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生活体验,让数学灵动起来
2020-08-11王淑文
王淑文
[摘要]生活空间与数学空间对接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也是数学生活化的体现。通过运用创设现实情境、真实体验、数据分析、任务驱动等活动完成生活空间与数学空间的对接,从而达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空间;数学空间;情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6-0086-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要通过实践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教师要创设契机,利用一切条件引领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对接体现数学的价值,促使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成生活空间与数学空间的对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情境创设:奠定数学通往生活过道的根基
在准备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接受“1元=10角”这个概念。直接告诉肯定不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就成了这节课的一个难点。于是我在课前布置了实践作业:用1元买单价为1角的物品,可以买几个?如果买单价为5角的物品,可以买几个?你打算买些什么?购物后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1元=()角。
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生活化的重要途径,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前有了购物经历,并且知道了1元=10角,在上课时都非常活跃。因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体会:爸爸妈妈工作赚钱不容易,不能乱花钱;因为人民币上有国徽,要爱护人民币;铅笔是1角/支,1买了10支铅笔,1元=10角。在课堂模拟购物活动中,学生能把1元=10角这一知识灵活运用。模拟购物作为生活情境的再现,促使学生在取钱、换钱、付钱、找钱等一系列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了人民币和商品是如何等价交换的,在简单计算中感受到人民币的商品价值,这为更深层次使用人民币奠定了基础。正因为有了现实情境,人民币这一抽象的概念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还原体验:打通生活实物与几何图形空间观念的通道
空间观念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概念,如何由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如何由几何图形再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如何将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展开图进行转化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
1.感受模型与空间观念的联系
每一个人来到这到世界上,就生活在一个模型的世界里,初生时拿到的奶瓶是立体的,住的房子是立体的。因为学生从小接触到各种生活物品,对生活中物体的形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品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先让学生带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乒乓球、牛奶盒、易拉罐、粉笔盒、魔方等,让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观察、感受联想。从这些生活实物中再抽象出空间观念,用数学的方式思考并观察客观世界,这样学生就在实物的触摸中逐步明确空间观念的含义,并建立起实物与几何空间的联系。
2.在游戏中全方位、多角度的体验图形
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中,学生初步认识各种物体后,我采用“盲人摸象”的游戏让学生摸物体并说出物体的名称,然后睁开眼睛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指定一种物体,再让学生找出来。学生在经历想象、比较、综合、分析、确定物体的过程中,实现了实物与想象的对接。
3.通过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在教学“图形的拼组”中,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对折、观察、比较后,学生能用一张长方形纸剪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剪出的正方形纸做成一个会转动的风车,这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图形的变化,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4.用心思考,建立空间观念
思考是实现生活和空间观念相互转化的方式,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例如有这样一道拓展题:用臣□□做成一个长方体,数字“4”的对面是数字“( )”。这道题就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我先让学生把平面模型剪下,做出一个长方体。然后定向观察数字“4”的对面是几,再展开模型,顺利完成本题。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就能更好地建立空间观念。
三、数据分析:深化生活空间与统计的联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学统计与概率时,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的信息。
寒假前夕,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并完成统计表、统计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这份实践作业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在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实现了生活空间与统计的对接。
四、任务驱动:让综合实践服务生活空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學生建立起数与数量、估算的数感至关重要。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部分,如何让学生感受1亿有多大?我设计了这样一张任务单: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探究的兴趣高涨。在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大约为1万米时纷纷惊叹不已。学生明白了小小的一张纸虽然不起眼,但当积累到一定量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不知不觉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了生活空间和综合实践的对接。
王尚志教授说:“我们要用教材,而不是去教教材,一定要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探索,在教学运用中感受新课改带给我们的全新理念。”我们要感受、领悟这个世界,利用情景创设、还原体验、数据分析、任务驱动等方式带领学生完成生活空间与数学空间的对接,让数学灵动起来。
(责编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