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发展视角的新建本科院校教改项目培育路径

2020-08-14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建选题教学研究

王 燕

(晋中学院教育系,山西晋中030619)

教改立项旨在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引导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扎实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出台系列文件,提出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深化教学改革,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1]有鉴于此,新建本科院校应立足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发展基础,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和内涵建设,大力开展一流本科建设,培育高水平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教改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教改项目的内涵与特征

教改项目全称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是高校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载体,是以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解决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目标,以项目管理形式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工作。区别于其他的科研项目,教改项目具有以下特征:

1.基于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研究应基于教学实践而开展,教改项目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一般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构建等教学改革项目均十分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系列教改项目的科学研究均需在教学实践中展开,才能真正解决教学过程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只有有助于人才培养的教改项目才是成功的教改项目。须知与其他的科研项目不同,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更强调实践成果。因此,教改研究立项政策一向鼓励和支持教师以问题为引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充分关注教学实践的细节与过程开展教学研究[2]。

2.成果指向学生

教改研究成果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并以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为检验教改成效的根本标准。在教改项目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还是专业与课程建设,在创新研究方法获得理论成果的同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实践成效。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研究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否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否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是否坚持了OBE理念指导?改革举措是否有利于实现专业建设目标和课程建设目标?系列教学改革是否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教学改革研究的目标,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改革成效的具体标准。教学改革中理论研究是先导,在教学改革研究取得理论成果的同时,将该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这才是教改研究的正确路径和实际价值之所在。

(二)反观实践:教改项目质量提升空间较大

目前,在政策引导和学校培育建设的双重推动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大批教师依托各级各类项目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专业建设、“金课”建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等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3],并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与此同时,在教改项目申报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击申报,前期准备不足

尽管从面上看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比例大幅提升,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前期积累不足,项目申报中对教改核心理念、方法的内涵、实施要求等理解不深刻,研究思路不完善,基于经验的研究方案不科学,最终限制了项目质量的提高。

2.选题范围窄,交叉重复项目多

受职称晋升条件影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新建本科院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少教师对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教研选题视野较窄,以学生发展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等教学理念应用不足。由于选题范围狭窄、靠经验办事,以致教改课题的选择新颖性不足,交叉重复项目较多。

3.各自为政,项目交流研讨少

教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许多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改革可以不受学科限制,教师可以跨学科专业、跨院系进行探讨、分头应用,甚至还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缺乏应有的跨学科、跨专业教师深度研讨交流机制,教师之间深度对话交流不足,严重影响了教改科研的成效。

4.高质量教改成果不足,成效不理想

以结果导向的标准衡量,新建本科院校教改成果欠佳,主要表现有:教改成果应用不足,示范辐射范围小,项目推广后劲不足,团队建设成效不理想,教学研究氛围不浓厚。以山西省为例,在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新建本科院校获奖数量与等级均不理想。

二、教改项目培育体系尚不健全的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受其发展阶段和水平影响,在学校文化、教学管理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展仍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教学研究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系级统筹设计不足

教学改革与研究是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教改项目的设立旨在解决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体系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事关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全局性教学改革问题,均需要校、系两级统筹设计,制定教改研究发展规划,明确教改重点和主推方向,合理分工,整体推进。但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校系两级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系在教改项目管理实践中统筹设计发力不足[4]。团队组建放任自流,教师选题各自为政,普通教师受个人经历和所处平台视野所限,基于教学经验与感悟的课程改革选题成为教改选题的主要内容,不乏低水平交叉重复选题。以某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为例,2020年共申报教改项目总数8项,项目选题均为单一课程教学改革,其中5项为疫情期间教师接触较多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选题范围集中,文案质量不一,整合提升空间很大。二级学院内项目交叉重复,缺乏整合,限制了教改项目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项目管理孵化培育支持不够

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教改项目管理部门主要承担组织性工作,在教改项目管理上借鉴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注重管理流程的科学化,重视对项目申报组织、评审、立项、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等各个流程的管理优化,强调项目评审环节的公开、公平、公正,注重项目运行监控与检查,确保立项建设项目能按计划实施,整体上呈现“重评审、管理,轻培育、指导”的倾向,对教改项目孵化培育支持不足。一些临时申报的教改项目由于前期准备不足,研究基础薄弱,实施思路不成熟,项目的实施必然受到影响,自然也限制了成果质量的提高。从近两届我省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来看,新建本科院校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层次均不理想。

