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2018-03-26鲁雨涵
鲁雨涵
2018年大年初一至初三,由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连续三天在综合频道播出。这档“和诗以歌”节目,开播次日以9.3的豆瓣评分创文化节目新高为央视迎来了戊戌年的“开门红”,并在今年两会上引发关注。担任《经典咏流传》鉴赏团成员之一的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
王黎光委员表示,“希望《经典咏流传》的一些优秀歌曲,能够推广给我们的中小学生,让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歌曲,也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烙印在他们心里”。
沙宝亮参加《经典咏流传》节日录制
《经典咏流传》为“旧诗作”谱上“新旋律”,将愉悦视听的音乐和触动心灵的古诗结合起来,为观众呈上一场“诗”“歌”盛宴。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高晓虹评价道:“《经典咏流传》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它为传承找到了一个强大而流畅的节目逻辑,带着一种文化的修复感和使命感而来。”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尤其是经典诗词,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更属于所有时代。我们所做的就是用我们这个时代最流行、最易懂的方式将它传播出去,叩响当代人的心扉。”
歌以咏志、乐以抒怀。诗词歌赋在当代音乐旋律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从“流行”真正走向了“流传”。
主流经典成为流行先锋
继《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引发全民热议之后,央视于2018年春节期间再次推出诗词文化音乐类节目《经典咏流传》。
“《經典咏流传》是国内首档最快速、最直接落实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基本要求的电视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让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性,为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与新时代的价值追求,建立了有机的连接,让主流的经典再次成为流行的先锋,真正做到了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总监张国飞表示。
每一期节目展现六首左右的诗词改编,每首作品先由主持人撒贝宁吟诵原篇,再邀歌手现场演绎,并分享创作过程和感触。接着,四大鉴赏人从文学、音乐、情感等多个角度深度剖析,其中还会穿插邀请与作品本身关系匪浅的特别人物。
节目为参与的音乐人赋予“经典传唱人”的身份,王力宏、王俊凯等都名列其中,他们之中既有演艺圈资深前辈、当红的青年歌手,也有独立的音乐唱作人。
另外,节目还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知名主持人曾宝仪、知名音乐人庾澄庆共同组成鉴赏团,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
支教老师梁俊与山村孩子梁越群在《经典咏流传》现场演唱《苔》
开播次日,《经典咏流传》就一举拿下了豆瓣9.3的高分,71.7%的人给了五星好评。播出以来,共诞生了70多篇阅读量超过十万的相关微信文章,与节目相关的12首歌曲登上音乐排行榜,短视频播放量已突破1.6亿。
至截稿时,《经典咏流传》已经播出了四期,《明日歌》《木兰诗》《将进酒》《鹊桥仙》等经典古诗词得到了新的诠释,《三字经》《声律启蒙》等经典读物也在节目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代知名作家梁晓声对这种“和诗以歌”的形式非常欣赏,从谭维维的《墨梅》到尚雯婕的《木兰诗》,无不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风雅高洁的中国风骨,在中西合璧的音乐混搭之下强塑起磅礴大气的中国乐派,彰显着一股海纳百川的大国气象。”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也对节目赞不绝口:“由点到面、由浅及深、由古到今,带着我们进入广域时空去感悟诗乐之美,仰慕之意、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胡智锋将《经典咏流传》评价为“共同的情怀、共通的情感、共振的情绪”的集大成。“情怀保证了节目的高度,情感让节目找准了共鸣点,情绪让节目如涓涓溪流入耳又入心,它们共同铸就《经典咏流传》达到了国家大台的一流水准。”
一夜的传播量接近三百年的总和
节目首播就获得了出乎意料的“现象级”效果,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一位普通的经典传唱人和一首名不见经传的小诗——《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苔》由清代诗人袁枚所作,在无数璀璨的中国诗篇中并不出彩,鲜为人知,直到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以歌曲的形式被重新唤醒。
2018年2月17日,在《经典咏流传》的首播舞台上,支教老师梁俊带着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动情演绎了这首小诗。
时间回到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妻子、背着一把吉他来到贵州省石门坎,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教书生活。在山里,没有音乐基础的梁俊尝试为古诗谱曲,再教给孩子们唱,一谱就是两年。两年里,梁俊教给孩子们100多首诗词,其中50多首谱了曲,《苔》就是其中之一。
