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阶级分析方法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0-08-11刘雅琪卢祖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改革建设

刘雅琪 卢祖送

摘要:阶级的观点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基本观点。本文采用从左到右的政治阶级光谱解释中国近代阶级关系趋于复杂、工人阶级政党的兴起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历史进程。以社会主义改造和不同历史时期我党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两个教学重点难点为实例,说明阶级观点的重要。只有站稳阶级立场、运用阶级观点、采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做好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出生和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学生,缺乏阶级观点、立场和方法,这给他们学好这门课程带来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阶级观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

DOI:10.15938/j.enki.iper.2020.03.01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077-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的必考内容。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的。这四个选择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

这门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修订版)。该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一章。上篇的标题是“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分三章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将近八十年的历史。中篇的标题是“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分四章讲述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下篇的标题为“辉煌的进程”,分四章讲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材是以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为基准编写的,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基本沿用这两个决议的结论。教材和这两个决议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阶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最基本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只有站稳阶级立场、运用阶级观点、采取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教好这门课程;学生也只有站稳阶级立场、运用阶级观点、采取阶级分析方法,才能真正学习好这门课程。

没有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法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逻辑。更为严重的是,没有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就不复存在。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演绎成了又一次“打天下”式的简单的改朝换代。中国革命史就被庸俗为“成王败寇”的故事。这就会导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最大误读。

如果采用阶级的观点和视角,我们可以很轻松、很有条理地将这门课程串联起来讲解。本文第一部分介紹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趋于复杂的状况,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展开提供了大幕。第二部分从阶级的观点出发,分析近现代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兴起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第三部分通过实例解释阶级观点是理解很多难点重点的关键。第四部分分析当前大学生缺乏阶级观点的原因,这也是广大大学生难以掌握这门课程的原因。

一、近代中国阶级关系趋于复杂

教材第一章用大量篇幅讲述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日益复杂的状况。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并在夹缝中生存。中国社会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兼具殖民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但当时的中国又不完全等同于印度式的殖民地。封建经济在不断瓦解中,但依然很强大。资本主义经济在萌芽,却又受到资本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与半殖民地社会相对应,中国社会存在资本一帝国主义及其经济上的代理人买办资本主义。与半封建社会相对应,中国社会存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与萌芽的资本主义相对应,中国社会存在资产阶级(包括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其中,农民阶级数量最大,占到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工人阶级的数量很少,他们除了出卖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但因其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组织、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我们可以用从左到右政治光谱表示当时中国的阶级图谱。工人阶级处在最左端,随时准备用暴力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处在工人阶级右边的是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然后是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三个阶级构成了人民的主体。处在小资产阶级右边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包括维新派和革命派。前者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来建立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后者主张通过暴力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处在最右端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人数很少,但他们占有绝大多数的土地。所谓大资产阶级,即与资本一帝国主义及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买办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如图1)

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就是这些阶级及其政治代表轮番上阵、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也是沿着这一逻辑展开的。

教材第二章首先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失败。背后的逻辑是单纯的农民战争无法取得革命的成功。第二章还讲述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自强求富不可能取得成功;第二章最后讲述了戊戌变法及其失败,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依托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清王朝统治者建立君主立宪制不可能成功。

第三章讲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及其革命果实被窃取,表明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尽管与封建地主阶级相比,资产阶级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主观上,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两面性;客观上,帝国主义也不容许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之前,清王朝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1911年的辛亥革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孙中山领导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革命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窃取,袁世凯等北洋军阀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24年,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实行,国民党的阶级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政党变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1925年孙中山去世之前,由于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和领袖地位,国民党的这一性质没有发生多大变化。然而,国民党是一個纪律比较松弛的政党,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左派和以胡汉民、戴季陶为代表的右派的明争暗斗始终存在。左派主张与中共合作,他们大体代表民族资产阶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右派敌视中共,反对国共合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1927年4月和7月,正当北伐战争顺利推进、胜利在望之时,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孙中山所开启的民主革命,露出其国民党右派的本来面目。尽管国民党于1928年底在形式上统一了全中国,但国民党已经不是孙中山先生1924年改组的国民党了。国民党及其政府已经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府,本质上和北洋政府没有了区别,国民政府本身成了民主革命的对象。

从阶级的角度出发,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主流已经从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工人等阶级联盟的利益,转变为代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用周恩来同志的话讲,他们“变为了新右派”(如图2)。

二、工人阶级政党的兴起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

上篇的三章讲述了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轮番上演并最终败下阵来。中国人民只剩下两个选项,要么接受代表人口极少数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的统治,要么就是接纳和支持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最具革命性的无产阶级的兴起。

第四章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工人阶级尽管人数很少,但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同时受到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中国工人阶级在觉醒速度、革命热情和组织程度等方面都走在各国工人阶级的前列。“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从此有了主心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的正式兴起并迅速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勇气和高超的革命智慧。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和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

