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2020-08-13刘爱东
刘爱东
摘要:本文以“传染病”概念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导入、实地调研、病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活動,分析讨论了传染病的传播环节和预防措施,加深了学生对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的认识,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服务日常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传染病;情境导入; 教学设计
传染病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对待传染病人的正确态度,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的内容,该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又为下一节学习“免疫和计划免疫”做好铺垫和衔接。鉴于学生已经对某些常见传染病有了一定认识,学习本节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本节采用互动式、情境启发、诱导分析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辅以角色扮演、归纳总结和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分析和讨论。
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和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如下学习目标:陈述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通过例证提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运用归纳、观察、推理的方法分析实例;关注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认同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几位曾患过甲流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在患病期间的亲身经历,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很危险,我们更有必要了解它,找到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由此引入新课。
查找病因,构建传染病概念 课前安排学生小组到大学的校医院、社区医院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课上先组织学生交流所调查的传染病的病因,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然后出示图片,引入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概念。为什么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可以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阅历和学过的病毒、细菌等有关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后得出因为病原体能够繁殖并且可以在宿主之间相互转移,因此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在了解传染病的概念以后,引导学生紧扣概念分辨常见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禽流感、水痘、冠心病、非洲猪瘟、艾滋病、高血压、龋齿、贫血、胰腺炎),并说出判断的依据,借此考查学生对传染病的两个关键属性“由病原体引起”“能传染”的把握程度。
病例分析,揭示规律 传染病最可怕的是能广泛传播。它是如何传播的呢?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情景剧,设问红眼病流行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各自说出发病流行的条件(如患红眼病的弟弟、对流感缺乏抵抗力的人、被病毒污染的毛巾等)。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谁能向外散播病原体?学生马上说出是弟弟,老师及时告知能向外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就是传染源,接下来问道:被污染的毛巾是不是病原体?学生根据概念判断不是传染源,而是传播病毒的媒介,即传播途径,姐姐是易感人群。通过这些具体事例,师生共同揭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形成传染病流行环节的概念之后,启发学生思考:“上述这三个环节,如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还能够流行否,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没有传染源,病原体缺少寄主难以存活,就不会出现大量病原体的散播;没有传播途径,病原体无法在人群中传播,传染病无法流行;没有易感人群,病原体就找不到寄主,病原体难以繁衍,传染病也流行不起来”。然后组织学生分析其它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明确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同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角色扮演,共商预防措施 了解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为了有效预防它,假设甲流又来了,你是学生、学校负责人、卫生部门,你会如何预防?每小组抽签选择一种角色进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共商预防措施。彼此交流后,将措施逐一汇总、分析和归类,整理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请学生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教材图片中的做法分别属于哪种预防措施,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和交流。在此基础上,一起探讨疟疾、红眼病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使学生认识到预防传染病时,应根据不同病情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最后,师生大声朗读预防传染病的顺口溜,将所学知识上升为生活指导,同时展示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校园生活照,一幅幅熟悉的画面,引发学生一次次共鸣,情感得到升华。
积极参与,增强社会责任 根据所学知识,收集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宣传传染病知识的小报。要求: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完成后在班级、学校、居民社区展出。
教学反思 围绕学习目标,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寻找规律、归纳总结、小组合作等方式突破本节重点和难点,自觉预防传染病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通过改进本节教学设计,创设真实、典型和适切的资料信息、现实问题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开展思考和讨论,有效地内化知识、训练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谢敏英.“传染病”一节基于概念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7,(3).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