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认同与有效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研究

2020-08-09王金元王寿琮

电化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媒体

王金元 王寿琮

[摘   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西部7省区16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样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就融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融入度展开调查分析,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的,但在具体内容的理解、接受和传播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概念模糊、融入不深等问题。通过建立高校版融媒体“中央厨房”、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和加大法治教育宣传力度等措施,提出建立西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生态屏障”的构想。

[关键词] 融媒体; 西部; 少数民族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性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金元(1979—),男,藏族,甘肃甘南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348516949 @qq.com。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注重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等领域的引领,使其融入并转化为一种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 高等学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阵地,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近年来,各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延伸和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积极探索,深入实践,使其有效发挥了“防火墙”和“承重墙”的作用。但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由于西部地理位置特殊,境内外敌对势力线上线下破坏活动频繁,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中并未完全融入,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如何运用新媒体做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线认同与有效融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據《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9.04亿,64.5%的人已熟悉使用互联网[2]。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本民族的精英群体,也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对网络的熟悉程度是与生俱来的。因此,面对5G技术和融媒体的迅速发展,高校以往简单、平面、生硬、僵化地通过网络、微信等媒介进行的思政工作宣传方式和阵地已受到挑战。开展融媒体环境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线认同和融入研究,就是以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新颁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3]为基础,通过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思想动态,为西部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教育提供参考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思路

调查问卷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工具,并采取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问卷设计步骤如下:第一,搜集并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拟定调查问卷的理论维度:融媒体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认知深度、高校运用融媒体开展课程思政的效果、大学生对融媒体的熟悉和运用程度;第二,根据调查维度拟出研究问题并确定问卷基本架构和题目;第三,征求专家意见并修订问卷;第四,确定正式问卷;第五,利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统计方法有频数统计、交叉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为确保调查结果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采用整体抽样方法对甘肃、广西、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7个省、自治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校展开调研,所涉及的16所院校中有民族类院校5所、综合类院校3所、师范类院校3所、理工类院校2所、民族师范类院校1所、农业类院校1所、财经类院校1所;一本院校4所,二本院校12所。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共向7个省、自治区16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放问卷961份,其中有效问卷925份,有效率为96.25%,院校分别为北方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中,男生占32.54%,女生占67.46%;学历层次方面,在读本科生占91.46%,在读专科生占8.11%,在读硕士生占0.43%;专业类别方面,人文社科类占52.22%,理工农医类占11.15%,艺术体育类占12.76%,其他类专业占23.78%;学生干部占29.62%,非学生干部占70.38%。民族主要集中在藏族、蒙古族、回族、壮族、土家族、东乡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9个民族。

(二)样本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1.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同程度较高,但对具体内容的认识深度不够

调查显示,有97.95%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需要学习和践行;有96.54%的学生认同“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进藏”“土尔扈特部东归”“彝海结盟”“新中国成立”“精准脱贫”等历史事件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发展。在“如果您遇到有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负面言论时,您会如何做”的问题中,有76.76%的学生选择了“为之辩护,力证其优越性”的答案。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显示出国家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在西部高校的有效贯彻和落实。

从数据分析中也可以看出,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概念性融入效果较为明显,但是融入深度仍然不够。调查显示,仅有46.49%的学生知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余则有19.35%、13.73%和20.43%的学生分别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是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容调查时发现,仅有46.81%的学生能准确回答,53.19%的学生则不清楚,说明大多数学生理解的准确度不够。

在有关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方面的问题中,有3.46%的学生表示对“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进藏”“土尔扈特部东归”“彝海结盟”“新中国成立”“精准脱贫”等历史事件完全不认同或说不清楚;有0.54%的学生表示不关心国家局势,持无所谓态度;0.97%的学生在遇到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家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有不愿意主动维护国家、民族和社会安全的想法;还有2.81%的学生内心比较矛盾。

西部有很多地区与邻国接壤,从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西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的融入深度,关乎国家民族政策的落地落实,关乎西部少数民族对国家安全的自觉维护,关乎中华民族的民族完整,必须时刻提高警惕。

