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8-09杨栋

新闻传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媒体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织就起全新的传播环境。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主体的传统媒体日益被新媒体所取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之间具有的耦合性,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在传播途径更为多样;传播手段更为灵活;传播内容更为丰富的情况下,高校掌握运用技术的不到位、不充分;新媒体自身存在的弊端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恶意渗透都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产生了消极影响。只有立足高校,分析现状问题,制定计划并提出对策,才能促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更好的传播。

【关键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媒体

新媒体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开辟了新渠道,极大拓宽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途径、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实现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法的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利用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在要求。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以及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与新媒体技术结合不够密切等因素,导致新媒体环境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未能取得理想效果。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的关联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新媒体以其自身优势在当今信息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1]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上升和互联网使用的持续深化为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必然成为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意识形态传播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的互为补充、彼此依赖是促进两者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是新媒体占领高校市场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传播界所提出的概念,它是继传统意义的报纸、期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新媒体技术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逐渐抛弃传统媒体,很少再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期刊、杂志等方式获取信息,对于新媒体的关注与依赖却日益加大。新媒体以其所具有的及时性、开放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点,以及传播速度快捷、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方式新颖等特征备受人们的青睐,成为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但并不能否定新媒体对受众参与社会生活没有主导性景观,在新媒体环境下无时无处不渗透着意识形态。“互联网是当前世界在意识形态化所能面临的‘最大变量,也是在意识形态化的重要路径,它带来了人们信息表达、交流沟通、社交联络和思维习惯的重要转变。”[2]高校是新媒体产业争夺和占领的重要场所,在此环境下,新媒体必须摆正自身意识形态属性,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

(二)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机遇

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把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信念灌输给社会成员的过程中,教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无疑成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媒体技术的纵深发展和广泛运用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平臺。当代新传播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领域:一是以传播资源丰富化为特点的数字技术,二是以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三是以传播手段的融合为特点的多媒体技术,四是以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为特点的实时传输技术。”[3]在这一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依靠新媒体进行传播成为必然。新媒体对信息传输的参与,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传统媒体视域下的“点对点”式的单向传播转变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点对面”式的双向互动式传播。这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更具互动性,大大加深了受教育者对信息的理解,从而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另外,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也实现了多样化,新媒体把承载知识性信息的文字资料、图像和声音融为一体,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的意识形态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但是,新媒体所带来的环境虚拟性、信息碎片化等弊端,加大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为此,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才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最优选择。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日益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载体以及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为高校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存在着主客观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对新媒体技术运用不充分

部分高校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新鲜事物缺乏敏感性,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意识较为薄弱。虽然说新媒体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占据传播信息的主导地位,但高校在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以及教育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着欠缺。不少高校本着“规避风险”的态度,不愿迎难而上,选择“因噎废食”。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对新媒体技术运用欠缺。居于“观念上层建筑”之中的意识形态,虽然被“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它仍然属于“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可避免地具有晦涩、抽象等特点。在对其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其变得生动、形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技术运用并不充分。教育者不具备积极主动的意识,未能达到广泛运用新媒体技术讲解意识形态相关知识的目标,而是停留在运用语言、文字阐述知识点层面的传统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知识教学。进而造成教学形式死板、授课内容枯燥、讲解缺乏创新,导致受教育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降低。其次,高校对相关平台的开发不足。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主导力弱化,马克思主义在网络论坛中“失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相比占据的虚拟空间较少,在诸多情况下不能掌握话语权,出现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危机。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4]因此,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一些高校已经尝试使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微电影、微博评选最美教师、开设网络微课堂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平台只是课堂教学模式的翻版,没有良好的互动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空间中竞争力的减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不利因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技术的特有属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首先,网络技术广泛应用,致使信息泛滥,良莠不齐。新媒体的开放性为多种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各种渠道,在这一条件下,各派思想充分涌流,各家派别争相交锋。[5]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对于信息质量的把关难度加大,不良信息趁机流向社会,对青年特别是高校学生容易造成消极影响。高校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8-24岁,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在信息辨识、甄别、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困难。其次,新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还存在着信息碎片化的现象。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渠道主要来源于微博、微信、网络短视频等时间短、篇幅小但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信息平台。主流意识形态在这些平台上的传播极易造成整体性意义与逻辑的消解,高校學生所接收到的大多都是零散的信息碎片,在信息解读方面存在着片面化,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最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存在着传播方向不明确的问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的模式被完全颠覆,先前的“一对多”的传统传播模式被打破,转变为一种“点对点”式的新型互动传播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人们可以在同样的信息传播网络中共同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这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节点,但是,信息从这一节点出发后,将要去往的方向则具有不可预知性。同样,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说,信息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对于信息难辨真伪,对事件真实性存在怀疑态度。