《苔》歌颂了苔藓在阴暗潮湿之处也盎然蓬勃的生命力,梁俊想通过这首小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节目播出后,《苔》一夜刷屏,微信推文的单篇阅读量高达300万,梁俊和孩子们的演唱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5000万。这首冷清了近三百年的小诗,一夜之间被千万中国人记住。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告诉本刊记者,虽然《苔》来自于非艺人的创作,却是目前《经典咏流传》所有曲子中最打动他的。
“这首诗孤独了三百年,在网络上搜索非常少。可能袁枚本人也没有想到,在21世纪的中国有一个叫梁俊的老师,他发现了这首诗的美,发现了这首诗里所体现的生命的价值。”许文广说。
《苔》重新焕发生命力,不仅在于梁俊老师发现美的眼睛,也得益于《经典咏流传》。正如康震所说:“因为《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苔》的传播量可能超过了过去三百年来的总和。”
梁晓声也感叹道:“仅仅一个晚上,《苔》就作为一个梦想花开的奋斗符号,浸润了无数观众以及听众的心田,这是远在300年前的袁枚一定想象不到的动人画面。”
文学与音乐的跨界融合
《经典咏流传》节目制片人、总导演田梅和王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最开始希望制作的是一档高水准的文化节目。为了有别于现在市场上文化节目的普遍形式,他们一直在寻找突破点。
这个突破点,最终落在了诗上。
刘勰的《文心雕龙·乐府》里提到:“声为乐体,诗为乐心。”自《诗经》时代开始,“诗”与“歌”就并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而流传,是为“诗歌”。
如果把古典诗词改编成现代流行音乐,将“诗”与“歌”一并呈现给观众,是否会碰撞出火花?田梅和王宁不禁开始思考将音乐类节目和诗词类文化节目结合起来的可能性。
央视早先制作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弘扬了主流价值,展现了文化自信。而《歌手》《中国好声音》等音乐类节目观赏性佳,因此受众群广、收视率高、传播力強。
“为文化类节目插上音乐的翅膀,解决了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和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制作团队如此考虑。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许文广的支持,《经典咏流传》聚集了业内顶尖的制作团队,开始了整整一年的筹备过程。
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总编辑过彤坦言,这个过程只有“痛苦”二字能够形容。“诗词音乐文化节目,其实跨越了两种类型,一种是文学性,另一种是音乐性。如何把这两种东西跨界融合,我们在最开始做节目的时候也低估了这件事的难度。”
选择什么样的诗词来谱曲?采取什么样的音乐形式来歌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制作团队都在浩如烟海的文本里苦苦摸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两把钥匙:时代性和时尚感。”
在过彤看来,时代性就是诗词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关照性,“拥有能够被当下中国人读懂的朴实的情感”。再加上具有“时尚感”的明星参与,就能让诗词音乐流传起来。
过彤告诉本刊记者,《经典咏流传》在节目模式上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目前的文化、音乐类节目大多采用竞技、比赛等模式,而《经典咏流传》重新研发了一种“轻赛制、重传播”的形式,真正落脚于中华诗词文化。
“当我们把诗词的传播作为节目制作的终极目标的时候,所有的困局都解开了。”过彤说。
“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可当传唱人”
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到《国家宝藏》,央视一直在开拓文化命题,寻求创新的文艺表达形式,《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更是如此。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创新,他向本刊记者介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也体现在综艺节目创作领域。
价值层面要求高质量的文化类、情怀类节目,市场层面却对年轻化、新潮化节目需求旺盛,“这个矛盾急需我们去积极解决,齐心协力寻找文化属性与综艺形态平衡的最大公约数。”
在冷凇看来,《经典咏流传》最为成功的地方是“为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途径,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
冷凇印象最深刻的“传唱人”,是首期节目中《梁祝》一曲的表演者,已经88岁高龄的巫漪丽。巫漪丽是新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也是《梁祝》首位钢琴伴奏缩谱编写者与表演者。
由于老人的身体原因,节目组匠心独运地以“跨国联动准直播演唱会”的方式跨时空致敬经典,实现了“纪实性、新闻性和综艺性的三者统一”。
据介绍,除了直播技术,《经典咏流传》还发动全媒体平台,将线上线下渠道贯穿融通。在融媒体的支持下,将节目打造成全民可参与的音乐文化活动,开创了文化节目2.0时代。
在歌手演绎歌曲的过程中,场内观众可以即兴点亮胸前红心,表达他们对歌曲的喜爱,大屏将所有红心汇聚在一起,寓意经典流传激情的累积;场外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摇一摇”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叠加心动指数。
“这种做强互动的节目设置,使得每一首歌曲都有不低于千万人次的人群进行跨屏交互,实现了超级季播综艺的媒介融合创新。”冷凇说。
康震也非常看好节目的未来走向:“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可当传唱人。可以预见,这会成为又一场击穿大屏小屏、联动线上线下的文化盛事。”
《经典咏流传》的成功尝试,也让冷凇畅想,在未来的某一天把文、史、哲、美四个领域全部打通,共生共融,并走到更为广袤的世界舞台上,让传承走向世界。“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