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成昆铁路的中国精神意蕴及时代价值

2020-08-11单孝虹

中国西部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新中国

单孝虹

[摘要]新中国成立伊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擘画了新中国的工业化蓝图,规划了大西南的铁路网,在风云变化的1964年又据国防和经济双重考量制定了西南大三线建设战略,设计了“两基一线”的重要项目,领导中国军民修筑了世界奇迹——成昆铁路,使大西南的天堑变通途。老成昆铁路的修通运营,实现了大西南人民的百年铁路梦想,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战略眼光和为国为民情怀;彰显了中国军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凸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展示了铁路人爱岗敬业、为民服务、甘于奉献、民族团结等社会主义价值追求。这些精神财富比成昆铁路给国家和西南人民带来的物质价值宝贵万分,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和弘扬。

[关键词]新中国;三线建设;老成昆铁路;中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0)03-0037-11

[作者]单孝虹 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都 61007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70年何等辉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老成昆铁路就是新中国的“奇迹”之一,它曾被多国专家认为“不可能”,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的中国军民成功修筑了老成昆铁路,它与美国的阿波罗号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这条在“修路禁区”修筑的钢铁大道,至今已运营了50年,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彰显着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今天成昆铁路复线正在用先辈们想不到的先进机械建设,追溯老成昆铁路创造奇迹的历史轨迹,揭示其中国精神意蕴和时代价值,将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注入不懈的精神动力。

一、新中国成立前大西南人民的铁路梦未能实现

铁路本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世界贸易发展与资产阶级民主文明的总结”。然而,近代中国的铁路却充满列强欺凌的辛酸,孙中山的铁路梦想在民国时期也未能实现。

1.近代以来列强企图在中国大西南修筑铁路谋利

在1840年前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英、法等国在把中国西南周边的印度、尼泊尔、缅甸和越南等国殖民后,觊觎在中国“后门”修铁路,派众多的“探险队”“考察队”“旅行队”进入我国西南收集山川地理、水文气象、人文风物、农产矿产、民风民俗等各种情报,探测路径,以资修建铁路掠我资源。《南京条约》的签订使英国在中国攫取了特权,一些英国人就急不可待地提出了在中国修建铁路的计划,一个英国少尉军官独自勘探了从缅甸到中国云南的线路后,于1856年第一个提出滇缅铁路的线路规划。这得到英国政府和商人们的大力支持。随后,不少的英国人肆意闯入中国云南窥视线路,甚至还有英国人提出“一个综合的铁路系统计划”,包括了从西南到扬子江沿岸的线路。此后,英国人将勘测路线从武汉延伸到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几乎将中国西部地区全部勘测完毕。在辛亥革命前几年,英国人还提出了印藏、川藏铁路以及设计的“三C”国际铁路与滇缅、印藏、川藏铁路衔接的计划。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法国发动中法战争,法军在中越边境被清军击败,向清政府提出议和。但腐朽的清政府居然接受和谈的要求,进而妥协退让,使法国乘机攫取了广西龙州铁路筑路权。中日甲午海战后,失败的清政府于1895年4月被迫与日本明治政府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极大地触动了德、法、俄三国的在华利益。他们打着“友善劝告”的幌子,以日本归还辽东给中国为条件,逼迫中国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酬报费。法国自持邀功,威逼清政府出让了从越南境内直达中国云南昆明的滇越铁路筑路权。后来法国人在广西开筑龙州铁路没有结果,却打通了滇越铁路,并准备在云南境内修筑支线,还企图延伸至贵州、四川,乃至中国腹地。正如斯大林所说:帝国主义不仅在军事上侵略中国,还控制着“中国工业的命脉即铁路、工厂、矿山、银行等”。

2.大西南人民为捍卫铁路权而斗争

列强在大西南修铁路获利的野心并未实现,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除了法国人修了一条米轨滇越铁路到昆明外,英国人没有动工修建一条铁路。原因不只因为西南地势地质的复杂,更主要是西南民众维护主权的激烈斗争,从而迫使他们的各种铁路计划破产。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次年,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民众为了拥有自己的铁路梦,为争取民办铁路护卫主权,坚决反对外国人修筑铁路,于1911年夏天爆发了激烈的保路运动。清廷紧急调遣驻武昌军队入川镇压四川保路同志军时,革命党人乘武昌清兵军力空虚之机爆发了起义。可以说,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纪念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烈士而修筑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至今矗立在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公园,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德赞誉道:“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

