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实施跨文化适应策略 缓解来华留学生管理“痛点”
2020-08-13成立
成立
摘 要:面对新形势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挑战,做好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工作是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来华留学生跨社会文化适应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应从强化留学生汉语水平、加强校园生活服务支持质量和提升社会生活适应水平三个方面分别实施跨文化适应策略,帮助来华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缓解目前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出现的“痛点”,提升来华留学生留学体验,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管理;跨文化适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6-01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6.091
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吸引着国际留学生,来华留学已成为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发展趋势。据教育部2018来华留学生统计数据,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华留学,我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2019年7月,教育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留学生管理和服务趋同化。2010年教育部推出《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的外国留学人员预计达到50万人次,来华留学人员生源国别和层次类别更加均衡合理。在提质增效的要求下,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已成为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竞争力仍未进入世界“第一梯队”。从目前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趋势来看,除利用飞速发展的经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厚的留学条件等现有优势吸引留学生,中国想要在全球高等教育竞争中提升实力更应着眼于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在此新形势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值得学术界进行讨论和反思。
如何在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实施趋同管理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新挑战。但是趋同管理不意味着简单的等同管理,过去粗放式管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所以对留学生趋同管理的细化和具体实施就非常值得研究。目前少有研究从跨社会文化适应的角度对来华留学生趋同管理的精细化进行讨论。本研究试图对来华留学生跨社会文化适应情况已有研究进行概述,探讨高校从语言、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精准实施跨文化适应策略,尝试为缓解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中的“痛点”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来华留学生管理“痛点”概述
来华留学生管理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管理,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是留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作为短期居留在某一社会文化中的非本文化群体中的个体,成为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通常认为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ation)分为两个维度: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社会适应(Sociocultural Adaptation)。[1]然而,由于来华留学生的特殊性,其跨文化适应可划分为三个维度: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及学术适应。[2]以下主要从跨社会文化适应角度进行概述和分析,具体分为语言适应、校园生活适应和社会生活适应三个方面。
(一)语言适应问题
语言的适应程度是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中的重要因素,因为语言上的障碍是阻碍留学生与当地人交流互动的最主要因素。[3]
第一,由于语言适应的原因,短期留学生的不适应水平要显著高于长期留学生的不适应水平。
第二,来华留学生的语言适应水平与现实要求仍存在差距。虽然留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较好地完成日常交流,但是面对诸如就医等难度较高的语言任务,仍存在较大困难。
第三,留学生对汉语的使用通常僅限于课堂内,课堂外使用汉语频率较低。由此可见,不论对于学历生还是语言进修生,其汉语水平都亟待提高。
(二)校园生活适应问题
第一,对留学生支持服务质量还有提高的空间。部分高校留学生管理人员对留学生提供充分生活辅导的意识不足,导致留学支持服务尚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影响了留学生的留学感受。比如,对来华留学生初抵中国时的接机服务、入境相关手续办理以及居留证件办理等缺乏相关支持,导致留学生出现不适应情况。学校的迎新介绍性项目通常只停留在课业介绍等表面形式上,较少涉及学校饮食、宿舍、图书馆设施、网络使用等与留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第二,留学生普遍对参加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满意率低。一些高校在管理留学生时,在学生活动管理方面常采取区别管理的手段,导致来华留学生较少或几乎难以参与到中国学生的社团组织和群体活动中,造成留学生群体相对封闭,进一步降低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校园生活的可能性。
第三,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和居住习俗的不同等导致留学生出现跨社会文化适应困难。比如由不同饮食文化带来的对食物偏好的差异导致留学生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适应留学生活。
(三)社会生活适应问题
随着在华时间的增加以及逐渐适应我国社会和文化,来华留学生消除对中国的“陌生感”且对“归属感”的追求在逐渐增加。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留学生想要融入中国社会的愿望实现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因缺乏相关跨文化支持服务,留学生社会融入感低。部分留学生表示由于缺乏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难以进入中国社会各个层面。
第二,跨文化交际技巧获得渠道缺失,导致留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畏难情绪。有调查显示留学生对去医院看病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焦虑和担忧,这从侧面反映出留学生在社会交际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第三,一些留学生有在中国进行实习或就业的需求,但是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制约,留学生多形成与中国人隔离的小圈子,不仅对如何准备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的简历的输入不足,更缺乏寻求合适的实习就业岗位的渠道,导致留学生难以顺利地完成实习或就业,降低在我国社会生活的融入感。
三、高校实施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策略分析
针对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跨社会文化适应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对应策略,从根本上解决趋同管理中的“痛点”。
(一)前置汉语培训,提高汉语使用频率
消除来华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语言障碍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完成跨社会文化适应。
第一,将汉语基础课程前置,帮助留学生在抵达的初期能够迅速使用生活汉语。比如可以利用慕课或微课等授课形式,为留学生提供汉语拼音及口语表达等基础课程,帮助来华留学生在抵达中国之前习得基本的汉语生活词汇,缩短跨语言适应时间。
第二,有重点地进行汉语核心词汇和表达的输入。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对生活词汇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以工作组或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留学生掌握诸如就医和办理银行业务等生活核心词汇。
第三,针对课堂外汉语使用频率低的现象,高校可以组织与中国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与中国学生的互动,提高汉语使用频率,形成沉浸式学习氛围。
(二)提升留学生支持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学生团体
加强对留学生管理人员培训和提升支持服务质量是加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手段。
第一,注重入学前的信息提供。建立准确有效的留学信息获得渠道,比如通过微信平台或者电子邮件推送包括就读高校的信息、专业相关信息、当地生活信息、初抵当地时的接机服务等信息。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留学生的社会适应过程是一个从生存适应到生活适应再到学习适应的过程,应制订详细的留学生开学教育工作计划,新生教育内容应涵盖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中国社交礼仪与技能介绍等跨文化适应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增强学生团体的作用。留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最有助于国际学生习得交流技能,所以应该充分鼓励留学生加入各类学生团体,适当地开展中外学生结对互动活动,增强留学生的归属感。
第三,加强后勤保障。设立符合留学生生活习惯的公寓及提供相应的餐饮服务等,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留学生活。
(三)提供社会支持网络,引入实习就业指导
加强来华留学生对我国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在中国的生活。
第一,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扩大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高校可以组织留学生进入当地中小学参观交流,与当地社会团体进行互动。可以以诸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为载体,开展相关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留学生了解及认同中国文化。
第二,以講座的形式讲授跨文化交际技巧,了解中国人之间交往的基本礼仪规范,避免留学生在与当地人交往过程中产生文化冲突,从而降低留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焦虑感。
第三,引入留学生实习就业指导机制。高校留学生管理人员应积极做好留学生实习就业服务工作,比如帮助留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和指导制作中文简历等。支持服务虽然与学习并不直接相关,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其更好地实现文凭的价值,并使其在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增强留学生的归属感。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从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进行转变。针对来华留学生管理中的“痛点”,高校不妨从跨文化适应角度出发,将汉语基础课程前置,提高汉语使用频率,提升支持服务水平,为留学生提供融入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渠道,引入实习就业指导机制。综上,以跨社会文化角度作为当下来华留学生管理突破口,既加强来华留学生管理效率与质量,又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704.
[2]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文雯,刘金青,胡蝶,陈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