第五章讲的是十年内战,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相对于1924-1927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而言的。这一时期内,无产阶级政党对内试图武力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对外反对资本一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渗透和入侵。因为阶级矛盾,即国共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直接关系到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生存,所以阶级矛盾较民族矛盾更为激烈,民族矛盾暂时让位于阶级矛盾。

然而,随着日本侵华步伐加快、程度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灭种亡族的危险,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讲,“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团结的对象不仅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他们的政治代表是国民党的左派,而且也包括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即国民党的右派。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是国民党政权的主体,他们既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在战略防御阶段,他们的主要精力投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共产党。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顺利推进的国际大背景下,赢得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全面胜利。这是第六章所讲述的内容。

1945年9月初,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抵抗外敌入侵第一次最彻底的胜利,民族矛盾基本解决。阶级矛盾自然变得更加尖锐。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任务就是推翻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政权,消灭他们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共产党人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内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反动派政权。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第七章讲述的内容。

至此,帝国主义被赶跑,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权被推翻,大地主大资本家作为阶级被消灭。中国共产党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处理介于中间位置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们是共产党人团结的对象,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一战线中的盟友。在消灭了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实现建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对个体和私营经济的代表力量——农民、手工业者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的社会制度。这就是第八章讲述的内容。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本来应该转移到建设上来,但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当时的主要领导同志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失误,导致前三十年的探索走了很多弯路。只有正确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正确判断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之后,我们党才能领导人民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的内容。

三、阶级观点是理解很多重点难点的关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进程。使广大学生了解无产阶级的阶级诉求、阶级理想以及实现阶级理想和诉求的战略策略是教学的关键,也就是用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理解这门课程。社会主义改造和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土改政策是本课程的两个重点和难点。利用阶级分析方法能够很好地将这两个难点讲清楚。

自成立之初,无产阶级政党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中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这就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因为阶级社会里压迫和剥削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社会主义改造就自然提上日程。而且,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公有化程度越高、范围越广,表明社会主义的性质越强。如果不能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很難讲清楚第八章的内容,很难说清楚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一定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当然,这种改造只有在夺取了全国政权之后才能进行。

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天然的同盟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工人阶级的数量有限。如果不能很好的团结农民阶级,工人阶级的革命就很难取得胜利。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尊重和实现农民阶级的阶级利益就显得特别重要。对农民来说,最重要的是土地问题,占人口极少数的地主阶级占有绝大多数土地,广大农民只拥有很少的土地。因此,土地问题就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将土改看成是革命的中心问题,目标是实现耕者有其田。

当然,土改也要服从革命的大局。在1927——1937年的十年内战时期和1946-1949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其控制的区域内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但在1937-1945年的八年抗战期间,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我们党暂时向地主阶级妥协,在边区和解放区推行减租减息,不直接没收地主的土地。同时在政权建设上,采用三三制的民主革命政权,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如果不从阶级的角度进行理解,很难讲清楚土改的重要性和不同时期土改政策的变化。

总之,从阶级的角度来看,中国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队伍赶走帝国主义、消灭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改造民族资产阶和小资产阶级的过程,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四、广大青年学生需要补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课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中共八大正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可惜一年以后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就改变了这个判断,认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这一判断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年,并且在文化大革命中得到全面强化,演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发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1956年党的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一系列正确判断才被重新确立下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国内矛盾基本表现为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矛盾也主要依靠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法。

在新时期出生和成长的大学生对阶级几乎没有概念,很难理解那种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外一个集团的劳动。广大青年学生不理解列宁所说的阶级利益的尖锐对立。毛泽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暴烈的行动。”广大青年学生不能理解毛泽东所描绘的革命的残酷性,他们没有见过阶级矛盾的对立性和阶级矛盾集中爆发的残酷性。

不仅如此,今天大学生所接触、使用的语言体系都和阶级斗争的语言体系完全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消灭了剥削阶级的今天,广大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雅致、从容不迫、文质彬彬和温良恭让的请客吃饭、做文章和绘画绣花。他们不能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为什么要那么样的你死我活,人与人的利益为什么是那么样的互不相容。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基本就是死记硬背。对历史张冠李戴、对理论浅尝则止、对逻辑理解混乱就在所难免。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受众,要看到人和走进人,最终是为了发展人。在“告别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要让学生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逻辑,必须特别重视通过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讲述这门课程。阶级立场,就是要求广大青年大学生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观察和分析问题。阶级观点就是在阶级社会中,人是阶级的人,阶级是人的最大特征,区分阶级的标准是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利益的对立导致阶级斗争不可避免,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站在阶级的立场、运用阶级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必须特别注意当代大学生对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缺失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补课。只有完全站在阶级的立场、运用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中国革命的进程,才能充分理解这一进程。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前赴后继革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同社会主义、认同改革开放。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改革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