3.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大西南铁路网建设梦想

孙中山先生举起“三民主义”的大旗向封建统治阶级发出了资产阶级革命呼声,他不仅为中华民族独立民主而革命,而且为追求国强民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建国方略》,并提出了铁路立国的设想,强调铁路是“国家兴盛之先驱,人民幸福之源泉”。

1912年,辛亥革命后不久,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已经基本实现,着手谋划“民生”建设,将铁路建设列为重点。1912年7月,已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在上海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欢迎会的演说中明确提出了铁路立国的设想,他说:“凡立国铁道愈多,其国必强而富。”并以美国西部开发为例强调了铁路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说:“中国地大物博,如满洲、蒙古、西藏、新疆等处,皆是殷富之区,徒以无铁道,故全国不能受其利益。如美国新旧金山,昔时亦属荒凉,自筑铁道后,一变为繁盛之区。”他力排众议极力主张在我国西部新疆、西藏等地修筑铁路,把西部丰饶物资运往东部,并为此设计了西北、西南、中央、东南、东北和高原铁路计划。

1912年9月,袁世凯授予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并委任他为“全国铁路督办”。孙中山就任此职后,旋即在全国考察修铁路之事,足迹先后遍及华北的京奉、津浦和华东的沪宁、沪杭、南浔等地,他还到日本长崎、东京、大阪、横滨等地考察铁路,并积极筹措筑路经费。可惜,随后袁世凯下令撤销孙中山的铁路督办职务,废除孙中山签订的一切铁路合同。孙中山建筑铁路的计划未能如愿,他于是将自己的铁路梦想寄托在《实业计划》一书的写作中。

二次革命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4月設铁道部主管铁路建设,1932年7月,国民政府还颁布了《铁道法》。一些省、区筹办的公营铁路开始建设,一些新军阀和地方势力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也集中力量修筑了一批公营铁路,如杭江铁路、同蒲铁路、淮南铁路和东北地区的一些铁路等。蔡锷、杨森等多个地方势力也想在西南筑路,四川省政府也曾设想了筑路计划,可惜都付诸东流。

我国地质学家常隆庆也曾于1937年2月,在其呈报的《宁属七县地质矿产初志》中,给国民政府提出了建筑成昆铁路的建议主张,认为攀西地区矿产丰富,可惜对外交通被横断山脉和大凉山阻隔,他考察攀西地形地质条件后,提出“其对外交通之整治,盖迫不容缓。而最要之干线,厥为北通成都,南通昆明之铁路”。然而,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常隆庆的成昆铁路梦想也只能落空。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铸就“世界奇迹”——成昆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斗志,在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废墟上,擘画了工业强国的美好蓝图。用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秩序后,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工业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仅用20多年时间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中国西南人民的百年铁路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实现。

1.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擘画中国大西南铁路蓝图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建设中国铁路的梦想就纳入了毛泽东同志擘画的新中国蓝图中。1948年10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九月会议的通知中就指出:“必须尽一切可能修理和掌握铁路、公路、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加强城市和工业的管理工作,使党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乡村转到城市。”根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原军委铁道部改组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接管了两万多公里铁路,但其中大部分需要修复才能使用。新中国刚刚成立,在大西南修筑铁路的计划就提到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1950年1月10日,毛泽东同志看了陈云等同志关于财政经济的几项情况的报告后,即电示他们:“用军队修筑天兰、天成、成渝、叙(指叙府,今宜宾)昆、滇黔、黔桂、湘桂清线甚为必要,望即着手布置进行。”同年1月17日,中央军委和铁道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铁路工程计划联席会议,朱德总司令到会对新中国铁路建设作了重要指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团结,白手起家,忘我拼搏,开拓创新,在百废待举、经济最为困难的条件下修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1950年6月-1952年7月),实现了西南人民拥有自己的铁路的伟大梦想,极大地激励了西南人民修筑铁路的热情。

