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规范教学研究与笔顺规则的再总结*
2020-08-14祁亨年
郎 青,马 进,祁亨年
(1.湖州师范学院 图书馆,浙江 湖州 313000;2.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3.湖州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在小学生汉字写字教学中,汉字书写要遵循笔顺规范,不仅笔画走势要规范,而且笔序也要规范。直观来看,如果笔顺不规范,出现“倒插笔”现象,不但观感不适,往往也写不好字。遵循笔顺书写规范既有利于写快,也有利于写好,这不仅对汉字检字、定序是必要的,对小学生良好秩序习惯养成和体味传统文化也大有裨益。
一、笔顺规范教学现状
笔顺教学影响到每个汉字初学者,是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环节。观察日常识字写字教学,发现小学生汉字笔顺掌握状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书写汉字时没有掌握基本笔画,笔顺书写错误率高、错误类型多,这是小学低段识字写字教学课堂中存在的实际而普遍性问题。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汉字笔顺很重要,因此都很重视笔顺书写规范。常用汉字的笔顺有国家规范规定的标准笔顺,然而有超过半数老师并不了解国家发布的笔顺相关文件[1]。实际教学也不能简单直接照搬国家规范,需要讲解一般笔顺规则,然后再教汉字具体笔顺。因此很有必要从笔顺规则入手开展深入的汉字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制订笔顺规则的教学要求
196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提供了通用汉字印刷体(宋体)的标准字,收录了6 196个汉字。收录汉字按笔画排序就隐含了汉字的笔顺,它既是印刷字体的标准,也是写字教学的标准。1988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关于汉字笔顺问题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97年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1999年进一步发布了《GB13000.1 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和《GB13000.1 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对20 902个汉字笔顺进行了统一规范,成为汉字教学和书写应当遵循的国家规范。从国家笔顺规范中总结笔顺规则用于教学,需满足“教学上讲得通、学习时记得住、书写中成习惯”三个基本要求。只有使学生能理解规则,记住规则,把书写笔顺内化为书写习惯,才能真正达到笔顺教学目的。
(一)教学上讲得通
笔顺规则教学首先追求在教学上讲得通。汉字的书写笔顺是在人们长期书写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汉字在造字之初主要以象形文字为主,但随着人们生活实践的丰富,人民不断创造出新的汉字,并最终使汉字从一般的表意书写上升到了书法艺术。因此,在我国,关于汉字笔顺的研究文献一直较为丰富,近年来更多。2018年度发文量超过了1 200篇,这反映笔顺研究越来越受关注(参见图1)。遗憾的是,我国关于笔顺的理论研究一直不够深入,也一直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20世纪,国家通用笔顺规范出台后[2-5]。制订笔顺要遵循汉字本身的构造演进规律(客观法则)和历代书家积淀下来的书写习惯(主观法则)[6]。从另一方面说,汉字数以万计,笔顺规则也必是复杂的,不可能千字一律,出现规则的不一致性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我国笔顺理论研究一直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学者们仍在不断努力,总结提炼笔顺规则,探求笔顺规则形成的原则。学者万学仁提出“写字跟走路一样,走近距离”,即“路径原则”,笔画距离近的一起书写[7];易洪川提出“手治、目治、心治”的原则,就是说书写笔顺既要便于手写、目视,还要讲求书写美观;[8]高更生提出了“便捷性”原则,并提出便于人们类推的“系统性”原则以及“楷草区别性原则”[9];丁耀武总结了提高效率的“便捷性原则”、审美的“协调性原则”及书写演变的“传承性原则”[10]。这些书写原则并不是制订国家汉字笔顺规范的依据,但可以从不同视角帮助理解笔顺规范,有助于解决现实教学中“讲得通”问题。
