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0-08-10张雅文
[摘 要] 新媒体时代,高校網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境。创新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机制应注重价值导向,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感;加强舆情管理,夯实教育主体话语权;整合平台资源,推动高校全媒体融合;以需求为导向,打造高质量媒体平台;强化师资建设,建设高素质教育队伍。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张雅文(1993—)女,湖北潜江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等。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096-02 [收稿日期] 2019-12-06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思政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巨变与挑战,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育人机制,是当下高校亟待探究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多元价值观冲击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缺失。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与思潮泥沙巨下、鱼龙混杂,使大学生产生迷茫心理。一些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大肆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意图消解我国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与民族认同感。部分大学生陷入迷惘困境:一是对于共产主义缺乏信仰;二是价值观动摇,受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不良思潮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三是过分崇尚西方文化。部分大学生一味求新求怪,审美取向崇洋媚外,否定主流文化。
2.在多样化、交互型传播渠道下,教育主体话语权被削弱。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靠教育主体单向输出来巩固自身主导权。而网络具有共享性、开放性、交互性、隐匿性的特点,教育客体也掌握一定网络话语权,教育主体话语权的权威性容易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网络信息难以辨明真伪,或被曲解,或被娱乐化,进而影响教育主体话语权的权威性。网络信息出现“圈层化”现象,大学生网络用户以相似特性聚集,部分学生只关注个人需求和兴趣内的信息,对于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缺乏自觉,高校教育主体话语易被“自动屏蔽”。
3.平台分散化管理下,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性。平台分散化管理,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一是自媒体进入门槛低,容易造成监管盲区,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是资源过分分散,缺少系统化组织管理,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致性和整体性,难以形成有效的话语权和舆论态势。
4.形式手段缺少创新,网络思政阵地建设相对落后。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网站或者自媒体平台用户体验度不够高;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内容设计上缺乏新颖与创新,缺乏本校特色的原创内容。部分高校内容更新滞后,宣传度相对较低,缺少互动交流机制,单方面信息输出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对学生吸引力低。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风格过于正式、严肃、抽象、篇幅较长,这种语言风格导致点击率和阅读量不高,学生缺乏兴趣。
5.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一方面,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网络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具备网络技术水平的人员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又会存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能力不高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注重价值导向,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感。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培育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注重价值引领,强化政治认同教育。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教育实践中,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新媒体的创新形式相融合,结合大学生的需求与偏好,创造大学生认同的教育和实践形式。
2.加强舆情管理,夯实教育主体话语权。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网络舆情及时预警、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网络舆情实时跟踪反馈到不良信息的清理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工具,利用数据分析、流量监控、敏感词过滤等手段及时监测、汇集、研判网络舆情。对于负面信息进行及时跟踪与清理,跟踪突发事件发展,快速应对,化被动为主动。其次,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可安排专门网络信息评论员进行网络舆论领导,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影响,引导日常舆论,针对负面的评论及时进行回复与批判。可发挥学生干部、优秀党员的力量,依靠他们发布正面言论,传递正能量。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也要尝试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思维,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将思政理论提炼成活泼、生动、易于理解的话语进行表达,提升教育主体话语传播影响力,夯实教育主体的话语权。
3.整合平台资源,推动高校全媒体融合。目前,大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都得到较快发展,但建设过程中存在平台定位不清、管理无规章、平台重复建设等问题。对于高校网络思政建设,应该从单纯追求覆盖面广逐步转变到以追求影响力深为目的,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方向转变。整合平台资源,打造一个辐射力强的媒体中心,以校级平台为中心,同时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辐射二级学院、学生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如打通教务、图书馆、一卡通等资源平台,从学习、生活、娱乐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高效的信息。将各类媒体纳入统一管理范围,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权,打破信息圈层之间的隔阂与壁垒。
4.以需求为导向,铸造高质量媒体平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阵地建设,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一方面,要加快校园文化活动与媒体建设深度结合,加快线上线下的融合。譬如,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爱校荣校、纪念传统文化活动与教育,保证新媒体建设的实效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形式与手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与表达方式,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网络热点,优化内容、排版等设计,生产高质量的作品。例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易班工作站的一篇《美翻了!穿着旗袍的佛科院,你见过吗?》推文,将校园美景与旗袍剪影融合,并配以优美的古典诗文,形式新颖,内容优质,实现破万的阅读点击量,激发学生对于母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一场爱校荣校的教育。
5.强化师资建设,打造高素质教育队伍。未来高校应该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建设投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铸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引入一批既精通网络媒体技术,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网络思政教育队伍需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过硬的作风素养、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熟练的网络技术水平,并具备“互联网”思维方式。因此,要制定完善的培训机制,提升师资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与网络技术水平。最后,要优化晋升通道与评价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激励教师创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活动,激发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业务水平,丰富教育成果,真正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周春晓.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9):91-93.
[4]刘润.“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13-15.
[5]陆挺,杨文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及机制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7):118-121.
[6]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05):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