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几何直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20-08-11李延江王俊玲
李延江 王俊玲
[摘要]借助“几何直观”用数学图形或符號表达抽象的数学语言,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把握数学本质,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几何直观;数学思考;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6-0063-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几何直观主要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也就是说,几何直观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语言通过数学图形或符号进行表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对此,笔者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有关问题为例,谈谈如何借助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借助直观,化静为动,培养抽象思维
数学的显著特点是抽象,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几何直观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把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形象。
例如,教材上的一道习题(如图1),由于题中给出直观图示,学生很容易找到两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进而解决问题。
可是学生在解决“把一张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分别绕它的长和宽旋转一周,形成两个圆柱,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这一问题时,却出现把旋转的一条边当作直径来计算的问题,究其原因是题目的文字表达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通过操作长方形学具,学生明白:旋转时,长方形的一条边就是所形成圆柱的底面半径,另一条边就是所形成圆柱的高。借助几何直观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纠正偏差。接着师生进一步交流讨论:
师:两个圆柱的体积哪个大?为什么?
生1:通过计算我发现,短边为轴,长边就是所形成圆柱的底面半径,这时圆柱的体积大。
师:任意一个长方形绕着它的长或宽旋转一周,形成的圆柱体积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了这个规律)
师:如果用a表示长方形的长,6表示长方形的宽,你能证明自己的发现吗?
生2:V1=πa2b,V2=πb2a。两个体积公式中相同的部分是πab,只需要比较a和b的大小。因此,长边为半径、短边为轴时所形成的圆柱体积大。
师:把一个长是18.84厘米,宽是12.56厘米的长方形纸,沿着它的长或宽卷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怎样卷得到的圆柱体积大?为什么?
生3:把长方形的长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这时卷成的圆柱体积大。(如图2)
师:你又什么发现?
生5:不管是沿着边旋转还是卷起来,只要半径大,所形成的圆柱体积就大。
生6:画图作用非常大,它可以把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形象。
借助直观图,化静为动,不仅使学生解决了“哪个圆柱体积大?”的问题,学生还在观察、比较、操作和验证中发现了这类问题的共性及规律,同时也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运用直观,以分聚合,发展推理能力
数学中的有些问题不仅抽象而且隐蔽,学生很难发现,而运用几何直观则可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可视、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对于“一根圆柱体木料的底面半径是0.3米,长是2米,把它平均截成4段后,这些木料的表面积比原来木料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有学生提出:用平均截成4段后这些木料的表面积之和减去原来木料的表面积,就知道增加了多少。之所以提出这种解决方案,是因为学生缺乏对题目的直观理解。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先想象如何用一个“图”来表示题意,然后再把它画出来。(展示学生作品,如图3)
通过直观图,学生惊奇地发现:把圆柱体木料平均截成4段,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6个(2x3)圆柱的底面积,而且这种方法比上述方法更加简便。
教师再给出题目:一根圆柱体木料的底面半径是0.3米,长是2米,把它平均截了4次后,这些木料的表面积比原来木料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有了之前画图的经验,学生就会用画图表示题意,于是发现:把圆柱体木料平均截了4次后,其表面积就增加了8个圆柱的底面积。在比较中,学生还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每截1次圆柱体木料,其表面积就增加它的2个底面积。
又如,“把一个高为10厘米的圆柱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切成相等的两半,其表面积增加了8C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根据学习经验,学生会通过画图寻找表面积增加的部分在哪里。(展示学生作品,如图4)
在直观图的帮助下,学生很容易看出表面积增加的部分就是2个长方形的面积,且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的高,宽是圆柱体的底面直径,问题便轻松得以解决。
面对圆柱的分割问题,学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运用几何直观,以“分”聚“合”,就可以把抽象的文字以及学生看不到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再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掌握了这类问题的特点及规律,发展了推理能力。
三、把握直观,由此及彼,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数学的本质及内涵。
例如,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边长为12.56厘米的正方形,如果将这个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从条件中可以知道圆柱的高,也能求出它的底面半径,但表面积增加的部分在哪里、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都不清楚,这时就要鼓励学生脑中有“图”,于是学生想到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并主动拿出学具进行操作(如图5)。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圆柱被切拼成长方体后,它的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却增加了.且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中左右2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又如,一种玻璃水瓶(如图6),下部是圆柱形,上部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瓶子里面装有180毫升的水,瓶子平置时水的高度如图7,倒置时无水部分的高度如图8,求这个玻璃瓶的容积。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茫然,因为这个瓶子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无法直接用某一公式来计算它的容积。为此,教师可利用直观图形启发学生思考:玻璃水瓶水平倒置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交流中学生发现:无论玻璃水瓶是否倒置,玻璃水瓶的容积=瓶内水的体积+无水部分的体积;玻璃水瓶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与无水部分的体积都没有变化;倒置前,瓶内水的形状是一个圆柱,而倒置后,无水部分的形状变成一个圆柱,这两个圆柱的体积之和就是玻璃水瓶的容积;等等。
通过学具操作,由“此”及“彼”,复杂问题变得更加形象、简单,学生在“变”与“不变”中理解数学的内涵,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从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体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辩证思维,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了数学思维,感悟了数学思想。
总之,几何直观不仅仅存在于“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师要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引导学生经历把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形象,把抽象问题变成具体可视,把未知转化成已知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数学思考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编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