(二)学习时记得住
笔顺规则教学还应追求在学习时记得住。由于汉字数量众多,书写复杂,所以汉字笔顺规则极为繁杂。但笔顺学习的关键期在儿童期,小学生理解、识记、运用复杂的笔顺规则难度较大,难以实现笔顺学习“记得住”的愿望。为此,在笔顺规则记得住方面,我国许多学者对汉字笔顺规则进行了总结、研究。
文以战、李炳泽先后总结了人们日常所说的笔顺书写规则,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11-12]共7条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被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小学生语文读物、字典词典(附录)、现代汉字学著作等所采用。邵霭吉指出了以上7条规则的缺失,提出改进的新7条[13]。张静贤归纳了9条补充规则,即“先横后撇,先中间后两边,先主体后穿心,点在上方正中或左上角先写点后写主体,点在右上角或下方或里边(全包和半包)先主体后写点”[14]。《GB13000.1 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起草的牵头人、原国家语委副主任傅永和比较全面总结了11条笔顺书写基本规则,即“先横后竖、先竖后横、先撇后捺、后写内点、后写右上的点、先撇后折、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外后内、先进入后关门、先中间后左右”[15]。众多学者对汉字笔顺规则进行总结、研究,但仍有很多汉字笔顺难以找到适用规则。可以说,笔顺规则研究对全面制订每个汉字的规范笔顺非常必要,对学习掌握笔顺规范以及小学生学习时“记得住”也显得更加重要。
(三)书写中成习惯
笔顺规则教学应追求在书写中成习惯。在笔顺教学中,记住笔顺其实不是目的,通过记住笔顺在学习初期阶段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才是根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对现有规则进行总结提炼,另一方面还应把特殊写法的字特殊对待,帮助学生多练习、多书写,将规则内化为书写习惯,将书写习惯化为自然。
三、结构·笔画·书法:笔顺规则的再总结
在国家颁布的笔顺规范指引下,我们总结了各个时期不同研究人员提出的笔顺规则,经过反复调研、整理和斟酌,综合提炼为“结构主导、笔画有序、书法传承”3条基本规则,细化为12条具体规则,并编制了15句记诵口诀,涵盖了一般书写笔顺和特殊笔顺,基本覆盖常用字,使常用字笔顺都能找到对应适用的规则,尽可能实现笔顺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结构主导
汉字是方块字,一般用右手书写,书写时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排列。所以,就整个汉字书写方向看,最基本顺序是从左上到右下,可以说“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是汉字书写的最基本规则。所以大部分汉字、组成汉字的部件、构成部件的笔画,其书写笔顺一般都优先遵循“总体结构”主导原则,即“结构主导”,总结起来有5条具体规则。
(1)先上后下。主要指在字形结构上,有上下之分者,按从上到下顺序书写,记诵口诀是“有上下之分者,先上后下”。纯上下结构的独体字,如彳、亡、之、广、弓、卫、马、乡、幺、亥等,以及纯上下结构的部首,如匚、亻、亠、冫、讠、彳、辶、氵、纟等,其笔画均按先上后下笔顺书写。上下结构的合体字,如志、苗、字、胃、岁、军等,以及上中下结构的合体字,如奚、髻、禀、亵、莺、宴等,各部件也按先上后下顺序书写。同样,独体字或部件作为合体字部件时,其先后笔序也遵循同样规则。
