向感官系统多方位的意境构建的跨越。在舞台表演时,作品的意境构建已经不局限于文字表现了,同时在于歌曲的表现力和舞台场景的设计。

在第二季第三期节目中,著名歌手萨顶顶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改编成歌曲演唱。《春江花月夜》全诗共有九段,三十六句,结构严谨,字雕句琢,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将个人生命经验上升到宇宙意识的哲学思考,使这首诗无愧于“孤篇盖全唐”的美誉。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包含了五种美好的景物,构成了值得驻足观赏细细品味的艺术境界。整首诗按由景到情的逻辑展开:第一部分集中展现了辽阔春江的美丽月色;紧接着的第二部分作者面对春江月色抒发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第三部分写尽了游子思归的离愁别绪。萨顶顶的音色以空灵著称,在演唱时,前几句的景物描写文字配上萨顶顶嗓音的空灵悠远感即可迅速让人融入诗中所描绘的辽阔春江夜色中,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同时舞台的背景只有一轮明月,歌手脚下踩着的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春江,江水与月色动静结合,在静谧的环境中引发人生思考,营造出这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另一首营造出空灵悠远意境的作品当属《山居秋暝》。在第一季第五期节目中,被誉为“国风美少年”的霍尊和厦门六中合唱团成员合作完成了这支曲子。厦门六中合唱团开场利用“阿卡贝拉”唱法,纯人声哼唱营造了绝美的氛围,舞台利用干冰营造出云雾升腾的效果。整首歌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通过人声和舞台效果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秋天傍晚的空山景色。

精神格局的崇高之美

優秀的艺术作品对于人的精神具有鼓舞作用。而对于优秀的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不仅只是在于其形式美给人带来审美体验的快感,更重要的是其精神格局之崇高。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人针对“崇高”的内涵展开讨论。而“崇高”概念的集大成者朗吉努斯认为:“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要有“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参与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来的嘉宾不仅有杨洪基、李谷一等老一辈艺术家,也有王俊凯、汪苏泷等新生代偶像歌手,还有一些在奋战在各行各业中的默默奉献的小人物,用诗词讲述他们的故事。

对于新生代偶像歌手来说,传递正能量有利于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公众形象。作为当代青少年偶像代表,王俊凯和王源分别演唱了《明日歌》和《长歌行》,站在同龄人的角度,寓教于樂,提醒青少年要珍惜时间,莫等“万事成蹉跎”“老大徒伤悲”。青年歌手许魏洲将曾多次谱曲的《沁园春·雪》改编为摇滚风格,赋予了这首词以年轻一代人意气风发的生命力,展示新一代青年的精神气质。在第三季的节目中,中央电视台的四位著名主持人康辉、尼格买提、撒贝宁和朱广权也以组合的形式登台演唱了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对历代伟人产生重要的影响。

艺术创作需要面向大众,选择普通小人物用诗歌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更容易引发共鸣,从而传递其中伟大的思想。节目邀请到了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新中小学支教教师梁俊,他将清代袁枚的《苔》进行音乐加工后唱出,不仅让观众记住了这首小诗,也让观众看到默默奉献自己的可贵品质。除此之外,还有抗癌民警夏鸿鹏,由聋哑少年组成的无声合唱团,第一个双腿残疾靠假肢登顶珠峰的中国人夏伯渝也纷纷登上了舞台,为观众讲述中国故事。

结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也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对于古典诗词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发扬,更重要的是要赋予时代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我们应当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改造,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经典咏流传》便积极响应了“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号召,利用电视媒介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弘扬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树立起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今后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责编:杨刚

参考文献:1.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8页。

2.徐璐:《龚琳娜版〈离骚〉的伴奏与演唱分析》,《艺术评鉴》,2020(4)。

3.贺天忠,杨丽娟:《论王昌龄以“三境”说为核心的意境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4.邢梦莹:《从〈经典咏流传〉看优秀传统文化视听传播路径》,《电视研究》,2019(4)。

5.李玥,谢春:《论中华传统审美认知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以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为例》,《当代电视》,2020(1)。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审美意蕴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大鱼》的意象叙事及审美意蕴
试论朝鲜朝文人李廷龟的中国山水游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