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意义”在语用学和语义学中的不同体现与比较

2020-08-13赵越华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语用学语义学比较

赵越华

摘  要:无论是语义学还是语用学,均是人们对于“意义”一直不断追求而产生的学科。本文重点阐述了“意义”在语义学和语用学中不同的涵义,并对其进行比较,指出“意义”在这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区别。语义学相较于语用学,并不把语言以外的事情考虑在内,只注重语言的字面意思;相反,语用学是一种将语言置于语境内研究意义的学科,它一般注重言语的行事意义。在区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之后,对于在不同场合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话语,我们会有一个比较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意义;语义学;语用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2

引言:

“意义”一直是人类探索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意义”这个词语本身就有多种含义,一方面,意义可以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而作为一个词语,意义有三个意思,一是指内容,二是指声誉名望,三是指重大事件的价值。在语言学中,语义学和语用学是理论语言学下的两个分支学科,这两门学科都是研究“意义”的学科,它们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对两门学科之间的界限,区别以及界面之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伍思静、张荆欣(2018)对这两门学科界面之争的再论,侯国金(2016)对两门学科中意义的讨论等。在语言学上,意义并不是简单的说话写字口语字面的意义,在不同的环境下意义会呈现其多样化。了解语用学和语义学中的“意义”的差异,对于理解话语以及语用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1.“意义”在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含义

1.1 “意义”在语义学之中的含义

“意义”一词具有很多种含义。语义学中探讨此含义的学者主要是利奇。在他的意义系统中,第一个意义是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它构成了意义的中心部分。利奇所指的意义,不只是词语的意义,还有比词语大的句子,篇章的意义。概念意义关注的是一个词语和它所指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例如谈及镜子时,不同的人可能脑海里呈现出形状各异的镜子,但它们却都是镜子,不会因为大小形状改变它的本质属性。

第二个是联想意义,它包括五种不同的意义类型。内涵意义指的是附加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意义。通过语言来表达喜恶,表达对一些事情带有感情的看法,对事情进行褒贬评价。联想意义指一段语言所表示有关的使用该语段语言的社会环境意义。比如两个谈话者之间的关系等。三是感情意义,通过这种意义,可以反映出讲话人的感情,以及讲话人对其所谈论的事情的态度看法。第四是反射意义,胡壮麟认为反射意义指的是“通过同一表达式的其他意思所传达的意义”(2014:90)。通俗点讲,反射意义是一个词一种意义的构成,对这个词的另一种意义的反应的一部分。最后是搭配意义,它是通过词语和其他词语的搭配产生的不同含义,如make和不同介词搭配时,其意义也会发生一些改变。联想意义包括的这五种意义均可变化,随着新兴事物的产生,有些词语句子的意义会有删减或增添。

在利奇的意义系统里,最后一种意义是主位意义。主位意义是“通过顺序和重音这些组织信息的方式所传达的意义的”(胡壮麟,2014:90)。和另外六种意义相比,主位意义更外围,更边缘,它的意义更多是通过词序和人们说话或者写字标出的重音决定的,可能一句话中能表达意义的只有加重音的某一个词语。

1.2 “意义”在语用学之中的含义

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了解“意义”在语用学中的含义。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中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并把句子分成两类:施为句和叙事句。施为句无法验证真假,也不陈述事实或描述情况,是用语言做某些事情,比如命名一艘船等。叙述句是用来描述说话人在说话时所做的事情,陈述某件事情且有真假性。在这两类句子中,施为句没有真假但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并且奥斯汀很快就意识到,这些条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因此他放弃了这种句子的分类方式,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讨“在什么意义上说话就是做事”。因此便有了行事行为理论。

在奥斯汀的行事行为理论中,说话人在说话时,可以完成三种行为:发话行为(locutionary act),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这三种行为中,因为第一种和第三种行为,前者关心字面上的意思,话语去掉语境只有文字的意思,第三种行为是通过说话完成或者说话产生的行为,受到社会或者个人心理影响太大,所以在这个理论中,奥斯汀真正关注的是行事行为,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所完成的行为,表达说话人的意图的行为。

