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训练点”培养学生读写能力
2020-08-13李世炯
李世炯
摘要:读写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从读写训练点入手,通过“说说——课文插图”“写写——优美语句”“补补——课文空白”“续续——文章结尾”四个方面,依托文本,深挖课文中的读写训练点,及时地把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有机地融合,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训练,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让读与写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才能较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这个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读写训练点;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文本,挖掘讀写训练点,有意识地安排课堂小练笔,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课堂实效。所以说,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要依托文本,要在语文教学中从读写训练点入手。
“说”课文插图
小学语文教材有较多的课文插图,这些丰富的图文并茂的教材内容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方便。这些插图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形象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把这些作为读写的一个训练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图文结合,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先说说课文图画的主要内容;接着图文结合,通过读写再现文中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中的插图——小女孩趴在窗前含笑轻吻豌豆叶的情景,文中没有具体描写。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小女孩低下头,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是像一个节日。”这两个句子,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女孩的神态、表情、动作,展开合理的想象,先说说小女孩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对小豌豆花说些什么,然后把它写下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写”优美语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在课文中,有很多优美语句,而我们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心挑选课文中精彩句段,模仿课文写一写。
例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有很多优美的语句,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学时,老师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与颜色的联系,引导学生想象说话,让学生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呢?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句子“它把 给了 , 像 , 。”进行模仿练习。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小桔树,黄黄的桔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问好”。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太阳花,红红的太阳花像一个个小太阳,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文章内容的感悟,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进行语言的锤炼与积累,借鉴作者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习作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补”课文空白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中国画常用的“留白”手法。我们现行的课文中也有许多留白,如在课文中或省略部分内容,或略写某一情节,或隐藏某些意义……这些空白悬念、内容省略,其本身是有内涵的。这些文本的空白,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读写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利用空白之处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读写能力。
如在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的教学中,当学到“女娲为了补天而从各地捡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时,笔者就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并练笔:女娲在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呢?白天她会怎样做,夜晚她又会怎样做?她为了寻找五彩石,翻越了多少高山,淌过了多少江河,历经了多少磨难啊!但她为了造福人类,无怨无悔。我们作为一个幸福的后人,想对这位柔弱而又坚强的女神仙说些什么呢?请拿笔来写一写吧。
又如,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我们知道课文中写到了山里人过搭石的两种情景,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过搭石的情形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根据现实的认知经验,脑子里很快就会浮现出“孕妇过搭石、外地人过搭石、小孩子过搭石”等场景,然后让学生进行补白的练习,较好地激发训练的欲望,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展开想象,进行练笔。
“读”文章结尾
语文教材中的有些课文,结尾含蓄,充满悬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故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文本思路,在悬念结尾处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合理安排小练笔。
如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感受豌豆苗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无限的愉悦、生机和活力”,体会“小女孩是在豌豆顽强生长的启示下获得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小女孩看着这一朵紫色的豌豆花,心里想:,高兴地说:“”。
又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熟睡了。他在梦里见到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作者以梦境结尾,似喜实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激起了人们对凡卡命运的关注。那凡卡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呢?梦醒后迎接他的会是什么呢?这时,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为故事设计一个个新的结局。在文章结尾处进行这样的续写创新小练笔,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打下基础。
结束语
叶圣陶先生说:“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在语文的教材中,读写的练笔点随处可见,只要教师能依托文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深挖课文中的读写训练点,及时地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融合,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训练,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让读与写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丁有宽.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广东省德庆县官圩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