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和开启新征程的时代使命

2020-08-09齐卫平

江汉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

摘要:从改革开放初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时跨两个世纪,历经4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足迹。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目标日益清晰,步骤连环相扣,一步步踏实地往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战略性的部署,制定一系列重大举措,开创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局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筑起了一座雄伟灿烂的丰碑。中国共产党将以此为契机,领导中国人民踏上“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关键词:小康社会;奋斗历程;决胜全面小康;后全面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D26;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07-0005-06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奋斗,终于迎来了2020年底圆满收官的历史时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是中国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又是中国共产党为建党百年诞辰送上的一份厚礼。回顾建设小康社会40年的发展历程,追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足迹,对于坚定自信,开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后继续前进的历史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的十八大之前小康社会建设的奋斗

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刚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因发动“文化大革命”而停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重新提出“四个现代化”口号,并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制定了发展计划:第一步,在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第三步,到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① 这“三步走”构想中,建设小康社会构成第二步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小康”概念第一次提出于1979年,该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② 此后,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阐述小康社会观点的谈话有十余次之多,他把建成小康社会确定为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确定了一心一意搞四化建设的方针,确定了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③ 从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清晰地反映了邓小平设计国家发展战略的思想理路。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建设有其历史的语境。从旨意看,小康社会建设的现代化定位很清楚,“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在邓小平话语表述中是三个通用的词语,他甚至认为到20世纪末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达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然而,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阐述有几个特点需要分析。首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是为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相区别。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先后到美国和日本访问,受到很大震撼,深感我国的差距很大,由此对现代化的认识有所变化。他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④ 邓小平在与大平正芳以及其他外宾谈话时强调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正是由此而来。其次,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还只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基调较低。邓小平说,“我们现在就是做一件事,使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饥饿和贫困,达到小康状态”⑤,“我们不讲大话,讲大话没有用。中国底子薄。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1979年底我们考虑花20年时间达到小康水平。”⑥ 第三,小康社会的内涵单一,主要标准集中在国民生产总值上,以达到人均800美元为任务。邓小平的现代化构想更看重的是第三步,认为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中国将有一个中等的变化”⑦,到21世纪中叶,“才能发生大的变化”⑧。这些历史语境表明,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虽然体现了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但还局限于对20世纪末最后20年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认识上。从后来的实践看,建设小康社会无论在战略定位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得到了提升和丰富。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在90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20年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⑨ 这个目标设计在邓小平的构想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三步走”战略,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这个战略的亮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有建国一百年时我国发展水平的预期,但没有建党一百年的目标设计。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新的起点。”⑩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些都是带有阶段性、根本性的变化。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11} 从总体实现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提出,使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构想延伸为21世纪党继续奋斗的战略目标。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部署。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2} 大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目标性的描述:第一,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个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要求,其中也包括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但除了国内生产总值按照预定构想有具体指标外,其他方面的目标尚较笼统。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前,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使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日益清晰和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并列出了更加详细的目标和任务,丰富了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13} 二是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14},具体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任务,突出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三是2006年1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科技强国战略,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方针。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5},“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要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16},并提出一系列举措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相对接。四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要求,强调“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17}。五是2010年10月,党中央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提出“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18} 这些表明,新世纪头10余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实践中,党中央的思想认识逐渐丰富,前进目标越来越明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踏实奋斗朝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一步步前进。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实践发展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大会提出必须“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1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担当起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新使命,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顶层设计,以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创新举措,拉开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帷幕。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更加好走,接近实现奋斗目标的“最后一公里”充满着困难和艰险。从世界形势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表现出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特点,全球化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受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政治变化无常,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增长,不可预测的风险随时可能酿成世界性的重大危机。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战略机遇期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和尖锐呈现;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任务艰巨繁重,攻坚难度加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增强,期待越来越高,国内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平衡点,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战役,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以新战略、新理念、新举措、新格局、新态势谱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篇章。

