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干预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影响
2020-08-12吕雪洋付美岩杨晓雪
吕雪洋 付美岩 战 伟 赵 鑫 杨晓雪▲
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康复医学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眼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3.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据相关医学统计,我国现有偏瘫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200万,且发病率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按此计算,若控制情况不理想,到2030年,偏瘫患者将达3100万[1-3]。患者发病后,症状轻微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偏瘫步态,如行走时上肢屈曲,偏瘫下肢划圈等,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重症患者则生活无法自理[4]。因此偏瘫不仅给患者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治疗和经济负担,也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难题[5]。为了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我院康复科在传统护理工作基础上,将营养干预和运动想象疗法融入护理工作中,经过为期1年的护理实践,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肢体功能,护理效果较为理想,现总结护理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我院康复科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患者;(2)单侧肢体偏瘫患者;(3)生命体征平稳;(4)语言和理解能力正常;(5)年龄≤80岁。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脏器重度功能不全患者;(2)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患者;(3)精神类疾病患者等。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和患者签署同意书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52~79岁,平均(65.4±6.8)岁;左侧偏瘫患者29例,右侧偏瘫患者16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54~78岁,平均(65.7±7.2)岁;左侧偏瘫患者30例,右侧偏瘫患者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如对患者患肢进行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被动训练包括踝关节背屈、肩外旋外展和膝关节伸屈等,主动训练包括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等[6]。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基础上,增加营养干预和运动想象疗法的护理环节。如在营养干预方面,根据患者营养情况,按患者每千克体重25~35kcal/d配置营养膳食,其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热量比为2∶1∶1。在运动想象疗法环节,具体护理工作如下:(1)前期准备。护士先向患者讲解运动想象疗法的原理和注意事项,然后将患者带入安静的病房中;(2)运动想象护理。护士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精神和肢体呈放松状态。然后为患者发出运动指令,如骑车或跑步等。此时患者随护士的指令,想象完成相关动作;(3)运动想象疗法结束后,护士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室内环境中,倒数10个数后,让患者睁开双眼,护理过程随之完成。患者每次护理时间为15min,每日2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护理30d。
1.3 观察标准
(1)比较患者体重;(2)比较患者营养指标。主要比较指标包括血浆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等;(3)比较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为标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越好[7];(4)比较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简明健康状况量表为标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8]。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0.0分析和比较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体重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体重均大于护理前,同时观察组体重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体重比较(x ± s,kg)
2.2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血浆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以上指标检测结果均高于护理前,同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护理前。同时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x ± s,g/L)
表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 ± s,分)
3 讨论
脑卒中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中70%~80%的患者会遗留偏瘫等后遗症。患者发病后,典型的症状表现如同侧上肢、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出现障碍,如在走路时呈偏瘫步态,即上肢屈曲,下肢画圈等,重则丧失生活能力[9-11]。且患者偏瘫时间越长,后期的治疗难度也就越大。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方面,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如徐宇静[12]将循证护理的理念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制定的护理工作如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和功能康复训练等,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李玉璞[13]采取路径式康复护理模式对患者加以护理干预,护理路径由良肢位摆放、患侧肢体被动运动和健侧肢体主动运动等衔接组成。护理后,取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金振华[14]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工作中,具体虚拟现实训练方法包括城市驾车和小路径相遇等。干预后,患者的平衡能能力和上肢肢体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在学习和总结以上护理经验的过程中,发现均存在以下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普遍缺乏对患者的营养情况的干预;另外,现有的护理训练方法,训练过程较为枯燥,影响了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对于初期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很难长期坚持。而金振华[14]提出的新兴的训练方法,虽然赋予康复训练的趣味性,但主要是问题在设备的构建成本较高,一般的中小型医院不具备购买的条件和能力。
因此,我院康复科将营养干预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融入护理工作中。在营养干预护理环节,按患者每千克体重25~35kCal/d的比例配置营养膳食,以此为患者后期的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在运动想象疗法护理工作方面,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15]。其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训练过程类似于一个游戏环节,便于患者长期坚持。而且不需要医院购买额外的仪器和设备,护理过程开展容易,易于实现。
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营养干预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护理干预后,患者体重明显增加,营养指标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也优于采取常规疗法的对照组,取得了预想的护理效果。
在偏瘫患者开展营养干预结合运动想象疗法的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工作的优化,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建议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前,先对护士开展合理的培训工作,如聘请营养科医生为护士讲解营养护理的原理,积极主动开展运动想象疗法的相关训练和操作等,以保证和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
综上所述,营养干预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有效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建议进一步加强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