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0-08-11张娟,郎娜
张 娟,郎 娜
1.陕西省安康市中心血站成分制备科,陕西安康 725000;2.陕西省渭南市渭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陕西渭南 715100
脑卒中是一种以急性脑出血或急性脑梗死为典型症状的脑血管意外。有学者对我国6省市脑卒中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发病率高达2.03%,每年我国约有130万新增脑血管患者,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首要原因[1-2]。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脑卒中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3-4]。急性脑卒中是脑卒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等特点,治疗难度较大。临床研究指出,及早恢复患者脑组织血液供应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抢救可逆性缺血组织是急性脑卒中的治疗目标[5-6]。目前,循证医学已证明溶栓治疗是唯一能够加快血栓溶解,促使闭塞血管再通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探究早期动脉溶栓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渭北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6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的不同将其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9~62岁,平均(49.65±2.66)岁。试验组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0~63岁,平均(50.16±2.19)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入组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15年发布的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7];(2)经影像学检测确诊为急性脑卒中;(3)病历资料齐全;(4)首次发病;(5)研究经渭北中心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实施;(6)患者家属对本次调研过程、方法、原理清楚明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2)合并脑部肿瘤;(3)合并脑出血、颅内感染、帕金森病;(4)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5)合并全身感染;(6)溶栓治疗禁忌证;(7)近期使用抗凝药物治疗。
1.2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包括神经营养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降颅压治疗,脱水治疗,血压、血糖、血脂调节治疗等对症治疗。同时,试验组患者在发病6 h内接受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商品名为爱立通,生产厂家为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药品批号为国药准字S20020034)溶栓治疗,应用剂量为0.6 mg/kg,注意在治疗中监测患者血压,使其舒张压维持在180 mm Hg,收缩压维持在105 mmg Hg以下即可。对照组患者治疗方式与试验组一致,但溶栓治疗时间为发病6 h及以后。2组患者溶栓后24 h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2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1.3.1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估 分别选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评分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8-9]。NIHSS量表包括意识与定向力、凝视、视野、面瘫、上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等15个项目,是目前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的重要工具,该量表评分范围为0~42分,得分越高代表神经受损越严重。CSS量表与NIHSS类似,包括意识、面肌、语言等8个项目,该量表评分范围为0~42分,得分越高代表病情越严重。
1.3.2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比较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集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LaborMK3酶标仪(芬兰雷勃生产)测定IL-6及NSE水平,试剂盒均由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透射比浊法,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检测CRP水平。并进行组间、组内比较,所有指标均在患者采集血样后1 d内检测完毕。
1.3.3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再闭塞发生率比较 对2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血管再通率进行统计比较,血管再通标准为动脉造影显示血管实现远端完全充盈;对2组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
1.3.4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集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使用ACL-TOP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检测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组间比较。所有指标均在患者采集血样后1 d内检测完毕。
2 结 果
2.1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NIHSS及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NIHSS评分、C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比较分)
2.2治疗前后IL-6、CRP及NSE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NSE、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NSE、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患者NSE、CRP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IL-6、CRP及NSE水平比较
2.3血管再通率及血管再闭塞发生率比较 经随访记录发现,试验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血管再通率为71.88%(23/32),对照组为37.50%(12/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1年内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为3.13%(1/32),对照组为28.13%(9/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PT、TT、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后凝血指标也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3 讨 论
流行病学显示,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约以每年8.7%的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10]。同时,有学者的研究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发病率快速增加,55岁以上人群每10年发病率就会上升一倍[11]。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脑卒中可能会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措施包括吸氧、心功能监测、体温监测、血压控制、营养支持、脑血循环改善等,其中抢救可逆性缺血组织是急性脑卒中主要治疗目标之一。有研究指出,溶栓治疗对尽快恢复闭塞血管供血,挽救缺血脑组织具有重要治疗效果,但也有研究发现,应用常规的溶栓剂如尿激酶、链激酶等易使患者出现全身抗凝溶栓状态,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风险[12-13],因而动脉溶栓的优点逐渐被医务工作者所重视。
本研究发现,在发病起始6 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试验组患者干预早期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CSS评分均优于发病起始6 h及以后接受溶栓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同时试验组患者NSE、CRP、IL-6水平治疗后也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笔者分析认为,急性脑卒中治疗原则为尽可能减小缺血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在患者发病早期实施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有助于减轻患者脑组织的不可逆损伤,便于恢复脑部供血及神经功能。本研究中2组患者治疗后CRP及IL-6水平的比较也说明早期动脉溶栓在缓解脑卒中患者炎症状态方面效果更好。本文就治疗后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率及治疗后血管再闭塞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笔者分析认为,其原因也与早期治疗能够尽可能缓解卒中患者机体炎症状态,进而减轻血管内皮损伤、降低斑块形成率有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后PT、T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凝血指标也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不同时间实施动脉溶栓不会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产生影响,提示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