(三)教师教学研究素养不足

教改项目的成功实施,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研究与实施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持续的质量优化意识,持之以恒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敏锐地洞察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索改革,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规律。但是,长期以来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的教学理念尚不能贯穿教学全过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等新方法、新技术理论研究不到位,又缺乏长期以来的教学改革行动研究,日常教学反思不足,教学改革创新意识不强。这些教师虽然受政策激励萌发了项目申报意愿,但教改选题思维阻塞,基于日常教学、管理实践经验申报的教改项目质量普遍不高,选题单一、改革思路不清晰、实施方案不科学等问题表现突出。

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为例,近几年新建本科院校在推动改革上采取了不少举措,但收效并不理想。这一状况受2020年疫情影响出现明显转折,广大教师基于线上教学的实践经验与反思,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意识明显增强,申报数量明显增加。但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相关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教学研究素养有所欠缺,申报书填写多停留在经验认知的水平,核心理念、方法、技术认识不到位,实施方案不科学。某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申报了5项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但能比较完整地阐明改革思路、核心思想和研究方案的项目仅有2项。教师的教学研究素养的欠缺,必然影响教改思路的提出与项目的实施,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

此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学术文化建设尚不成熟,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也依然存在。加之教学研究具有耗时长、隐性投入多、显性成果形成慢等特点,这种情形下教师的教学研究投入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改革研究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基于教师发展的教改项目培育路径

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但教改的科研过程必定是在一定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首先萌发一定的教学改革想法,然后再经过持续的反思性实践,最后形成教改新思路。这一过程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需要项目研究者持续不断地汲取能量,不断完善教学改革方案。因此,从教师发展的视角提出教改项目培育路径,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能力,实为新建本科院校推动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建立基于质量评价的教改项目培育支持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应以教改项目质量整体提升为目标,改变项目管理理念,丰富教改项目管理内涵,优化教改项目管理机制,强化项目培育指导,通过开展个性化项目诊断与指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见图1)。

1.改革评审立项机制,实施分层质量评价

新建本科院校应树立“以评促改”的教改项目评审理念,改革传统的评审立项机制,改变基于项目评审结果进行立项或淘汰处理的传统做法,强化教改项目培育指导,实施质量分层评价,分类处理。对于已经达到立项标准的项目,学校予以立项;对于未达到立项标准的项目,从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将选题有价值、项目负责人积极性高并形成初步教改思路的项目,纳入学校教改项目培育库进行针对性指导培育,达到立项标准后予以立项。对于选题必要性弱、可行性差的项目予以淘汰。

2.建立项目跟踪指导机制,强化项目诊断与指导

图1 基于质量评价的教改项目培育支持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教改项目培育库,对列入项目库的教改项目进行个别诊断与咨询指导。成立教学研究专家组,为项目配备指导专家,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指导工作。指导专家应根据项目团队成员对核心理念、方法、技术的理解和研究思路及其制订的实施方案,指导项目团队修改申报书,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并在改革实践中及时沟通、完善方案,着力提高项目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待条件成熟,再次申报项目。

(二)构建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学改革支持体系

针对部分教师“不会改”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围绕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开展教师发展培训,引导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应用教学新理念分析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探索解决思路(见图2)。

图2 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学改革支持体系

1.组织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引领教师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实践依赖认知的变革。新建本科院校要在培养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和能力上狠下功夫,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国家宏观政策,传授课题申报经验与技巧,推广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紧紧围绕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教学改革与任务(如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专业认证、金课建设等核心理念、思想与方法)开展系列培训,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让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要注重优秀成果的凝练总结和示范推广,通过建立教改项目成果资源库、召开教改成果研讨会、编印国内外最新教学改革前沿资料、搭建教改成果推送平台等途径,广泛宣传教师教学改革取得的新成果,吸引和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改革当中。

2.支持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推动跨学科专业教研交流

高校教学研究不同于普通的科学研究,许多理念、方法、技术的应用不受学科限制,教师可以共同探讨、分头实践。同时,教改工作又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很多时候多方协作、共同推进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应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抓手,组建跨学科专业的学习共同体,围绕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与探索,形成教学研究团队。按照“确定改革方向—开展主题教学改革—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主题教学改革经验交流—观课议课—改革实践—成果交流”的模式,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在持之以恒的反思性教学实践中,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加成熟,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研究思路更为科学。

(三)完善教学学术导向的教学改革激励体系

针对有的教师“不想改”的问题,着力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文化氛围,建立完善的教学改革激励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成果奖励等方式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建立凸显教学成果导向的教师发展评价机制,通过改革职称评审条件和教师评优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对于教学型教师,应重视其在教学改革与研究、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将教改成果、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果、教学竞赛获奖等内容纳入教师晋级评优的条件中,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要重视教改项目的培育优化,在系级层面通过教学研究与成果在教师业绩考核中的体现,激发教师参加系级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的积极性,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猜你喜欢

新建选题教学研究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