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8-13黄海刘亮
黄海 刘亮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微创接骨板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研究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5.98±10.25)岁,疾病类型:重物砸伤4例,交通意外伤15例,高处坠落伤6例;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37.25±8.28)岁,疾病类型:重物砸伤5例,交通意外伤16例,高处坠落伤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采取常规治疗步骤,在患者骨折处打开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加固骨折快。冲洗关节腔内碎片,缝合伤口。
1.2.2研究组
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术前取仰卧位,准备好止血带,为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依据关节面复位的要求,为患者进行前外侧切口,打开关节囊观察骨折情况,运用撬拨的方法平整关节面,进行克氏针固定[1]。干骺端骨折修复使用牵引辅以软组织铰链手法,接骨板经由经胫骨骨膜外进入。使用C型臂X线机找到骨折复位和接骨板位置螺钉固定[2]。冲洗关节腔内碎片,缝合伤口。两组患者术后使用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术后进行简单功能训练。
1.3观察指标
(1)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出现骨痂时间、手术时间、愈合时间等各项手术指标;(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感染情况、血肿、关节内液体渗漏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3)以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定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HSS主要对患者功能、疼痛、肌力、屈曲畸形、活动度、稳定性进行考察,采取百分制评分,患者膝关节恢复程度与得分成正比。治疗效果评定:大于90分视为优秀,80到90分视为良好,60到79分视为一般,小于60分视为差。治疗效果=(优秀+良好+一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
2.2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2.3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HSS评分,两组患者手术前评分无明显差异,手术后评分研究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后的HSS评分
2.4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相比有创伤小、康复快的优势,本文研究显示接受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接受传统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的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优化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水平,加快患者膝关节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陈希聪,刘少华,陈金雄.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9,21(09):700-702.
刘文祥,余润泽,张彪.微创接骨板內固定术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09):1236-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