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2020-08-12李会彬边秀举王丽宏孙鑫博
李会彬 边秀举 王丽宏 孙鑫博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
我国的草坪业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以及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促使我国草坪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继周先生[1]在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草坪业是草业科学的重要分支,草坪的面积基本与人口数量、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草坪业内涵丰富,是全民的巨大财富,应为全社会所共同享有、共同建设。
2006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国民体质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需求,河北农业大学在农学院设立了草业科学(草坪方向)本科专业,旨在为我国草坪科技进步和草坪业健康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草坪建植管理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河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经过10多年的专业建设,河北农业大学对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但在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尤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建设经济强省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完全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毕业生的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大众化,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对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够具体,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也没有体现出地方高校的特色和区域发展等要求。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首先,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其次,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个别课程已成为“鸡肋”,学生往往因学分已够而弃选;最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不能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草业科学专业设立以来,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着薄弱环节。例如,实验课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实验;各学期实验实习的安排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任课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实验教学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不能与植物生长的周期相吻合;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合作不稳定等。这些问题均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巩固。
(四)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绝大多数新入学的学生对本专业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也不知道知识的运用领域,对专业的认知度较低,专业思想不稳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实施了新生转专业的政策,部分优秀的学生转入其他专业,造成专业优秀生源的流失,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河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人才培养改革的措施
针对草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学校于2013年和2017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并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确定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
2017年,学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需求,明确了基于“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总要求,将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草坪植物鉴别、草坪草资源开发与新品种培育、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质量评价、草坪绿地规划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在科研院所、园林绿化、运动场草坪、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城市规划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从事草坪生产与技术、推广与应用、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清晰,既兼顾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适应了时代要求。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
1.设计课程体系架构
首先,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拓展教育4大类别的课程体系,学生必修或选修相应课程类别中不同模块内的课程,并要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通识教育类课程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两个模块。其中,通识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英语、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军事技能与军事理论、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通识选修课包括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自然科学与现代科技、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创新思维与创业训练等4个模块,学生至少修读10学分。由学校统一制定的生命类学科平台课程组成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同时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哪些课程为必修课程及最低的修习学分。专业教育类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两大模块,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拓展教育类课程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和学科拓展课程两个模块,专业拓展课程应体现专业交叉、学科前沿知识和产业发展动态,学科拓展课由学校统一设置。河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课程设置结构及学分要求见表1。
表1 河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课程体系架构
2.优化专业课程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学院对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和调整。首先,删除之前不适合培养目标要求或学生不选的课程。其次合并或增设了部分必修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优化后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①针对草坪科学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的发展趋势,增设了专业核心课程“草坪生物技术”和专业拓展课“无土栽培学”“农业化控应用”等,并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调整为专业拓展课,学生可以选修;②删除“草坪经营学”和“草坪养护设备”两门课程,前者与学校学科拓展教育课程存在重复,后者则由于学生工科基础较差,导致理论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学生常常不选,因此将该课程内容融入新增的“草坪实习实训”课程教学中;③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生产实践技能,增设了“草坪科学实验”(32学时)和“草坪实习实训”(2周)两门实践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对草坪养护设备进行现场讲授并开展实操训练等;④鉴于“运动场草坪”和“高尔夫球场建造与管理”两门课程内容的相似性较高,加之缩减理论教学学时的要求,所以将两门课程合并为新的“运动场草坪”课程,学时由原来合计64学时缩减为48学时;⑤考虑到“草坪学基础”和“草坪工程学”课程内容需要紧密衔接,因此将“草坪学基础”课程中的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内容和“草坪工程学”课程内容合并,删除“草坪工程学”课程,组成新的“草坪建植与管理”课程(课程教学包含1周的教学实习)。“草坪学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缩减后,增加了6学时的实验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主要讲授草坪草的生物学、草坪生态环境以及草坪质量评价等草坪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草坪植物鉴别能力。调整后的专业课程系统性更强,各课程内容的衔接更加紧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知识的连续性。
3.调整专业课程开设时间
为使学生尽早了解和学习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在2017年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改变了以往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课的传统做法,而是根据课程内容及其逻辑关系,将“草坪学基础”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第3学期)开设,“草坪建植与管理”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第4学期)开设。将专业课提前开设,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认知,还将为大学三年级的生产实习打下了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实施多样化课程教学
在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了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课堂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任课教师还在“草坪学基础”“草坪建植与管理”等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形式,通过将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和国内中文教材有机结合、将纸质教学材料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并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适度调整英文教学的比例,由少至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的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草业科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其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草业人才[2]。因此,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已成为国内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和改革方向[3-7]。河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8]。草业科学专业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坚持4年实践技能培养不断线,构建了由专业认知、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含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指导教师负责制下的“实验课—教学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路线图,保证学生的实践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30%。
河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实践教学主要环节包括:一是在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开展专业认知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二是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开展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三是基于导师制开展学生的科研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校内实习基地包括草坪科学实验场地和校园绿化草坪,总面积超过5千平米。在校外,学院与10余家企事业单位确立了实习合作关系,保证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性。
实践教学强化后,学生除了可以在校内教学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实习外,还可以到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参与生产实践,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学校绿化草坪的建植、更新以及修剪、施肥、浇水等养护管理工作,也可以参与校外实习基地如足球场草坪的铺植和高尔夫球场的练习场地——果岭草坪的建造等工作[7]。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锻炼,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巩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五)按“农时制”安排课程的生产实习
农业生物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域性,因此,农科专业的教学实践必须有相应的时空情景[9]。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相关农科专业(包括草业科学专业)采取了按“农时制”开展课程实习的方式,其总体思路是在修完学科平台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把部分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进行整合,形成贯穿整个植物生长季的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生产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也就是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至第7学期10月最后一个周末(含暑假)集中开展,在这个时段开展生产实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草坪草生长发育的进程、亲自实践草坪养护管理的关键技术,并在此期间完成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
(六)丰富新生专业教育内容
为了加深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学院采取了多种方式对新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首先由专业教师亲自担任班主任,通过专业思想报告会、与草坪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交流、往届毕业生的现身说法以及师生联谊活动等形式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其了解本专业和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帮助新生提升专业的认知度,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七)实施“精准培养”工程
为进一步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从2016年开始针对本科生实施了“精准培养”工程。具体做法是:新生入学后,在广泛了解农学院每一位专业教师及所在团队的教学方向及科研情况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意愿,选择指导教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指导教师在专业学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及学科竞赛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兴趣、就业意向等具体情况制定一对一的培养方案,在保证基本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实施差异化培养。例如,计划考研的学生可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以此培养和锻炼自身的科研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修读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在校内参与绿化草坪的养护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河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
通过教学改革,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专业的认同感明显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得到锻炼,生产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服务社会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3年来,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到100%,同时还为国内外相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截至2019年,已毕业本科生有235人,其中超过1/3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近3年来学生的考研入学率均在40%左右,考取(含保送)的院校既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也有荷兰瓦格宁根这样的国外名校。
自2013年以来,草业科学专业(草坪方向)本科生获得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项目立项5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项目成果先后获得2014年度“创青春”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2019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创新类)2项和河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约有30%左右的毕业生从事与市政工程、房地产、园林绿化、运动场草坪建植管理、草坪种子与设备销售、草坪技术服务等相关的工作,且多数已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已成为草坪总监或项目经理。相关用人单位如东方园林、棕榈园林、蒙草抗旱、朝向集团、恒大集团、万达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和多家高尔夫球、足球俱乐部等普遍给予毕业生较高的评价,认为河北农大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