综上所述,在语用学中,“意义”指的是语言使用的意义,即语言在发话语境想要表达的言外之意,说话人的意义。虽然在语用学上的意义,是语言使用的意义,研究的不是言语的字面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意义”是和语言字面意义相排斥,相剥离的。语用学的“意义”是以语义学中的意义为基础,结合当时发话者所处语境,让受话者推理出来的意义。

2.两种不同领域中“意义”比较

2.1固有意义和附加意义

语义学和语用学虽然都是研究意义的学科,但是它们两个研究的意义是不同的。在语义学中,我们只对发话者发出的口语以及写出来的书面语的言语本身的意义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单个词语的意思时,也只是注重它的概念或者在现实中客观所指的实体,是语言本身所带的含义,是其所固有的。相反,在语用学中,研究的“意义”是在使用语言时,我们也在实施另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警告,提問,打招呼等,“意义”是指发话之外的行为,我们想用语言做些什么。这些额外的意义以语义学中的意义为基础,结合语境,是语言本身所没有的一些意义,附加在语言固有意义之中。

2.2两门学科中“意义”的稳定性比较

语义学与语用学中,“意义”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总结而言就是,语义学研究的“意义”,是与说话时所用的词语密切相关。词语在语言学中是比较稳定的,在短时间内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单位。即使是在研究句子甚至是语篇的意义时,因为词语意义的相对稳定性,研究的是固有的词语以一定的句法组成的句子,所以这些句段的意义也会相对稳定,只要在同一个文化群体中,字面意思对于也大多数人来说,理解出来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偏差不会太大,比较稳定。语境對语用学通过话语传达的想法影响很大,不同场合的同一句话可能会有着不同的意图,也许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场合都会表示不同的想法。在这一点上,语用学中的意义过分依赖语境,意义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不同的人结合语境对同一句话的理解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了语用学中“意义”的不稳定性。不稳定性带给了语言更多种可能,丰富了语言的功能与作用。

2.3语境和非语言特征是两种“意义”的其中两个分界线

在语言学中,“意义”包含两个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的意义。语用学并不是在研究话语本身的意义,而是非语言意义和依赖于语境解读的意义,从这个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判断某种意义是语义还是语用意义。“意义”在语义学中,完全与语境割离,只局限在语言字面的意义里。而语用学中,不止包括语言意义,即语境决定的语言意义,还有非语言意义,范围会更广。而这两种“意义”也不是不可以区分的。

由于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的分工和研究任务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所以“意义”在这两门学科中有着明显的不同。“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orris)在他的符号学理论中首次提出语用学这一术语时就指出: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学研究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严世清,陈腾澜,1998:3)。这句话同时也说明了这两种“意义”的另一个区分界限,“意义”的发出者是不是包括语言的使用者,一般来说,研究人的话语行为一般会是研究语用学上的“意义”。

3.结论

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意义”,前者注重语言的能力,主要侧重语言固有的意义的理解;后者研究意义除去前者的“意义”即用一个公式表达是“语用学中‘意义=意义-语义学中‘意义”。这两种“意义”之间相互联系却也有所区分。两者就相当于地基和楼房的关系,离开其中一个,意义这栋楼房就无法建成。虽然在语言学上,两者分别用两门学科区分开来,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都是两种意义共同都在使用,穿插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Ferdinand de Saussure. 2001.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Yan Huang. 2012.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侯国金. 2013. 语义学和语用学,得一可安意义之天下——小议互补主义和语用学的跨学科潮流[J]. 哈尔滨:外语学刊. 第2期.

[4]胡壮麟.2014.语言学教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何兆熊.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刘文硕,逄悦. 2017. 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分界[J].佳木斯: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第2期.

[7]索绪尔. 1980.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8]伍思静,刘龙根. 2012. 语义学/语用学“界面”说——误导抑或启迪?[J]. 北京:中国外语. 第4期.

[9]伍思静,张荆欣. 2018. 再论语义学/语用学界面之争[J]. 哈尔滨: 外语学刊. 第3期.

[10]严世清,陈腾澜. 1998. 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J]. 济南:山东外语教学. 第1期.

[11]袁文,林允清. 2017《语义学与语用学之争》评介[J]. 上海: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第5期.

[12]赵觅,陈连丰. 2011. 语境——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分界线[J]. 北京:中国校外教育. 第4期.

猜你喜欢

语用学语义学比较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哈特的语义学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中文电视访谈中闪避策略的语用研究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