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究

2020-08-13赵赟龙

中国市场 2020年19期
关键词: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摘要]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为解决小微企业信贷难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在有关商业银行数字化、小微信贷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从小微企业融资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现状和风险控制难点,并结合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应用数字化转型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成功实践,探讨了使用强调信息维度多元化、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扩大信息共享范围等手段,尝试进一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关键词] 小微企业  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

1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是近年来我国开展普惠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1]在促进整体经济平衡发展、解决社会就业问题、鼓励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在政策上给予小微企业很大力度的支持。但由于小微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普遍盈利能力差、财务报表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及时,导致与商业银行间银企信息不对称。[3]商业银行考虑到贷款风险,往往会提出苛刻的贷款条件,尽量缩小风险敞口,从而形成了“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金融在信息方面的优势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已经成为了业界的共识。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借助搜索引擎、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算法模型,在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提升。 [5]并且极大地降低了融资的交易成本。客户端依托于网络处理的交易几乎无上限,边际成本极低。例如阿里小微贷的单笔操作成本仅为2.3元,相较商业银行约2000元的平均单笔贷款业务操作成本相去甚远。[6]另外,互联网金融可以突破地域限制,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线上签约,极大地扩展了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地理范围。[7]

当前,监管部门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制度体系已基本成型,尤其是对“两增两控”任务的考核,促使各家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认识逐步从“高度重视”转变为“实质落实”。 [8]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大中型企业的“去产能、去杠杆”进程加快,银行对公业务受到明显的影响;而政策对小微企业、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在市场上发挥着长尾效应。[9]小微贷款平均利率在商业银行整体贷款组成中单位资产收益较高,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总体上的利润提升,且能够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10]因此,不管是从整体经济政策环境上来讲,还是从自身业务结构调整上来讲,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数字化转型都是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11]

2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的现状

截至2018年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约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2017年末同期上涨8.2个百分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户数同比增长35.2%,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39个百分点。[12]总体来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较快,资金投放逐渐向低额度倾斜,符合小微企业特点。 [13]具体来讲,当前商业银行的数字化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逐步完善的顶层设计

囿于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在建设数字化平台时需要对整体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故而做好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如工商银行建立“融e购”、“融e联”、“融e行”三大平台,七大实验室。招商银行提出“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金融科技战略,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并拿出上一年利润的1%作为科研创新基金。微众银行扎根于互联网,开展“A+B+C+D”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的金融服务体系,不仅拥有自主开发的“微粒贷”产品,而且结合自身在信息技术及第三方支付数据方面的优势服务于其他金融机构。[14]

2.2对原有系统的升级改造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即在于对信息的深挖和利用,所以商业银行实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例如江苏银行的“e融”系列产品,引入税务、电力、第三方支付等数据,做到“三在线、三智能”即在线申请、在线合同、在线用款,智能营销、智能尽调、智能贷后。工商银行推出“经营快贷”“网贷通”“线上供应链融资”等产品,实现平台化获客、押品在线评估、数字化风控、贷款自动审批等功能。建设银行推出“惠懂你”移动端金融平台。将授信额度测算、预约开户、授信申请、贷款发放、还款管理等业务全部线上化,契合了小微企業融资频繁、单次融资量不大的特点。[15]

2.3实现信息的互通互联

互联网金融对信息数据量的要求决定了商业银行需要尽可能的扩展数据源,利用大量的“软信息”对客户进行“画像”,并建立或引入成熟的算法体系,以控制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例如江苏、浙江等地的地方政府建立银企互动平台,银行可通过小微企业注册信息进行精准营销,小微企业也可以在平台发布融资需求,双方配对完成交易,使得金融资源得以更加充分地利用。[16]

3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

3.1注重小微企业自身参数的引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大数据技术的利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对银行内部数据和征信、税务、电力、法院、公安、海关等第三方数据的综合利用上。诚然,相对以往主要关注小微企业财务指标的审贷方式,第三方数据能够为商业银行风控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但即便企业在第三方记录保持良好,也不代表企业具有足够的还本付息的意愿和能力。所以,商业银行在完善大数据模型建设方面应纳入更多与小微企业盈利能力直接相关的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参数:

3.1.1主营业务情况

商业银行不宜完全摈弃传统的风控模式,应当将以往评估企业现金流的方法数字化。虽然小微企业报表往往未经审计,可信度不高,甚至部分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并没有编制完整的财务报表,但是小微企业能够提供的主营业务信息依然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商业银行可将这部分信息代入税务、电力、工商、海关综合数据系统中进行交叉验证其真实性,建立集反欺诈系统和财务数据分析系统于一体的主营业务数据分析系统。