2.力排苏联专家意见,中国军民在“筑路禁区”成功修筑成昆铁路

1952年9月,铁道部撤销工程总局,成立新线施工局和基本建设局,加强铁路施工的组织管理。同年11月,为开展西南地区的铁路建设,又成立西南设计分局和第二基本建设分局。西南铁路设计分局(中铁二院)接受了勘测成昆铁路的线路走向,制定修路方案的任务。1952年年底,选线专家蓝田和郭彝两位工程师,率领由勘测、地质、水文专家组建的勘测小分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艰苦卓绝的勘测历程。1953年初,勘测小分队设计了三个成昆铁路的备选方案:一是东线方案。即以成渝线内江为起点,南下经过自贡、宜宾、盐津、彝良、威宁、宣威、曲靖到达昆明,全长889公里;二是中线方案,即以成都为起点,南下经过眉山、乐山、宜宾、屏山、绥江、巧家、东川、嵩明到达昆明,全长810公里;三是西线方案,即以成都为起点,南下经过眉山、乐山、峨边、喜德、西昌、德昌、会理、广通到达昆明,全长1167公里。西线方案地区地质地貌非常复杂,有一半位于烈度7-9度的地震区,绝大部分处于高山深谷之间,跨越大渡河、金沙江等河流,河谷两岸多是悬崖峭壁,而且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1953年3月,我国专家向苏联专家介绍三条线路的修建方案时,主张选用西线方案,认为西线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苏联专家却认为西线方案是筑路禁区,根本“不可能修筑铁路。1954年年底,苏联专家亲自走进我们提出的“西线”方案的大山区考察,他们认为比在资料上了解的条件还要险恶,更加坚定认为“不可能在这里修铁路。

1954年6月,我国地质考察队在西线附近的攀枝花探明了高品位铁矿贮藏及铬、钪、钴、镍等多种稀有金属贮藏。蓝田等专家再次力主从“西线”修筑成昆铁路,9月几套方案送到北京。周恩来亲自组织权威专家进行反复论证研究,1956年初,党中央认为西线方案和国家建立纵深战略后方的思路基本吻合,正式决定采用西线方案。3月,铁道部决定成都至峨眉段进行定测并进入施工。1958年,成昆铁路正式开工建设,由铁二局、铁四局、大桥工程局和铁道兵4个师负责施工。

1964年5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同志从存在着战争严重威胁的估计出发,提出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以在“三五”计划时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问题,最主要是加强中西部的三线建设以备战备荒。他特别强调应该在四川的攀枝花建立钢铁生产基地,同时“应该把攀枝花和联系到攀枝花的交通、煤、电的建设搞起来”。6月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搞第三线基地大家都赞成搞快一些,但不要毛糙”,“攀枝花铁路最好两头修”其后中国军民奋战六年,于1970年7月胜利修通了成昆铁路。

三、成昆铁路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是新时代激励大西南人民奋斗拼搏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古重视气节与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成昆铁路修通运营,实现了中国大西南人民的百年铁路梦想,不仅给国家和西南人民带来巨大物质价值,而且为我们创造了永远值得珍视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1.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战略眼光和为国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仅以本文讨论的新中国大西南铁路建设为例,我们可以充分看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战略眼光、为国为民的赤子情怀和勇于开拓创新的豪迈胆识。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更好些。这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对革命胜利后新中国的建设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的最初思考,为新中国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定了基调。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继承者,中国共产党要开发大西南,重新设计中国的工业布局,更为有可能爆发的世界大战而备战备荒,建设大西南铁路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必须要干的大事。西南地区资源丰富,其中许多地方曾是当年红军长征时播下革命火种的少数民族地区(比如涼山彝区),孙中山先生曾经设想建设大西南铁路网的梦想在民国时期未能实现,旧中国的工业也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城市,国防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中南地区,大西南在新中国成立伊始非常落后,实现西南人民的铁路梦想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责无旁贷。

毛泽东同志以一腔赤诚强调,为国为民是修筑铁路的出发点,号召铁道部队,“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建设人民铁路”。邓小平主政西南时,重庆解放不久就着手成渝铁路的建设,他说,“我们调出一部分部队参加建筑,也是为着替人民少花钱,把铁路建设起来。许多困难问题,必须要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逐步地求得解决和克服”。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时,周恩来欣然题词:“修建铁路,巩固国防,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着重制定“一五”计划,百年中国铁路梦想得以着手规划和实施。1953年9月8日,周恩来在谈到“一五”计划时强调指出:“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不发展交通运输业,工业也无法有大的发展。当前特别是要把西南、西北和华北之间的铁路线连接起来。”1953年10月29日,邓小平在主持政务会议讨论《关于铁道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部署的报告》时强调:“铁路是为经济建设和人民需要服务的。”今天当我们翻出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中国铁路建设的专题规划时,依然不由得感动万分,使我们拥有了实现铁路梦想的制度供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就明确指出:“为着发展运输业,特别是铁路的建设,使之适应于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居民对交通的需要,同时发展邮电事业,使之适应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字里行间处处体现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

