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后勤基层人才队伍“双W”工程建设*

2020-08-14张坤能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导师制后勤

张坤能

(湖州师范学院 后勤服务中心, 浙江 湖州 313000)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师生对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面越来越广,服务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满足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高校后勤新的使命与追求,需要全体后勤人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后勤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也是目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如何立足实际,在有效体制机制下加强对学校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实现基层技能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员工队伍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一直把教学、科研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对学校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不够。高校后勤基层人才队伍涵盖管理、餐饮、物业等多种行业,涉及种类繁杂、覆盖面广。以H学院为例,学校后勤基层队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一是员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据统计,一线员工平均年龄在49.5岁,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占 54.2%,普遍只有初中水平,大专以上人员较少,对于职称、学历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员工工作能力不平衡。员工更侧重于技术水平提高,大多是依靠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摸索积累,凭经验现象比较普遍,不太重视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入。

(2)激励手段不够有力。基层人才队伍缺乏配套的鼓励政策,特别是编外技术员工和在编技术员工工资待遇存在明显差距,致使有些技术员工工作不安心、不热心、不尽心,缺少以“服务为荣”的精神支柱,缺乏事业上进心和工作原动力。[1]

(3)继续教育不够重视。“重管理轻技术,重使用轻培训”是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通病。高校后勤为在建设、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的梯队建设谋划不多,保障基层技能人才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提高的体制机制欠缺,有的培训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技术操作与技术理论不同步,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致出现青黄不接,内培外引后招不进、留不住的情况。[2]

二、基于“双导师制”的“双W”工程内涵

“双导师制”[3]最早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巴黎大学,经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继承与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比较完善的双导师制度。大学生“双导师制”就是为学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是由学生所在系部配备的专业导师,一位是学校配备的德育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成长。在我国,双导师制的实施既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又传承了“传统学徒制”的特点。现行比较普遍的“双导师制”是指为学生配备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校内的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理论知识传授,校外的企业导师负责学生技能技艺的传授,两位导师互帮互助、协同培育学生。实践证明,“双导师制”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模式。

高校后勤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双W”工程,是受大学生双导师制启发,立足学校后勤服务中心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提出的。“双W”是由“文”和“武”的拼音“Wen”和“Wu”首字母组合而来,寓意为“文武”工程,指文化理论和专业技能提升工程。

借鉴大学生“双导师制”模式,给后勤基层技术人员配备一名理论(文)导师和一名技术(武)导师,共同实现后勤基层人才队伍在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上双提高。高校后勤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从学院聘请理论水平高、从事后勤工作或管理工作等研究的教授,或者从行业学会中聘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作为理论导师。通过从管理学、伦理学、职业道德规范等系统的理论教学指导,提高基层人才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理论水平,从而有效解决基层技术员工理论知识薄弱、理论水平不高的难题。聘请行业专家、有丰富经验的技师为技术导师,通过实操训练、技术比武、考察交流、技术顶岗等实践手段,对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进行传、帮、带,不断巩固和提升基层技术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双W”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基层技术人才的归属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4]成为工匠培养的有力推手。

三、“双W”工程的实施与成效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人才队伍素质,H学院后勤服务中心连续四年来实施“双W”工程,立足实际,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针对高校后勤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痛点和难点加强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双W”工程的实施方法

一是梳理建库,结对建档。首先对学校后勤建设、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员工按照性别、年龄、学历、技术工种、工龄等进行梳理;其次对校内外与后勤保障领域所涵盖的专业技术相匹配的理论和实践专家进行摸底、走访,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建册;最后是举行双导师与后勤基层员工配对、拜师、聘任,结对建档,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期限。对于具有共性的培训课程,不同技术员工可以配备同一个导师,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二是集中学习,集中实训。以集中学习和培训的办法,促进学员和学员、学员和导师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和培训效果。理论导师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对同一技术工种或同一理论培训内容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布置作业、小组讨论等形式提升理论水平;技术导师通过对同一技术工种或不同技术工种同一业务知识交叉板块进行实践操作训练指导和传帮带等方式,尽快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

三是分层培养,分类培训。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技术人员实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和培养。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学员实行“精喂法”,对学历层次较高的学员实行“导学法”。按照技术等级分类培养,对初、中级技术员工进行技术提升优先培养,对高级技术员工强化文化提升,鼓励外出深造和参加培训。

四是技能比武,考察交流。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校内技能比武。通过技能比武,考察基层技术员工在文武导师指导下不同阶段的学习和成长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培养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校际和校企技术研讨交流,通过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方式,找差距、补短板,不断接触和吸收新兴技术,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五是定期考核,动态管理。按照 “双W”工程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对结对建档的基层技术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考核,由导师组根据考核结果对每位学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对不同层次的学员重新划分类别,形成“递进式”培养模式。例如,后勤餐饮B员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已经从高级工提高到技师层次,考核评定后,B员工将进入更高层次梯队的双导师制团队。最终实现动态化管理和梯队培养。

2.“双W”工程的实施成效

通过“双W”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后勤基层员工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有效解决基层员工理论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缺、指导力量不足等难题。近4年来,H学院后勤员工参加各类管理、服务及行业知识培训达5000余人次,各工种技术岗位员工主动参加各类高级工、技师技能等级考级考证100余人次,各基层管理岗位员工参加大专或本科函授10余人。目前已有2人正在修读硕士,1人已经获得硕士学位。同时,后勤员工的管理、技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在导师的直接指导和带领下,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升较快,如餐饮员工连续4年获得浙江省高校餐饮行业比赛三等奖和二等奖,餐饮中心连续4次获得浙江省高校餐饮管理先进单位。

“双W”工程的实施有效弥补了后勤基层员工的先天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基层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使得较为封闭的校内技术技能发展瓶颈得到了实质性的拓展和延伸,及时有效地接轨市场。同时“双W”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基层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既留住基层技能人才的人,又留住技能人才的心,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做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和后勤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导师制后勤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后勤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导师制”模式在呼吸内科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后勤服务
手外科新人职医师的专科渐进式导师制带教模式探讨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初析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