3.1.2区域经济水平

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与其所处的区域相关性极高,不同区域的小微企业在盈利能力方面相差较大。在省、市级维度,商业银行可以抓取整个地区的宏观信息进行精细化分析,对影响小微企业现金流的各个参数分类评级。在街道、商圈等微观维度,商业银行可以从政府机构获取范围内其他同质企业的经营数据,了解同类型企业的小范围竞争情况。

3.1.3行业景气程度

部分小微企业所处的行业呈现较强的周期性,企业可能面临受供需变化影响导致的利润波动,以及受舆论及突发事件影响导致的销量变化。商业银行在宏观信息方面相较小微企业自身有着更大的优势,应将行业信息作为整体数据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债务人所处的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合理的预测。

3.1.4人才质量情况

目前,大多数银行的风控模型并未将小微企业人才质量纳入考量范围中,例如学历、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但事实上,人才的质量是影响小微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可与国家学历认证系统、职业资格认证系统联网,对于部分国外著名资格证书建立查询系统,切实了解企业人才构成是否符合其发展方向。

3.1.5技术专利情况

部分小微企业所处的地域和行业存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象,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是否具有技术专利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了企业是否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可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系统联网,查询小微企业专利的拥有情况。

3.2加大直接融资的比例

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创业投资额720亿美元,是当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的5.14倍。而我国同期创业投资额350亿美元,仅占新增小微企业贷款的5.35%,直接融资比例仅在创业投资方面就相差近100倍。商业银行贷款虽然能在短期内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但债权比重继续提升的后果是会进一步推高小微企业财务杠杆率,加大未来的还本付息难度。目前我国在政策方面主要针对商业银行债权融资,而对直接融资方面没有详细的改革措施。本文认为,国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机制的形成:

3.2.1建立信息平台引导资本进入小微企业

在小微企业初创期,因为没有历史信用数据,缺乏有效的担保措施,小微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财务成本较低的融资。国家可建立小微企业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引导私募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进入小微企业。可对平台上的小微企业进行评估,分析企业发展潜力与资金需求,并与相应的资金供给方匹配。

3.2.2鼓励发展股债混合型融资

针对小微企业的自身情况,单纯的股权融资可能会让小微企业面临股权稀释,失去企业控制权,发展经营不自由,影响进一步银行融资等问题。国家可鼓励市场发展股债混合型融资,如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等。让社会资本先以债权的方式进入小微企业,以一定的条件可选择性地转换为股权,并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这样既降低了资金提供方的风险,也符合多数小微企业自身的控制权诉求。

3.2.3进一步完善新三板流动性和定价机制

截至2018年末,新三板挂牌公司10691家,其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六成。但目前新三板市场尚面临流动性不足和定价困难的问题,市场缺乏统一合理的估值方法,而流动性的不足进一步阻碍了新三板企业的市场化定价。国家可在进一步释放流动性的基础上建立大数据估值评级系统,引导新三板健康发展。

3.3强化信息共享范围

目前,仅有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政府试行了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而全国范围的工商、海关、电力、通信、金融、社保、司法等政府部门,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民间借贷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商平台、信用评级机构等民间机构的信用信息尚未实现全面共享互联。商业银行获取相关信息需要分别与各个相关部门和企业签订协议,无论是时间还是资金成本都过高。

所以,政府、金融机构、电商和信用评级机构等信息供给方应当共同探索建立全国范围的大型信息共享平台,打破数据边界,将可以于一定范围内公开的信息,在得到小微企业客户授权的前提下进行共享。这不仅可以减少商业银行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还能够完善风控数据模型,实现进一步的精准分析和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易纲. 关于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几个视角[J]. 商业文化, 2018(18).

[2]艾瑞咨询. 2018年中国小微企业融资研究报告[EB/OL].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812/3301.shtml.

[3]郑霞. 政策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5(1).

[4]林乐芬,蔡金岳. 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供求匹配情况调查[J]. 经济纵横, 2016(5).

[5]茹莉.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新選择[J]. 经济纵横, 2014(10).

[6]张楠. 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调研报告[J]. 财经智库, 2018(32).

[7]谢平,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12).

[8]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分析与展望:2017-2018中国中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报告[R]. 2017.

[9]王兴娟. 小微企业融资背景、困境及对策[J]. 学术交流, 2012(7).

[10]施刚. 国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模式比较与启示[J]. 金融论坛, 2016(1).

[11]刘右哲. 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探讨[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1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EB/OL]. http://www.gzcb.com.cn/article/shgk/jrzspjxc/09/158321.shtml

[13]谢治春.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品牌塑造模式[J]. 中国软科学,2016(6).

[14]孙娜. 新形势下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 宏观经济管理,2018(4).

[15]陆岷峰,周军煜. 数字化小微金融发展战略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2019(2).

[16]程华,程伟波. 新常态、新经济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J].金融监管研究,2017(2).

作者简介:赵赟龙(1988—),男,现任广州峰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获管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管理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信息系统。

猜你喜欢

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