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以”:旧语新用

2020-08-13吴佳莹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

摘  要:“可以”最初为复合词,由“可”与介词“以”构成,后由复合词凝固为助动词“可以”,表示许可,允许之义。现在随着网络的兴起,“可以”有新的用法,作为形容词,表示欣赏,喜爱之义。从开始的“可以”做助动词到后来的独立成分,“可以”的语义也由表示客观条件转向了表示主观态度,有了“支持”和“欣赏”的感情色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关键词:网络热词;可以;旧词新意

作者简介:吴佳莹(1995-),女,甘肃兰州人,南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最容易变化的部分,往往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出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传播,一些词语,原为常用词,出现了新的意义。2019年的网络热词“可以”就是其中之一。

一、“可以”的常用用法

“可以”最初为复合词,由“可”与介词“以”构成,其例如下: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例(1)(2)(3)中“可以”可译为“可以凭借”,“可”表示“允许,许可”之义,而“以”表示“用、凭借”之义,二者都有意义。例(4)“可”与“以”中“以”的介词性减弱。康振栋和王健在《古代汉语“可以”的历时演变略考》[1]中提出“上古汉语的助动词‘可以源于可(助动)+介词(以),后表示条件的可能或具备某方面的能力。”由此可知,“可以”表示可能性与具备的能力的用法,此用法在古代就有,一直延续至现代,其例如下:

(6)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乡土中国》)

(7)期间,冯先生从经商的邻里和亲朋那里得知,木质家具,特别是红木家具销路好,市场需求大,制售厂家可以得到100%的边际利润。(《冯先生的故事》)

(8)由于该博士项目包括金融、财会、市场营销、管理经济学以及运筹学,说去了之后我可以选择其中任一学科作为研究方向。

由此观之,“可以”作为一个助动词,它的结构为“可以+VP”,此结构中的“可以”是“表示可能性与具备的能力”,这个用法是“可以”的常用用法,是从古代“可以”用法中逐步过渡凝固而来。

二、“可以”的新用法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可以”有新的用法,表示欣赏,喜爱之义,其例如下:

(9)撑伞的陈信宏我可以。(摘自网友评论)

(10)两代天后同台合唱!!我可以!!(摘自网友评论)

(11)粉丝说的紫菜组合我可以!!(摘自网友评论)

(12)湘籍“家乡推荐官”太绝了,哥哥我可以!(摘自网友评论)

“可以”常用于肯定句,表示“可能性与具备的能力”,而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并没有“可能性与具备的能力”之义,与“我”联用,表示的是一种主观的认可态度,即表示欣赏,喜爱之义,“我可以”的使用方法较灵活,可以做谓语,如例(9),可以做独立语,如例(10)。此外,网友在使用“可以”时,用“很”来修饰“可以”,这里的“可以”还是表示网友对某件事物的肯定。

三、“可以”流行原因分析

“可以”之所以成为近期大热的流行词,首先在于其本身可用于口头的肯定。如“你明天能来这里吗?”“可以。”“可以”能单独用于问答句中,表示许可之意,引申到对某物持肯定的态度。

其次,“可以”作为一个常用词,常在书面语与口语中出现,造句能力强。如它可以做助動词,后面加“VP”,表示可能性或许可之义。也可以单独使用。

第三,就语用主体而言,社会群体在语言使用中,常从常用义入手,了解和运用新事物。“可以”的新义在常用义的基础上引申而来,新义与常用义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传播中,更能为大众所知悉和使用。“可以”最初由“可”与介词“以”构成,后由复合词凝固为助动词“可以”,表示许可,允许之义。现在随着网络的兴起,“可以”有新的用法,此用法将客观条件的允许转变为主观态度的抒发,表示欣赏,喜爱之义。

四、如何看待“可以”的新用法

语言作为一个信息,它的传播过程可概括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2]五个阶段,语言使用者在接收新的语言时,往往会注重解码的过程。大众接触到一个新词时,会从词的旧义、形式的角度出发,理解旧词的新义。因此,一些完全新异的词语往往没有持久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大众在接收新的信息和语言时,无法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识别词的形式和内容,无法快速解码和理解新义。“可以”作为一个网络热词,其常用义与新义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语言使用者可以在解码时,通过旧义,更快地理解到“可以”的新义。

从语言的使用来说,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语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题旨和情境决定的,并非语言文字的本身有什么美丑在。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 便是丑。”[3]“可以”作为网络热词,它新义的出现将人们喜爱、赞赏的心理情感形象化、动态化。

参考文献:

[1]康振栋,王健.古代汉语“可以”的历时演变略考[J].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2]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5.

[4]杜思宇.“怼”:旧语新说[J].黄石: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