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整本书阅读培养儿童阅读思维
2020-08-10李方
李方
[摘要]整本书阅读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发展阅读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结构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整本书阅读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展阅读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要具备哪些思维能力,怎样培养这些思维能力呢?笔者想从结构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把握主要信息,培养学生结构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是学生阅读中逻辑性思维方式的一种,具备这种能力,可以较快地、较完整地把握住一本书主要信息,理清主要脉络,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速度,明确整本书的主题思想。
1.了解书的基本信息
一般在阅读一本书的最初阶段,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检视性阅读对一本书的基本信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观察书的封面、目录、书的第一页或最后一页出版信息,以及正文前边的序言或最后的题跋来实现。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看文字,也可以看图画,帮助他们更形象化地了解书的概况。学生可以从中知道一本书的出版时间、作者是谁、为什么会写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人物故事还是动物故事等,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把握主要的故事情节
这样做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把握整本书的基调。尤其是指导学生阅读故事性的图书时,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都干了哪些事?主要干了什么事?最终的结果怎么样?例如,指导学生读《西游记》,学生很快就能根据以上提示,说出这本书主要讲了唐僧等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到了真经的故事。
3.把握主要人物的特点
学生阅读一本书,总会在心中对书中的人物有自己的看法。其实,学生的这些看法,往往涉及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或意志品質。学生思考人物特点的同时,就是提升概括能力的过程。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时,除了让学生知道主人公是谁、是怎样的身份,还要求学生用六个词语来概括人物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以情节为依据,分别从人物的外貌、性格、优秀品质等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了较准确的评价。学生在考虑这些词语的时候,思路是清晰的,逻辑思维、概括能力都在思考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4.把握行文的基本结构
有些书在布局上、叙述方式上很有特点,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既可以帮助学生更便捷地阅读,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写作方式。例如,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一些章回体小说,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每一回的“回目”是怎样概括本章节主要内容的,也可以关注每一回末尾的“收束语”,从而发现这类小说的行文特点,那就是每章回的故事既相对独立,又承上启下。学生再读此类文章,就会便捷地进入阅读,甚至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习这种结构方式。
总之,结构性思维的培养是在教给学生一种整体性阅读理念,是让学生学习站在整本书的角度进行思考。经过经常性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有目标、有重点、有节奏地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二、创设“碰撞”情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在学生独立阅读、辩证思考的基础上,在肯定与怀疑中,通过解释、分析、判断、推论等方式,唤醒自我意识,促成自我认知建构,形成自己观点的一种逻辑思维过程。有了批判性思维,方能达成有效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精神。以下主要谈谈“评价”和“建构”两个方面。
1.从不同的视角去评价
评价的内容可以很宽泛,既可以评价书中的情节,也可以评价书中的人物,还可以评价作者的思想或写作特点。无论评价哪一本书,都要让学生知道,“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认为书中所写就是理所当然,要有自己的评判。这种评价既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当然,前提是在认真阅读、审慎思考的基础上。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在交流“碰撞”中,最终确认作者的观点也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例如,在阅读《淘气包马小跳》一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提示:(1)如果让你给书中的一个人物颁发奖章,你最想颁发给谁?为什么?(2)你认为得到奖章的人有缺点吗?如果让你帮他改掉缺点,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改变他?(3)作者为什么不创作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学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时,会知道人都会有缺点,即使是优秀人物也有缺点,也需要在不断的努力中提升自己。
2.发现书中不合理之处
这是建构独立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整本书阅读时,往往会发现一些不合常理的地方,有一些是由于篇幅较长出现的失误,也有一些是可以通过批判性思考合理解读的。这些学生认为的不合理之处,往往就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切入点。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有的学生提出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不把唐僧直接带去西天把经书取回来?或者替唐僧把经书取回来?在这一问题上,学生们以书中情节为依据展开了辩论,最终得出了他们自己的结论。学生们认为书中这样安排是为了考验师徒四人取经是否有诚心,是否能坚持到底。在争论中,学生最终认可了原著的写法,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批判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全然信服书中的内容是前提,同时需要认真地阅读、独立地思考,更需要思想的交流碰撞,这样才能让思维更加独立自由。
三、激发合理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創造性思维的价值就在于它能给阅读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为更多新思路的产生创设更合理的契机。如果让学生仅凭以往的经验阅读,就会忽略书中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是分不开的,也需要认真的态度和独立的思考。它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基于已有作品的一种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可以在描述内容、表达形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引发新的思考。
1.重新设计故事情节
重新设计不是无端创作,而是基于原有著作新的合理的想象。这种想象往往是学生个体对现实生活认知的一种反映。在重新设计故事情节时,锻炼的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展现。例如,在阅读沈石溪的《狼王梦》一书时,笔者在读书单上设计了这样的提示:(1)你对书中的故事情节都满意吗?如果让你修改一处情节,你会怎样修改?(2)这本书的结尾你喜欢吗?如果让你重新写一个结尾,你会怎样写?在重新设计情节之后,明显可以看出学生喜欢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这为探讨作品的深刻性开启了新的话题。
2.重新设定人物形象
在整本书阅读时,总会遇到喜欢的人物,也会遇到不喜欢的人物,这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笔者常常会让学生在阅读时尝试考虑这样的问题:(1)在这本书中,你最喜欢和谁交朋友?理由是什么?(2)你最想改变的是哪个人物形象?如果让你创作,你会让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人物的重新设定,往往伴随着故事情节的重新设计,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自我展示的过程。多数学生在重新设定人物或情节时.会代入自己的生活,表现出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3.重新进行布局谋篇
对于一些各章节内在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书来说,探究作者的创作思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打破原有的创作思路,重新布局谋篇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例如,阅读琦君的《春酒·桂花雨》,目录原本是按照“亲情”“友情”“人情”“童趣”“闲趣”为主题安排的。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排列文章目录,有的学生不再以“情”为主线排列,而是根据“人”“事”“物”的分类进行了编排,虽然同样表达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文章的类型却更明确了。这也算是在充分阅读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之形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对于学生学习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作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借助整本书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需要教师根据年段特点把握准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逐步展开。这是一个不能急于求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表现力全面提升的过程。独立自主的精神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