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在脑瘫患儿足外翻步态矫正中的应用
2020-08-12王玉娟贠国俊李瑞豪
王玉娟 贠国俊 李瑞豪
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深圳 518000
足外翻是脑瘫患儿最常见的足部畸形之一,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以及站姿造成严重影响[1]。针对这类患者,必须采取规范化的足外翻康复治疗,如若不及时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足外翻则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引起骨性关节炎[2]。肌内效贴贴扎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康复治疗辅助手段,其疗效已得到认可,但相关研究报道却不多。本研究选取有足外翻畸形的脑瘫儿童进行康复干预与评估,探讨肌内效贴在纠正脑瘫患儿足外翻中的作用,分析其对足踝部生物力学的影响,为肌内效贴在脑瘫领域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标准的脑瘫患儿,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10岁,平均(3.4±2.0)岁。35例为痉挛型,10例为肌张力低下型,8例为共济失调型,7例为不随意运动型。纳入标准:(1)可独立行走>2 米;(2)伴发单足或双足外翻畸形;(3)生命体征平稳;(4)符合中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讨论通过的脑瘫瘫痪相关诊疗标准[3];(5)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可能会对足部康复治疗造成影响的下肢疾病;(2)严重精神障碍;(3)因过敏等个人原因不能完成贴扎或全程观察的患者。经伦理委员会审批,按就诊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2±1.5)岁,平均病程(2.8±1.1)年,其中痉挛型17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共济失调型3例,不随意运动型4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5±2.2)岁,平均病程(3.2±1.5)年,其中痉挛型18例,肌张力低下型4例,共济失调型5例,不随意运动型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脑瘫康复治疗,包括针灸治疗、手法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具体如下:(1)手法治疗是指医务人员通过牵伸技术对患儿痉挛肌腱进行由弱到强的逐步牵拉,牵拉过程中缓慢加力,并配合以击打、重压松弛肌肉,以增强其收缩力,每日5次,每次2~3min。同时还可通过手握踝关节以刺激足内侧缘,主动诱发内翻和背屈,每日5次,每次30s。(2)针灸治疗是指将输出电极固定于陵泉、悬钟、太冲穴上的针灸柄,待针刺腧穴得气后,进行脉冲电治疗,以缓解腓骨长短肌痉挛。(3)物理因子治疗是指对胫骨后肌无力患者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使用低频刺激神经支配肌肉,使后者发生节律性收缩,从而促进肌力的提高,每日1次,每次20min。
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儿同时使用肌内效贴(山东威海鲁威械备20150024号)贴扎术,单次贴扎维持48h,3~4次/周,疗程12周。
1.3 评价标准
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4]:采用中国科学院研发的JPD1600 型足底压力测试仪。测量一个步态周期中站立相和摆动相时患儿足底不同区域所占压力的比例以及着地时相。
使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5]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共分为5个级别,级别高低与运动功能呈反比。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采用Mann-Whitney U。以α=0.05为检验标准。
2 结果
2.1 治疗后各足底区域支撑占全掌压力百分比
接受不同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足前掌内侧缘、足弓内侧缘足弓内侧缘占全掌压力百分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足前掌外侧缘、足弓外侧缘和足跟占全掌压力百分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治疗后各足底区域占支撑期百分比
接受不同方式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着地时相、前掌接触时相占支撑期百分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整足接触时相低于对照组(P<0.05),离地时相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治疗后两组GMFCS分级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GMFCS分级差异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治疗后各足底区域支撑全掌压力百分比(%)
表2 治疗后各足底区域占支撑期百分比(%)
表3 治疗后GMFCS分级比较(n)
3 讨论
足外翻是小儿脑性瘫痪的常见畸形之一[6]。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患儿足部内侧缘降低而外侧缘升高,导致足底朝外,最终呈现为平足、马蹄、后足外翻、前足外展等状态[7]。患儿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伴随疾病的加重,患肢各关节会相继发生程度不一的畸形,轻者关节疼痛,重者无法行走[8]。因此,脑瘫患儿的足外翻,理应及早诊断与评估,并制定规范、循序渐进和有效的康复治疗,更能有效预防畸形的发生和发展,维持足弓正常形态和功能。
肌内效贴(kinesio tape,K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绷带,由Kenzo Kase 于1973年始创,经欧美改良后应用于运动医学界,并广泛延伸到神经康复。肌内效贴贴扎技术是一种将胶布贴于皮肤以达到增进或保护肌肉骨骼系统的非侵入性治疗[9]。近年来,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在康复治疗领域发展快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骨科疾病、神经疾病和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中。国内外研究显示肌内效贴在缓解疼痛、消除肿胀、改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增加关节稳定性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10]。
肌内效贴贴扎技术作为新兴的康复辅助手段,因其操作简单,安全,并可将治疗效果带回家中,在儿童神经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国外关于肌内效贴用于脑瘫患儿的研究显示:(1)改善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和控制;增加手的最大握力和捏力[11];(2)能促进脊柱稳定、提高正常姿势对线[12];(3)采用肌内效贴后患儿运动启动时间以及坐-站终期的最大踝屈值降低[13]。而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GMFCS分级优于对照组患者,提示肌内效贴在该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作用,笔者认为其具体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1)肌内效贴通过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可有效提升运动效能,改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效能,从而令脑瘫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得到改善[14];(2)肌内效贴布可用作脑瘫综合康复中的另一补充手段,令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的坐位平衡、姿势控制能力、躯干肌张力均得到改善[15];(3)肌内效贴技术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膝过伸。故肌内效贴能促进脑瘫患儿肌肉协调和关节的固定,有效达到矫正不当姿势和改善平衡的功能[16]。
综上所述,肌内效贴能显著改善脑瘫患儿足外翻畸形,为脑瘫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