(2)先左后右。主要指在字形结构上,有左右之分者,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书写,记诵口诀是“有左右之分者,先左后右”。纯左右结构的独体字,如卜、八、人、儿、几、川、州等,以及纯左右结构的部首,如刂、冂、八、勹、丷、冖、凵、厶、巛、灬等,均按先左后右笔顺书写;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如挣、伟、休、妲、明、沙等,以及左中右结构的合体字,如湖、脚、溅、谢、做、粥等,各部件也按先左后右顺序书写。
(3)先中间后两边。主要指有左中右排列的部件或笔画,先写中间再写左右两边的特殊情况,记诵口诀是“中间主导两边呼应者,先中间后两边”。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字或部件中间笔画比较长或宽,在结构上居于主导,且两边左右相呼应,书写时要先写中间部分,如小、水、亦、垂、乖、乘、承、函、丞、承等。比如“水”,先写中间的竖钩,求、隶、雨(雪、露、霜、雾)等都含有“水”的变形结构,同样先写竖(钩),再写两边。二是一些字或部件中间部分成字,在结构上居于主导,且两边左右相呼应,这类字也应先写中间成字部分,如率(玄)、燕(廿口)、兜(白)、燮(言)、夔(首)等,都要符合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
(4)先外后内再封口。主要指包围或半包围结构的字或部件,都按先外后内再封口笔顺书写,记诵口诀是“包围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再封口”。包围结构的字或部件,遵循先外后内再封口笔顺,比如“围”,先写外围的竖、横折,再写内部的“韦”,最后写底部的封口之笔—横;“夜”的右下部件,也是一个包围结构,内部是“、”,也要按先外后内再封口笔顺,其笔顺是撇、横撇、点、捺。半包围结构的字或部件,没有封口之笔,笔顺规则可简化为“先外后内”,如才、寸、夕、习、月、同等。主体在包内,但向上出头的笔画或部件,按内部笔画或部件处理,比如由(出头的竖笔)、内、肉和两(出头的部件“人”)、西和酉(出头的部件“儿”)、曲和曹(出头的竖笔)等,都要遵循先外后内再封口规则。
(5)先上车再走之。左下包围的结构,一般遵循先外后内规则,但走之底(辶)、建字旁(廴,也称为“硬走之”)的字或部件,虽结构属于左下包围,但书写笔顺是先写内部结构,遵循“上车再走”或“先上车再走之”。比如“毽”,总体是左下包围,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所以先写“毛”,再写“建”。而“建”字遵循“先上车再走之”,就要先写“聿”后写“廴”。
(二)笔画有序
首先,不能按结构主导规则确定笔顺的交叉笔画,按横、竖、撇、点、折笔序确定笔顺。如十(横竖交叉)、右(横撇交叉)、七(横折交叉)、五(竖折交叉)、乂(撇捺交叉)、九(撇折交叉)等字或者部件的交叉笔画,其笔顺分别是先横后竖、先横后撇、先横后折、先竖后折、先撇后捺、先撇后折。有横竖相交的部首和独体字,如十、干、于、士、土、艹、丰、王、千、韦、木、手、牛、斗、米、来等,横竖交叉笔画按先横后竖笔序书写。而这些部首或独体字作为部件组成合体字后,同样需遵守以上规则。有横撇相交的独体字,如丈、大、井、开、夫、天、太、夭、矢、身等,横撇交叉笔画按先横后撇笔序书写;有横折相交的字,如七、专、长、毛等,横折交叉笔画按先横后折笔序书写;有竖折相交的字,如五等,竖折交叉笔画按先竖后折笔序书写;有撇捺相交的部首和独体字,如乂、入、乂、丈、更、父、文等,撇捺交叉笔画按先撇后捺笔序书写;有撇折相交的字或部件,如化字右部、犭(反犬旁)等,交叉笔画按先撇后折笔序书写,所以“犭”笔顺是撇、弯钩、撇。
其次,笔画相接没有明确先后关系的,按横、竖、撇、点、折笔序书写。比如“厂”,横撇相接,横在上,撇在左,先后关系不明确,先写横后写撇,其他含有“厂”结构的字,如广、历、厌、成、严、产、彦、辰等,同样先横后撇;“皮”的横钩乛,决定笔序时可作为横笔,其笔顺是横钩、撇、竖、横撇、捺,类似的还有虎、虚、虑等;“口”是竖折相接而先后不明确的常用字和部件,其笔顺是竖、横折、横,当然也可以解释为竖在左、折在右,先左后右;“弓”的笔顺是横折、横、竖折折钩,第一个折笔是明确在上的,要先写,横和第二个折笔是相接的,横的主体在上,折笔的起笔在左,按笔序是先横后折,从整体上看“弓”上下结构主导,所以笔顺也应按先上后下规则。
再次,笔端与笔段相接没有明确先后关系,但具有支撑关系的结构,这类字先写支撑笔画,后写相接笔画,如“上”,先写支撑笔画竖,再写相接笔画横,最后写下面的横笔。类似的字如非、甘、丐、芈、乍、韭、面、等,相接的横竖笔都是先竖后横,同样兆、豕、豸、彖、象等相接结构也按先支撑后相接的笔顺。
