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康复治疗的应用方案及有效性研究

2020-08-12王文沛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3期
关键词:肢体神经功能脑梗死

王文沛

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中医医院,湖南常德 415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在升高,直接危害人类健康,有部分患者在预后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或语言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已成为临床界研究的重点,特别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对患者日后肢体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2-3]。据相关报道[4],95%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是脑梗死开始后的11周内,日常生活能力的最佳恢复时间则是脑梗死开始的12.5周内。而国外部分学者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病情不再有进展后,48h内即可开始康复治疗,展开肢体功能康复训练[5]。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重点对不同时间段内对其展开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9~72岁,平均(56.5±5.3)岁;梗死面积 20~ 30cm2,平均(25.36±1.46)cm2;脑梗死病程 24~ 76h,平均(48.67±4.27)h;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7例、中度11例、重度12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57.9±5.6)岁;梗死面积 20~ 28cm2,平均(25.44±1.55)cm2;脑梗死病程 24~ 72h,平均(49.61±4.20)h;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8例、中度10例、重度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6-7]:临床诊断符合全国血管病会议脑梗死诊断标准,经MRI及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均为首发患者或在以往发病中无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发病时间在3d以内并且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在40~60分之间;患者未进行过动脉或静脉溶栓治疗,入组前已签订知情同意书,能够配合本次治疗。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以及合并有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精神疾病患者;患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患者;在本研究中再次发生脑梗死患者。

1.3 治疗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抗脑梗死治疗,给予抗凝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促循环药物。对照组患者在病情稳定2周后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病情稳定1周后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具体方法:患者先行床边康复训练,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肢体主动和被动训练,让患侧肢体进行分离合并运动,可采用健侧肢体辅助,由近端向远端进行肢体活动,每天进行2次,每次训练20min;同时对患者患侧身体进行电刺激治疗,每天进行2次,每次治疗30min;对患者语言功能进行康复练习,指导患者训练面部肌肉和神经,并对患者进行发音、咬字练习,告知患者重复描述训练者的话语。医护人员也可向患者提出简单问题让患者作答,并让患者多收听收音机刺激语言中枢功能,以改善其语言功能;待患者身体条件恢复后,可对患者肢体功能展开训练,先行坐立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再采用步态矫正器协助患者行走,并指导患者进行抬腿、旋腿等大动作训练,同时配合握拳、捏球等小动作训练;加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协助患者进行吃饭、穿衣、如厕等日常活动,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间,防止患者出现训练不适或过度疲劳。

1.4 观察指标

(1)采用Barthel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8],包括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活动内容,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2)采用FMA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9],总分为100分,其中上肢运动66分,下肢运动34分,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3)采用NIHSS评分法[10]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进行评估,包括意识、运动、感觉、语言等内容,总分42分,分值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分析,生活质量评分和运动功能情况评分均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评分情况比较(x ± s,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情况比较(x ± s,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比较(x ± s,分)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主要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引起大脑局部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脑组织细胞、中枢神经细胞受损或坏死[11]。患者病发后可引起机体多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基于治疗角度分析,目前康复治疗是临床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手段,其治疗目的主要是在确保最短时间内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其得以早日回归社会[12-13]。

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是造成患者预后不良,出现语言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认知障碍等不良情况的主要原因。有研究发现[14-15],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具有一定可逆性,部分受损神经元可修复再生,在发病后的3个月是改善患者神经损伤的黄金时期。在该理论基础上,临床十分重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致力于促进神经元的自我修复再生,尽可能地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康复治疗,结果显示,病情稳定后1周即开展康复治疗的观察组,其Barthel评分、FMA评分均高于病情稳定2周后开展康复治疗的对照组,且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展开康复治疗的效果更理想,可有效改善的患者肢体功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16]。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能够有效促进药物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改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广泛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肢体神经功能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