(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渗透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构建和传播的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也趁此机会加强对我国进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渗透,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形况下,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全球化虽然首先发生于经济领域,但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很快蔓延到了其他领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兴起,网络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加深。网络全球化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拓宽信息传播途径,促使信息分享更加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凭借其自身的文化地位和科技优势,日益增强隐性的文化渗透,不断加大科技输出的力度。当前,美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文化输出国,广播、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渗透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在这一条件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和平演变的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通过宣传西方的生活方式、西方故事,使得世界更好地认识、理解支持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对外政策,从而实现“颜色革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青少年,意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其话语霸权操控国际舆论,散播“意识形态终结论”。作为一种政治思潮的“意识形态终结论”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始终活跃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上,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十年,西方世界陷入了对冷战胜利的陶醉之中,福山、亨廷顿作为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代表人物叫嚣历史终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终结。由于新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这一部分信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高校青年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容易做出错误选择,产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斥。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可行性措施,有利于完整、准确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一元引领,牢牢掌握领导权

高校领导者坚持用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思想开展工作,是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意识形态传播工作效果的首要任务、关键对策。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总趋势,只有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理性应对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做到“老话新说”、“添新不去旧”。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词语,宏观层面的有“中国梦”“四个全面”等,微观层面的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6]高校在贯彻落实这些思想的同时,应该用新媒体技术解释“中国理论”,用新媒体文化升华“中国理论”,用富有青年创意的话语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促进新媒体进一步融入日常活动,在实践中传播主流意识形态。高校学生对纯粹的理论说教最为反感,“道不可坐论”,让主流意识形态在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才是最好的传播方式。高校青年除课堂学习以外,课后参与的社团活动、主题活动、演出活动等也是影响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在这些“线下”活动中新媒体并非没有用武之地,策划、统筹、组织、宣传时刻离不开新媒体技术。让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引领实践活动,这样便能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二)借助网络,增强教学互动性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挑战,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掌握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要运用形象更为生动的语言解释马克思主义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制作网络动画讲解马克思主义,录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情景剧小视频,并在校园网上进行发布,组织参与红色题材话剧、情景诗朗诵等活动,举办党史知识网络答题竞赛等等。在教育方法方面,辩证地看待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扬长避短,规避新媒体“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缺陷。运用新媒体所具有的灵活性高、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加强互动,增加趣味。形成教师同学生之间良性互动,改变过去传统的纯粹说教模式,创新运用互联网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三)加强监管,净化网络空间

网络传播具有的两面性,是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规避其负面性,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正面性,是提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效性的必要保障。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防御面临着重大挑战,要想避免这一系列问题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完善网络媒体的管理制度。首先,加强正确引导,实行严格把关。當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在带来便捷、快速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的泛滥、零散。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像传统媒体时代那样有组织、有系统。这就需要对传播者加以正确的引导,加强把关力度,从源头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其次,加快人才培养,落实责任制。鉴于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征,高校必须着力培养一批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熟悉网络舆论传播特点的信息把关人。把筛选、输出信息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联系起来,防止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偏离轨道,确保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风清气正。最后,树立竞争意识,抢占传播先机。高校应当设 (下转第44页) (上接第41页)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网络宣传机构,鼓励并扶植更多校园新闻媒体、报纸、宣传机构进入网络。抢占先机,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显现,努力打赢高校意识形态保卫战。

当传播技术发生改变时,我们运用新技术进行传播的方式也应跟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高校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恰当的处理这些问题。这是我们面对传播技术发展的态度,同时也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0.

[2]夏银平,等著.当代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3]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3-124.

[4]李帅,高校院系党组织落实党建主体责任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8(03):98-100.

[5]阙愚.新媒体视阈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4):10-13.

[6]陈思.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杨栋,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研究。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媒体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