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2020-08-13甘发伟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麻醉效果罗哌卡因

甘发伟

【摘  要】目的:探究和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0月需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时罗哌卡因浓度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低(0.3%)、中(0.4%)、高(0.5%)浓度组,每组46人。评估三组麻醉效果。 结果:与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相比,高浓度组的神经阻滞率较高,且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镇痛持续时间更长,患者运动组织恢复时间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5%的罗哌卡因有更好的麻醉效果,能有效提高神经阻滞率、麻醉起效时间,并延长阵痛持续时间。

【关键词】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罗哌卡因;浓度梯度;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72-3783(2020)08-0261-02

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muscular sulcus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可提供长效的神经阻滞和疼痛缓解,常用于肩部手术的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1]。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的酰胺类局部麻醉剂,具有与布比卡因相似的结构和临床特征,但在有效剂量下毒性较小[2]。因此,在多种手术中,罗哌卡因是周围神经阻滞和连续周围神经输注的首选局部麻醉剂[3]。然而,关于罗哌卡因在ISBPB运用时的最佳输注浓度尚未达成共识。基于此,本研究收集我院需进行超声引导下ISBPB的患者,并观测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以期对ISBPB中罗帕卡因的使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收集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0月需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时罗哌卡因浓度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低、中、高浓度组,每组46人。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为:(1)患者需进行超声下ISBPB;(2)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不存在重大疾病。

1.2研究方法(1)患者基本信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患者年龄和性别的基本信息。(2)麻醉方法:在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后,由主治麻醉师或区域麻醉师在主治医师的直接指导下,采用标准化技术放置超声引导下的后肌间沟导管。所有受试者均插入了外周静脉导管。使用标准的无创监护仪,并通过口罩给氧。静脉滴注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同时确保患者对语言提示的反应。识别出颈部的解剖表面标志,并用手术标记笔进行标记。必要时刮除导管敷料覆盖的区域。用葡萄糖酸氯己定和異丙醇清洁麻醉区域。使用神经刺激器识别斜肌间臂丛神经。在超声引导下,针头穿过中斜角肌向前指向臂丛神经,在超声显像下逐步给予低、中、高组患者浓度为0.3%、0.4%、0.5%的罗哌卡因,并确认局部麻醉药在臂丛周围扩散。(3)麻醉成功的判定:在涉及外科领域的皮肤层(从C5-6开始)患者完全丧失冷感觉,且无法分别在肩关节和肘关节外展手臂和弯曲前臂。(4)术后麻醉效果评估:观察不同部位(包括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神经完全阻滞情况。评估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感觉恢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霍纳综合征等)。(5)统计学方法:使用IBM公司SPSS统计软件(版本19.0)进行统计分析。首先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评估数据的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数据报告为平均值±标准差,并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否则,将使用非参数方法分析变量。使用例数(百分比)表示技术资料,并使用卡方检验对各组进行比较。P值<0.05被认为是显着的。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对比:如下表1所示,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2.2. 麻醉效果的评估:如下表1所示,与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相比,高浓度组的神经阻滞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高浓度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镇痛持续时间更长,患者运动组织恢复时间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三组间患者感觉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连续神经阻滞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骨科患者术中麻醉和术后疼痛管理,以提供有效镇痛效果,改善患者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与传统方法相比,使用超声引导下的ISPBP具有多种优点。超声引导技术使用超声快速定位臂丛神经,保持针头轨迹始终位于颈椎外侧,可尽量减少穿刺次数(可能导致颈部疼痛),并减少潜在的神经轴并发症风险。由于麻醉药在手术中使用广泛,且对于神经周围阻滞的范围广泛,麻醉药的使用浓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文献描述对连续型腰后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的浓度和体积不会影响神经阻滞的特征,这表明局麻药的剂量是决定神经束周围灌注效果的主要因素。罗哌卡因是一种具有镇痛活性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剂,当用于神经阻滞麻醉时,会导致患者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和感觉恢复延迟。罗哌卡因的作用机制是与神经元膜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的渗透,从而使神经元膜稳定并抑制去极化,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播,导致可逆性的感觉丧失[2]。先前许多报告评估了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周围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但有文献报道罗哌卡因具有更长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和阵痛持续时间,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持患者的运动功能。小剂量的罗哌卡因基础输注很少引起运动障碍,并可以促进康复。有文献报道进行重大肩部手术后,与超声引导的0.3%罗哌卡因和C5-6根/上干神经周围导管给药相比,0.4%罗哌卡因的使用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3]。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使用0.5%输注浓度的罗哌卡因对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完全阻滞率显著高于0.3%和0.4%浓度的罗哌卡因。同时,0.5%浓度的罗哌卡因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和更长的术后镇痛时间。一般地,麻醉剂毒性随着其浓度和剂量的增高而成比例地增加。理论上来讲,0.3%罗哌卡因的使用可能更加安全,但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高浓度组术后感觉恢复时间与不良反应率与低、中浓度组并没有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0.5%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的ISPBP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能有效提高神经阻滞率、麻醉起效时间,并延长阵痛持续时间。

参考文献

[1] 项绪强.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6):38-39.

[2] 王亮, 丁芳. 小剂量罗哌卡因麻醉在老年膝髋关节置换中的价值[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9, 035(001):28-30.

[3] 陈振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04):104-105.

猜你喜欢

麻醉效果罗哌卡因
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分娩镇痛及对母婴安全影响
无痛胃镜检查中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的麻醉效果研究
七氟烷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探析等效剂量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麻醉中的临床效果
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在烧伤休克期的麻醉作用探讨
舒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麻醉苏醒期的影响
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术后硬膜外镇痛60例疗效观察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中对母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