1964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做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由于缺乏跨区交通条件,特别是在群山环绕且大部分属于山区的西南地区,资源不易流通,铁路建设迫在眉睫。所以毛泽东同志曾说攀枝花搞不起来、成昆铁路修不好,他睡不着觉,“以大区或者省委单位搞点军事工业,准备游击战争,有了那个东西,我就放心了”。在1964年4月成昆铁路复工前,朱德到成昆铁路碧鸡关隧道考察施工情况,亲切慰问在隧道施工的官兵们,激励官兵“以劳动为荣、以艰苦为荣、以铁道兵为荣”,争时间,保质量,克服困难,打通隧道。1965年11月,邓小平视察西南三线建设现场,在成昆线视察时不仅为官兵鼓劲,也关心工人的施工安全。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吕正操向邓小平汇报工作时告诉他,在成昆线上建了许多小型火车站,主要是为了方便山区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邓小平高兴地说:“很好嘛。搞铁路建设就是为人民方便。”在成昆铁路大会战期间,毛泽东就急切地询问吕正操:“人上去没有?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没有?”“人上了那么多,吃得上吃不上饭?”关怀之情,溢于言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爱民爱兵的情怀至今都让筑路官兵难忘。

2.彰显了中国军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成昆铁路在苏联专家预言的“筑路禁区”修筑成功且营运至今,是铁道兵官兵、工程技术人员、铁路工人、民工及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以对祖国的无比赤诚,以身许国,战天堑、凿隧道、筑大道,敢于吃苦、敢于奉献、敢于牺牲、重于求实、善于团结,造就了20世纪的人间奇迹。35万的筑路大军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奋斗拼搏、英勇牺牲,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感天动地的佳话,更为我们留下了振奋人心的中国精神,展示了中国力量和中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坚强的毅力克服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决心修路报国。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云南和四川的一段路程与成昆铁路的一段线路相交叉、重叠。“金沙江的太阳,马道的风,燕岗打雷如炮轰,普雄下雨如过冬”——这是成昆铁路线上广为流传的民谣。从勘察、设计到施工,气候多变的崇山峻岭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侵蚀着筑路军民的肌体,险要陡峻的地形地势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工程师蓝田在一次勘察地形时摔断了肋骨,医生要他休息一月,他带伤不离现场,直到任务完成。成昆铁路着手勘察、规划和设计时间都不算短,路线设计是比较严谨的。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当时修路技术的限制,要在筑路禁区修铁路,在典型的急流冲刷的长峡谷地带,两岸高山峭壁,几乎无立锥之地,在深山峡谷中架桥凿洞,非常危险,在复杂地貌中“逢山凿路,遇水搭桥”,会时常遇到自然灾害。由于意外事故的发生,有2100多名铁道兵为修1100公里铁路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自然环境再苦,筑路军民想着当年红军长征时有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穿不暖吃不饱,却要爬雪山、过草地,只因革命理想高于天,最终完成了北上抗日的伟大任务。筑路军民都认为修路的条件比红军长征时好多了,他们在“山高崖陡云断路,人行百里无炊烟”的地方写下新的诗篇,胜利修通成昆铁路,铸就世界奇迹。

其次,筑路军民从工程师到普通的建设者团结一心,敢于奋斗,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成昆铁路完全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充分彰显了中国人开拓创新的精气神。1985年,“在复杂地质、险峻山区修建成昆铁路新技术”项目荣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昆铁路共有隧道427座,平均2.5千米一座隧道,隧道长度占全线长度的31.48%,是当时我国通车铁路隧道最多、占线路总长百分比最大的一条干线。当年技术人员深入险山勘探地质,深入民族地区,向群众实地调查访问,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走乡串户请老乡做向导,研究了30余种方案,花费了半年余时间,才选定了最后的路线。工程师们充分发扬创新精神精心设计,成立了由工人、战士为主体,由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参加的“三结合”技术革新小组,从团结协作上抢速度。即在具体的施工进程中,设计人员参加施工,并和铁道兵战士及工人们一起发扬巧干实干的工匠精神进行创新。如,桥梁设计上有各种轻型墩台;隧道设计上有各种新型衬砌;信号设计上有电子调度集中以及整体道床、锚杆挡墙等五十多个项目。