第一,“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要创新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十分重大。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中央领导人始终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也曾明确提出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但把它提升到国家建设布局上加以定位,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历史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形成战略性的布局匹配,构建京津冀地区雾霾协同治理机制、强化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制定颁布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方案、签订各级领导生态环保责任书、推广河长和湖长责任制、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发展、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等号召,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山更清、水更绿、天更蓝的更高意境。这些重大实践举措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改善目标有效落地做实,生态文明建设因纳入国家建设总体布局而开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实践。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旨在设计国家建设覆盖领域的话,那么战略布局的功能就是确立国家建设的重点保障,“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实践中发挥着不同又相互支撑的作用。“四个全面”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从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布局。习近平强调,“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戰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20} “四个全面”分两个层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举措,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局和统领意义。党中央要求一定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五大发展理念”提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引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硬道理就要落实到硬任务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的硬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党和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习近平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求全党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21}。“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实践,最显著的意义表现为寻找和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短板和软肋,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困、所急、所需、所盼的生计问题为努力目标,让老百姓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真实性,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四,脱贫攻坚打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战役。新中国成立以来,减贫帮困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中一以贯之。经济落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始条件,长期以来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诉求。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把中国人民引上了富裕之路,但在14亿人口以及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国情下,完全解决脱贫问题必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尤其是一些偏僻农村、边缘地区扶贫帮困难度很大。决战脱贫攻坚成为决胜全面小康的硬仗,没有全面脱贫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22},“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推出精准扶贫的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23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8.5个百分点,我国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95%以上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摘帽。我国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使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作出了标志性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令全体中国人民普遍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气象、新面貌、新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全方位和开创性的成就,发生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变化,记录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足迹。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既定目标继续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使命,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开启“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上,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花了28年时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花了30年时间,从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整用了40年。时间坐标上的刻度显示着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实践的厚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筑起了一座雄伟灿烂的丰碑。

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呈现阶段性的循序渐进。20世纪末的两个十年是建成总体小康社会的阶段,21世纪初的两个十年又可以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阶段。从小康社会建设40年的历史进程看,阶段性的发展不断提升了党的目标定位。首先,小康社会从步骤性的安排变成宏大的战略。邓小平最初提出构想的历史语境表明,建设小康社会只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步骤。在他的目标设计中,20世纪末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意味着一个历史阶段的结束,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设计中没有再使用小康社会的表述。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发展中,江泽民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使小康社会建设成为跨世纪的奋斗目标,此后党中央的实践中通过全面建設和全面建成两个阶段的奋斗,体现出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的宏大性。其次,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值的提升。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整个构想以国民生产总值四个翻番为目标值,20世纪末的20年翻两番,21世纪用30年至50年时间再翻两番。按此计算,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预期目标,他说:“那时中国人口估计是15亿,国民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那就意味着中国是中等发达国家,总的国家力量并不弱了。”{24} 实际发展大大超过了邓小平的预期目标,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276美元,这个数据已经是邓小平构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值的两倍多。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17万亿美元”{25},这个数据是邓小平预期21世纪中叶达到6万亿美元的近3倍。再次,更为重要的是,小康社会内涵日益丰富极大地扩展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遐想空间。邓小平整个战略构想的目标锁定在“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小康社会也只是达到人民群众“不富,但日子好过”的水平。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党中央先后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资源强国、航空强国、网络强国、生态强国以及现代化军事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些目标设定以及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使全面小康社会突破了经济指标、生产力标准、物质基础等层面上的建成目标,极大地拓展了小康社会战略构想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6} 丰富的内涵呈现了全面小康社会条块型、立体状、全景式的美丽画面,中国人民充满着期待。

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个庄严承诺的兑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然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蕴,不仅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而且昭示着接续奋斗、转换阶段、继续前进的未来目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27}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实践不因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而停下前进的脚步,新的历史征程将伴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阶段转换而开启。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诞辰之时就是转向“后全面小康社会”新阶段奋斗之际,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引领中国人民跨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体现了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使命要求。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后全面小康社会”的意思很清楚,提出这个概念也有文献资料的相关依据。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我们要深入思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的重大问题。{28}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9}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30} 这些论述都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战略眼光。运筹帷幄旨在赢得未来,夺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胜利,需要谋划“后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建设大计。

形成“后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有助于从历史阶段上把握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实践进程,从而提高“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顶着遭受外来侵略的耻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的实施,竖起了一个个历史前进的里程碑。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夙愿和梦想,而只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才绘制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从历史维度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上有两个具有识别意义的显著符号,一个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另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代表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界标。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是发展阶段的衔接,是历史进程的贯通。2021年起,“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必须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尤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继续统筹推进下去。作为这个布局中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然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而完成阶段性使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成为接替性的战略目标,以此统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并不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终结,“后全面小康社会”概念能够留存历经40年奋斗的历史记忆,同时可以延续邓小平使用小康社会概念来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涵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为“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31} “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阶段与小康社会的建设阶段在发展思路上是一致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小康社会建设用了40年,“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持续30年。按照党中央两个阶段的安排,在“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献礼,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实践的新长征,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新期待。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③⑤⑥⑦⑧{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80、870、1092、1092、1018、1148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373页。

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⑩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9页。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5页。

{14}{15}{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237、238页。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74页。

{19}{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77页。

{20}{21}{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56、9页。

{2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9页。

{2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6页。

{2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61页。

{2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4页。

{2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3页。

{30}{3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0、21页。

作者简介: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41。

(责任编辑  刘龙伏)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
破译决胜全面小康的价值密码
法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开展研究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