2. 法治教育宣传普及的力度和深度不够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本民族的精英,是本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这一群体可以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同胞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认知水平。表1显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国家层面内容的调查中,有53.19%的学生认为“法治”是属于国家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反映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内容的认识深度不够及法治教育普及力度、深度的不足。

法治包括四个方面: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立法、司法、执法属于国家机关的职责,守法既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一体建设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需要每个公民都积极参与进来,内心信仰法律,主动尊崇法律。因此,“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而非国家层面的价值准则。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4]西部高校应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治宣传力度和深度,使学生真正理解“法治”内涵,这不仅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3. 党团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彻底

党团组织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实践育人”和“组织育人”的主要责任主体[5],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或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中,学校思政课占比95.03%,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介设备占比62.92%,社会实践或社团组织占比58.7%,报刊等占比41.62%,党团培训活动占比39.68%,参与他人讨论交流占比27.24%。通过上述数据可知,当前课堂学习依旧是学生学习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手机电脑是第二大渠道,党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则相对靠后。党团组织工作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实,学生干部是关键少数。在交叉分析中发现,有16.42%的学生干部完全不知道融媒体,25.91%的学生干部则是通过问卷第一次听说,50.74%的学生干部通过报刊、网络、微信、同学、讲座等听说过融媒体,仅有6.93%的学生干部表示很了解、很熟悉,并曾参与学校融媒体平台运营管理。数据显示,党团组织在运用融媒体平台宣传和引领作用方面发挥不够,缺少运用新媒体对学生干部的相关培训(见表2),也反映出高校经常强调的“网格化”“全覆盖”的思政工作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并未完全实现。

4. 官方融媒体平台推送内容与学生心灵契合度不高

融媒体的多元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地位有所弱化[6]。高校以往主要是通过思政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输和树立,是一种被动接收的课堂灌输方式。大数据和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多,融媒体内容的即时性与海量性、形式的数字化与交互性、语境的碎片化和虚拟性[7],使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发布和获取信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散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分裂思想,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更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因此,在融媒体背景下,对青年开展思政宣传教育,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是“标配”[8],必须提高推送内容与学生心灵的契合度。

调查显示,有73.29%的学生认为本校官方新媒体对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55.57%的学生认为学校官方媒体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环境;48.76%的学生认为话语表达刻板,没有吸引力;41.51%的学生认为线上交流机会太少。在融媒体平台上,建议改进思政教育工作者话语表达方式方面,学生提出了诸如使用接地气的语言、增加线上交流次数等看法(如图1所示)。通过对上述数据分析可知,西部高校官方融媒体在宣传语言、内容等方面与学生心灵契合度不高。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截至2019年6月,国内网络视频的内容主要以娱乐为主,各网络平台通过整合内外资源,正在形成视频内容与音乐、文学、游戏、电商等领域协同的娱乐内容生态[9]。这也为高校思政工作牢牢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创新宣传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紧跟融媒体发展变化,借助短视频丰富的动态画面和音效,以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视频内容来赢得广大青年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从而更好地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拓宽思政教育宣传渠道,建立高校版融媒体“中央厨房”①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9年初中央政治局“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会议上指出:必须运用信息革命成果使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主流舆论的强大,才会巩固好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0]。高校的思政宣传工作也是遵循这一思想的。

高校是各种思想的融汇地,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因此,密切关注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和服务师生的传播制高点是重中之重。一是高校党委在舆论传播工作上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要从高校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上做好顶层设计,使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及道德观念等方面形成网上网下、步调一致的闭环。二是高校要有融媒体时代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的有效抓手,建立高校版融媒体“中央厨房”迫在眉睫。高校应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通过建立校园媒体联盟,改变以往融媒体平台建设资金短缺和校内媒体各自为政的状态,使以往校园媒体表现出的“你争我抢、无序发声”转变为“高度统一、合力发声”,形成立體化报道的舆论合力[11-12]。三是高校在思政宣传上要与时俱进,不能故步自封,要学习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进驻抖音、梨视频等平台的形式,加快自身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二)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撑起学生网络共识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必须紧紧与人联系在一起,要让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更要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0]。

