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案例举隅
2020-08-13向敏
向敏
笔者在五峰仁和坪小学听了两节省级美术课题《国家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课,其中一节由五峰仁和坪小学万海涛老师执教三年级《留住秋天》,另一节由枝江英杰学校的刘少波老师执教五年级《家乡的古建筑》,两位老师都对原教材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并做了充分的学情分析。笔者认为充分的学情分析是有效实施美术课程校本化的前提条件,以下是两位老师所做的学情分析。
案例描述一
刘少波老师对《家乡的古建筑》所做的学情分析:《家乡的古建筑》是湘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单元课。在教材编排的呈现上,有三个学习活动内容。
《家乡的古建筑》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学生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古建筑的风格特点有一定认识,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进而感受传统艺术的美。本课将完成学习活动画古建筑,在本节课里只需对线描风景的方法做一般性的了解和把握,在线描造型的技能训练上,学生平常接触有限、基础较弱,若是要求用线描方法准确描绘外型无疑难度太大,因此只能降低学习要求,重点去体验线描画的基本方法,尝试用流畅的线条表现疏密关系,形成初步的造型方法。
刘老师本次执教的对象是五峰仁和平小学五年级学生,这是一所山区小学,学生出门旅游的机会较少,对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了解不多,主要的体验来自书本、网络等,通过和本校教师的交流,刘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了五峰当地特色的古建筑,比如五峰柴埠溪的亭台、五峰土家少数民族的民居——吊脚楼等,选择学生熟悉、了解的建筑,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描述二
万海涛老师对三年级《留住秋天》所做的學情分析:《留住秋天》是湘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节手工拼贴创作课。内容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秋林、秋叶之形色,感受秋天的美丽,抓住树叶的特点进行美的再创造,拼贴出自己喜爱并有个性的手工作品。
本节课的执教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经过近年来的课题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普遍较强。学生在二年级的美术自编教材《树叶真有趣》中,已经学会了用各种树叶拼贴出有趣的动物形象,万老师将本课教材进行二度创造,用玉米皮做手工作品。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家家户户都种玉米,每到秋收的时候,大街小巷堆的都是玉米皮。本课符合美术课程校本化开发的要求,充分挖掘乡土自然资源,课堂所用材料不用学生去买,方便收集和保存。将学生熟知的季节搬上课本,让美术课变得生动有趣。
本课所用的材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玉米皮等乡土材料,教师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能认识秋天、表现秋天、享受秋天。
以上是两位老师对所执教的课进行的学情分析,笔者认为,充分的学情分析对美术教学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多角度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有效组成部分,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习活动中的获得知识、技能、能力等目标。
学情分析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已知”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如万老师的学情分析有这样的描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是我校美术课题实验班级,经过近年来的课题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普遍较强。这就是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
“未知”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应掌握的知识。如刘老师的学情分析有这样的描述:本次执教的对象是五峰仁和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是一所山区小学,学生出门旅游的机会较少,对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了解不多,刘老师是枝江英杰学校的老师,学生大多见多识广,课外知识较丰富,而本次执教的对象是五峰山区的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了解较少,这就是“未知”的学情分析。
“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预测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如刘老师这样描述:在本课只需对线描风景的方法作一般性的了解,重点去体验线描画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造型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知识,如刘老师这样描述:学生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古建筑的风格特点有一定认识,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进而感受传统艺术的美。
“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如万老师这样描述:本课所用的材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玉米皮,教师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教师详细分析了教法、学法的运用。
综上所述,学情分析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不能泛泛而谈,这样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终极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作者单位:湖北省枝江市马家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