3.展示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力量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了成昆铁路的修筑计划后,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协调各方力量,中国军民齐上阵,团结一心修筑铁路,创造的诸多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在苏联专家预言是筑路禁区的地方修筑铁路所遭遇的困难是巨大的,例如,1959年新中国遭遇了第一次经济滑坡,其后持续3年的困难时期,使得1958年至1963年之间,成昆铁路经历了“三上三下”。1964年8月,在党中央加快西南后方“两基一线”建设的号召下,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在成都成立,具体指挥西南“三线”大会战。9月12日,铁道部发出《关于加速修建西南铁路,动员全路支援勘测设计和施工力量及有关问题的指示》。随后,铁道兵部队、工程技术干部、铁路局的工人及沿线地方民工共30万人的筑路大军决战于崇山峻岭中,仅用六年时间打破了多国专家所说的在“筑路禁区”不可能建造铁路的预言,创造了13项世界铁路之最和18项中国铁路之最,在世界铁路勘测设计建设史上实属罕见。如隧道成洞的速度之最,20世纪60年代,我国隧道成洞平均速度只有20米左右。1965年,经过成昆铁路施工人员不断改进工艺,关村坝隧道创下了双口成洞各百米的纪录,中共中央曾专为他们发出贺电以资鼓励。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之一,成昆铁路运营至今,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为航天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为西南地区人民的进步和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70年7月,成昆铁路通车的当天,攀枝花钢铁厂的第一炉铁水也出炉。1970年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成,大家都知道它现在是世界知名的航天城,却不一定知道发射所需要的原料、装备和高精航天器,都是通过成昆线运送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成昆铁路和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4.充分展示了铁路人爱岗敬业、为民服务,甘于奉献、民族团结等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修筑成昆铁路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战略和国防需要,更是为了沿线各族人民的民生改善。成昆铁路承载着沿线千千万万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修路时各族人民为筑路大军送粮送菜积极支援铁路建设,铁路修通后,沿线各族群众也加入到铁路职工队伍,20世纪70年代初,成昆铁路上就有彝、傈僳、纳西、阿昌、普米、傣、白、回等十个兄弟民族的近千名铁路职工,充分体现出民族紧密团结、勇于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从20世纪70年代的临危不惧、舍身救旅客受到各族人民称赞的甘洛车站公安派出所彝族民警木洛木牛,到2017年被评为全国春运“最美铁路人”的普雄至攀枝花5633/5634次扶贫“小慢车”列车长阿西阿呷,成昆铁路从修通到运营至今,涌现了无数各族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甚至舍身为民的感人事迹,在于无声处折射出铁路职工爱岗敬业、为民服务,甘于奉献、民族团结等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5.新时代大西南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需要弘扬老成昆铁路精神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近50年来,成昆铁路沿线的大西南各族人民搭上与新中国共同进步的列车,一步越千年,从刀耕火种到拥有现代化的蔬菜种植基地;从交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到交通便捷及拥有了像攀钢那样的大型现代化工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成昆铁路沿线地区除了成都、西昌、攀枝花、昆明经济社会相对较发达外,大部分地区依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四川凉山彝区至今仍然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三区三州”之一。截至2019年,凉山州实现14.19万贫困人口脱贫,318个贫困村退出。脱贫攻坚到了攻城拔寨的最后阶段,为确保剩余的300个贫困村在2020年退出、17.8万贫困人口脱贫、7个贫困县“摘帽”,打赢凉山脱贫攻坚的最后战役,更为了实现凉山未来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我们还千万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懈怠之心,后发奋进的任务依然严峻,依然需要我们弘扬爱国奋斗拼搏的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黄大年同志时所说,“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人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如今,新的成昆铁路复线扩能改造工程正在加緊建设中,一群战斗在大凉山成昆铁路复线扩能改造建设工地上的90后年轻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他们表示要发扬老一辈成昆人爱国奋斗的精神,立志早日高质量修好铁路,使之成为沿线人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提到了这封信,他为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人民的担当和忠诚感到欣慰。这群年轻人得知总书记的鼓励后激动地说:“绝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不管任何困难,我们都要修好新成昆线。”大西南各族人民正携手奋斗在新时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永远是我们的不懈动力。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新中国
还原真实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