当前,互联网和融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渠道。学生已经习惯了在微信、抖音、快手等各类平台上创作作品来展示风采、分享生活体验,无形中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宣传部门、党团组织和思政课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点,以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优秀事例和典型事迹为触点,有力撑起学生的网络共识空间。一是高校要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传播力和公信力。要从国家大政方针、时事热点中检索并匹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事例、典型事迹进行广泛传播,将具有原创性、本土化和民族性的精品內容与学生心灵有效契合,快速、精准凸显学生意识,牢牢把握网络空间话语权。二是要以小见大,探寻“触点”,画出师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爱国爱家的“同心圆”。如有的高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废旧塑料袋、床单、快递纸盒等材料制作道具,通过短视频演绎《西游记》《水浒传》《天龙八部》等经典影视作品的情节,并将之发布在网络空间,受到几十万网友的点赞和传播,影响力巨大。这类网络视频,是公民个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网络再现与传播,既传承了经典,又提倡了环保,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在网络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三是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引领作用,打造思政宣传的“网红主播”。青年学生在校期间,正值最美好的年华,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高校应选拔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优秀的辅导员和学生,以“网红主播”的身份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当中。他们与学生年龄相仿,有共同语言,更容易走进学生心中,从而使思政宣传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再显得枯燥乏味、暮气沉沉。

(三)守网有责,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生态屏障

“生态屏障”的概念源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生态”一词,现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亦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后来该词被广泛使用并渗透到各个领域。笔者认为,“网络生态屏障”是网络空间通过教育引导、技术防范和依法管理形成的一道安全屏障,是网络空间持续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网络生态屏障有利于保护网络生态环境和建设网络生态文明,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虚实映射、彼此交融。现实世界的国家界限决定了各国之间在网络空间也必然存在利益共享和矛盾冲突的边界。当前,西方敌对势力经常利用网络来对我国进行抹黑和攻击,试图分化和西化我国青年大学生,从而达到颠覆的目的。高校应守网有责,要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宣传,建立起坚实强大的网络生态屏障,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师生的“最后一公里”。一要在学生心中搭建起坚实、“抗震力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和预警反馈系统,使思政教育的“筋骨”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血肉”紧紧相融,补足学生精神之“钙”,强其思维辨识,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刻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生态屏障的变化和发展。“生态”一词既是一个名词,更可理解为是一个具有变化、发展意义的动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融媒体技术日新月异,高校的思政宣传工作、信息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调适和升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生态屏障时刻处于抵御风险、保卫民族安全、保卫国家安全的最新版、高配版。三要重视普遍的、持续的网络民族团结教育和法治宣传教育,用法治来保障网络空间民族共同体,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从内心认可并拥护国家法律和民族政策,自觉践行并将其宣传和落实至亲朋、本民族之中,使国家安定繁荣,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是时代赋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18)[2020-03-25].http://www.12371.cn/2017/10/27/ARTI1509103656574313.shtml.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8)[2020-05-10]. 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3]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2020-05-1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4] ROUSEAU J J.社会契约论[M].3版.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 朱平.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19(2):96-101.

[6] 吴萍.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及路径窥探[J].北极光,2019(11):141-142.

[7] 李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2):27-31.

[8] 司忠华.面向青年受众的新媒体政治传播策略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0(5):128-132,160.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20-04-04]. 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9590.htm.

[10]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01-25)[2020-03-26].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5/content_5374027.htm.

[11] 吴江辉,叶荔辉.高校新闻宣传“中央厨房”机制建设构想[J].青年记者,2017(35):94-95.

[12] 莎日娜,王赛.“中央厨房”模式运用于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探析[J].纺织服装教育,2018,33(5):345-348.

猜你喜欢

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媒体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基于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西部国际型物流枢纽城市选择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