最后,折笔与其他笔画位置往往相交或相错,一般折笔在后,但若折笔的起笔和主体都处于在上或在左的位置,也就是有明确的先后关系,那么先写折笔。比如,“与”的笔顺是横、竖折折钩、横,“又”的笔顺是横撇、捺,“发”的前两笔是竖折、撇,“彐”的笔顺是横折、横、横,“巴”的笔顺是横折、竖、横、竖弯钩,“车”的笔顺是横、撇折、横、竖,“夂”部首的笔顺是先写撇,再写“又”。斜钩(折笔)与撇的交叉,基本都位于右下部,斜钩相对偏上偏左,应先折后撇,如戈、戋、曳、戊、戒、我、尧、烧等。
(三)书法传承
学习汉字书写一般从楷体开始,逐步过渡到行楷、草书。但从汉字书写演变历史看,我国楷书创于汉末,兴于唐,隶书、草书创于秦末汉初。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因此楷体书写受隶、草影响较大。国家笔顺规范的制订,既考虑规范性,也考虑书法传承,因而很多字规范笔顺并不符合“结构主导、笔画有序”基本规则,而往往传承了草书连笔书写习惯,即“书写便捷、结构紧凑、运笔舒展、左右平衡”,体现了行草书法的要求和特点。细究起来,书法传承的规则可归结为“一起一先五个后”7句记诵口诀,即“乂小人一起写,下土结构竖先写,孤立点笔常后写,女毋贯字后写横,牛车手旁后写提,单耳双耳后写竖,万乃力刀后写撇”。
(1)“乂”结构一起写。比如“丈”,笔顺是横、撇、捺。因“乂”结构一起写,符合笔画有序规则,类似的有仗、杖等;但“吏”这种有撇折相交的笔画,也是“乂”结构一起写,所以最后两笔是撇、捺,类似的字有使、更、便等。
(2)“小”结构一起写。比如“少”,上部是“小”,按“小”的笔顺书写。肖、堂、尚等上部都是“小”的变形结构,也按“小”的笔顺书写。再如“敝”,左边先写上部的点、撇,然后写左下角的竖、横折钩,最后写中间“小”的变形结构。类似的字有弊、撇、蹩、憋、鳖等;“米”最后三笔竖撇捺,也是“小”的变形结构。类似的字有来、束、柬、果、耒、棘、刺、秉等;“肃”中间的“小”结构是例外,其规范笔顺为横折、横、横、竖(中间长竖)、撇(左边长撇)、竖(右边竖笔),最后写中间的撇、点。
(3)“人”结构一起写。比如“火”,先写上面两笔,即点和撇,再写“人”。类似的字有内、央、肉、春、卷、爽等。例外,“及”先写撇,再写横折折撇,后写捺。
(4)“土”结构一起写。“土”作为中下部部件,先竖后两横一起写。比如“里”,最后三笔是竖、横、横。类似的字有丑、坐、冉、重、黑、墨等,都是行、草书的连笔书写习惯传承。
(5)单耳刀双耳刀,先折笔后竖笔。含单耳刀“卩”的字,有卫、却、卯、印、即、卸、报、卿等;含双耳刀“阝”的字,有防、阻、院、邦、那、郊等。不论单耳刀,还是双耳刀,笔顺都与“刀”相似,先折笔后竖笔。
其他,牛车手旁后写提,手、车、牛变形做左偏旁时,最后一笔是横笔变形的提笔,如打、辆、特等,书写便捷,结构紧凑;“忄”(竖心旁)先写两点再写竖,符合行草写法;万(方)、力、刀、乃等末笔是撇笔;“女”的笔顺是撇折、撇、横;“贯”上边先写竖折,再写横折,第三笔写里面的竖,最后写长横;“毋”的类十字结构也是先撇后横。以上几种写法都体现了书法运笔舒展的特点。此外,书法讲究一左一右、一收一放的平衡,“及”与“乃”虽字形接近,但书写笔顺是撇、横撇折撇(折)、捺;“龙”的笔顺是横、撇、折、撇、点(其右下的撇折交叉结构是先折后撇);“衣”的最后两笔是撇、捺,具有类似结构的字有农、畏、艮、展、癶、登、癸、辗、碾等。尤其要注意的是“癶”字的笔顺,“癶”意指两足分张相背,右部的笔顺是撇、撇、捺。除少数在上方和左上部的点,如高、门等先写“点”外,孤立的点笔,往往最后写,如独体字弋、丸、叉、太、凡、玉、术、书、求、匆、龙、夕,以及合体字“压”等。但鸟、夜、丹等字遵循的是包围结构的先外后内再封口的规则。
笔顺是汉字书写的需要。很多时候,结构主导、笔画有序的笔顺规则,都可以从书法传承角度得到合理解释,本质上这本身就属于书法传承的规则。但实际上,很多遵循书法传承规则的笔顺,并不一定能得到结构主导、笔画有序的具体规则支持,这也是总结书法传承规则的主要原因。但我们并不能保证所有笔顺都有具体对应的笔顺规则,毕竟汉字久远而复杂。笔顺主要目的是“字好写、写好字”,但通达这一目的的写法可能不止一种,而国家笔顺规范因同时考虑检字、定序要求,只规定了一种笔顺,所以类似字形规范笔顺可能并不一致,这也是造成笔顺复杂性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遇到疑难笔顺时综合考虑结构主导、笔画有序和书法传承规则,总能找到一个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